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全國人大代表曹可凡:"天價片酬"太離譜 行業浮躁

2018年03月05日06:59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影視業如何管住“天價片酬”

在當下的影視業生態中,有的“小鮮肉”片酬超“老戲骨”、“偽現實”題材電視劇不少、部分國內綜藝節目照搬國外模式等話題熱度居高不下。之前《演員的誕生》的走紅,更是對演員“演技”進行了真實拷問。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兩位全國人大代表,讓他們談一談這些現象的症結為何?

全國人大代表、資深電視人曹可凡

“真人秀片酬五千萬太離譜”

昨天,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東方衛視中心主持人曹可凡表示,就“‘小鮮肉’片酬超‘老戲骨’”這一現象來說,板子不應該完全打在明星身上,主要是在當前的電視行業中,不少人心態浮躁,片面追求高收視率、搶市場,所以出高價邀請明星。他指出,這需要一個行業的標准和規范,對電視節目或電視劇的制作方,做出明確限制。

談“天價片酬”

行業中有不少人心態浮躁

北青報:當前,一些電視節目或電視劇,將近一半的制作費用花在了明星嘉賓的片酬上。你如何看這種現象?

曹可凡:在國外是這樣的,電視節目或者電視劇的制作成本,尤其是演員酬金的成本,在整個節目的成本中是佔有一定比例的,這個比例也許會有一個上下浮動,但變化不會很大。我們國內很多是互相出高價,導致成本急劇攀升,有的演員做一個真人秀,酬金可能要五六千萬,有點離譜了。長此以往,對整個電視行業的生態肯定是有傷害的。

北青報:有人認為,是明星帶動了高片酬。

曹可凡:現在有不少聲音這麼說,還提到“‘小鮮肉’片酬超‘老戲骨’”。但完全把棒打在明星的身上,也是不盡公平的。作為明星個人來說,接受邀約時,貨比三家,除了對節目創意、模式的認可,自然更傾向於酬金更高的制作方。

北青報:那你認為出現“花高價邀請明星”的現象,原因何在?

曹可凡:主要是行業中有不少人心態浮躁。比如說,為了搶市場,制作方急功近利,粗放式的制作和管理模式,把市場做亂了。甚至一些制作方為了高收視率,在找嘉賓時,刻意找那些有負面新聞、有炒作點、有奇談怪論的,所以造成一些三觀不正的藝人成為了“香餑餑”。

所以無論是電視制作公司、網站,還是電視台,都應該遵循一個基本的操守,而不是互相挖牆腳、比高價,導致市場紊亂。我們需要一個行業的標准和框架,對制作方做一個限制。

談“正能量電影”

《戰狼2》、《紅海行動》走紅因深入生活

北青報:如何評價部分當紅綜藝節目從形式到內核,多復制國外成熟節目這一現象。

曹可凡:任何一個新的節目,都需要一個策劃、市場測試的周期。國外的一些節目模式,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沉澱。但這些年,國內部分制作方不願意花時間和錢去做一個前期的策劃。所以他們花錢購買模式,這樣往往導致國外賣模式的公司坐地起價。

制作方不能再靠購買模式、抄襲的方式過日子了,你必須沉下心來,做一些市場研究,進行一些新的開發。

北青報:你如何評價當下的電視文化生態?

曹可凡:就我個人而言,連續3年我都在關注電視文化生態,前年我提出了如何調整真人秀的問題,去年提出了收視率作假的問題。但這幾年可以發現,整個電視的生態,其實已經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

首先,一些既有收視率又有社會意義的節目不斷涌現。比如這幾年受到關注的《人間世》、《急診室的故事》、《生門》這類節目,凸顯了醫務工作者的生活狀態,描寫了真實的醫患關系。今年我們又推出了一檔精准扶貧的真人秀節目——《我們在行動》。通過主持人帶著一個明星、一個企業家,去往某個偏遠的地區擔任“臨時村長”,去做調研,給當地優質的農產品做包裝,通過電視節目呈現出來,讓全國各地的老百姓了解到,極具社會效益。

其次,傳統文化類的節目在慢慢復蘇,同時,反映老百姓生活的電視節目和電視劇也不斷涌出。比如,去年的一些“爆款”節目,《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再到今年的《國家寶藏》等,既有意思也有意義。舉例來說,《朗讀者》邀請了很多的文化人、普通人,也有明星,其中一個嘉賓是許淵沖,他談到年輕時給戀人寫的詩時號啕大哭,一個96歲的老人,當他走了人生長長的一段路之后,對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段情感、那段生活,依然有那麼濃烈的感情,多麼可愛。再到一些熱播影視劇,如《人民的名義》、《愛人同志》、《戰狼2》、《紅海行動》等,歸根結底是因為這些作品深入生活,觸及大家的靈魂,從而引發共鳴。

再者,一些新的節目形式正在助力電視文化生態的“百花齊放”。比如時下比較熱的幾檔脫口秀節目,集中了充滿智慧的一批人,腦洞大開,不是靠大的場景取勝,而是靠你的腦力、智慧取勝。相對來說,脫口秀節目的成本可控性較強,觀眾也比較喜歡看,自然會受到追捧。

談“行業業態”

現實題材電視劇良莠不齊

北青報:近年來,現實題材的電視劇不斷走熱,但口碑似乎良莠不齊。

曹可凡:觀察近兩年的電視劇清單,不難發現,現實題材看似數量佔優,但其中不乏濫竽充數的“偽現實題材”。

比如,部分都市劇對改革開放發展成就的表現,隻停留在城市中的高樓大廈,都市人的奮斗被簡單架空或是片面地描寫為狗血的家長裡短﹔部分情感劇無病呻吟,人物臉譜化,年輕人的情感需求被粗暴地歸納成“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瑪麗蘇”表達﹔部分行業劇缺乏對行業基本的了解,不過是披著職業外衣的偶像劇,有皮囊無筋骨……

以上種種“偽現實題材”作品,連基本的故事邏輯都不能自洽,只是採用主觀臆測的小情小愛、嬉笑喧鬧乃至於獵奇情節博取眼球,缺少源自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社會關懷。

北青報:為何會出現這種“以次充好”的情況?

曹可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商業資本的裹挾下,電視劇行業存在跟風現象,“偽現實題材”往往採用快餐式制作手法,僅借助數據造假等的手段,搶佔市場的主要份額。第二,許多平台默認這樣的“偽劣產品”在收視率上最有保障,低估了觀眾的審美能力,冷落甚至拒絕了許多有價值的現實主義力作。(文/本報記者 張雅 張香梅 攝影/本報記者 王子軒)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