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的青春在絲路》獻禮兩會:讓“一帶一路” 可感可觸

楊雯
2018年03月07日13:5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一帶一路” 可感可觸

  這幾天,一部紀錄片在芒果TV“火”了。

  片子裡的主人公,離我們很遙遠——他們分布在巴基斯坦、尼泊爾、哈薩克斯坦、柬埔寨和埃塞俄比亞5個國家,可是他們又讓我們很親切——都是年輕的中國人,看上去就跟鄰家兄弟一樣。這些人,有什麼不一樣?

  小人物講述大題材

  在這部名為《我的青春在絲路》的紀錄片中,分別記錄了種水稻的蔡軍、修建引水隧道的胡天然、修建油井的王金磊、修復吳哥古跡茶膠寺的張念、亞吉鐵路負責商業談判的孫欽勇5個年輕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作的故事,這也是獻禮2018全國兩會的特別節目。

  “這組片子的亮點在於呈現了不同國家的風情和不同年輕人的個性。”該紀錄片總導演傅卓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關於“一帶一路”的紀錄片不在少數,可是,《我的青春在絲路》聚焦於絲路上的青年群體,講述他們的創業經歷,用“小人物”講述“大題材”,讓“一帶一路”上的故事可感可觸。

  “在接到獻禮全國兩會這個題目之后,我們開了整整2個多月的策劃會,有的時候甚至從上午9點一直開到晚上10點,一直在聊各種角度,最后就覺得還是這個角度好。”傅卓表示,自己和團隊想把這些年輕人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包括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價值觀、理想和情懷。

  定下方案后,篩選工作卻是出乎意料地繁雜。傅卓和她的團隊先從“一帶一路”涉及的65個國家和地區中找出5個地理環境迥異,與中國緊密聯系的國家和地區,然后在近50個項目中確認正在進行中的能源、考古、種植、鐵路、隧道等不同項目,再在這些項目中找出35歲以下、表達能力強的年輕人。項目和人均在國外,對方白天要工作,有些無網絡。他們無數次發函,加微信和QQ,聊天看視頻,經過整整2個多月的篩選,才在近80人中敲定了5人。

  赤子之心盡展中國形象

  觀看過節目的人,都對這些年輕人豎起了大拇指:在巴基斯坦,33歲的蔡軍和同事們在2年半的時間裡,將當地3000多畝水稻的畝產量從每畝500公斤提升到了900公斤,改變了當地農民的耕作方式和耕作理念,也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33歲的山東人王金磊在哈薩克斯坦的戈壁灘上,負責370多口油井的維修養護工作,在年最大溫差超過90攝氏度,野狼出沒的地方,他每天堅持跑上5公裡﹔30歲的張念從2012年起,參與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工作隊,在熱帶雨林裡,每天揮汗如雨地干著寂寞的文物修復工作……

  “他們足夠出來代表中國的形象,通過這些年輕人在海外的生活以及他們跟外國人的交往,充分地體現出中國年輕人的樣貌。”傅卓表示,“這5位主人公年齡不一,籍貫不一,個性、工作經歷和生活背景都不一樣,共同的是他們都特別積極,特別能吃苦,特別有責任感,他們對工作的態度是,必須無比完美地完成。他們每個人其實在國外都是負責很大一個項目,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解決,沒有人幫忙,在國外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下來,我覺得特別不容易。”

  其實,5位主人公的工作經歷不容易,幕后制作團隊此次的拍攝工作也不輕鬆。據傅卓介紹,由於國情不同,外拍團隊也是險象環生:去巴基斯坦的團隊成了“戰地記者”,“享受”警察持槍護送和宵禁﹔當地的暴力沖突讓遠赴埃塞俄比亞拍攝的團隊隻能住在首都,每天要往返200公裡外的採訪地﹔在尼泊爾的團隊幾乎“與世隔絕”,跟拍運送隧道挖掘機,從晚上10點耗到凌晨4點,才走完最后18公裡……

  “我們常說,有國才有家,同樣的,每個人好,每個家庭好,國家才能更加和諧。”傅卓表示,通過這些“絲路”上的“青春”故事,將個人選擇與為國家利益而努力做到了很好的結合。“這些年輕人為了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而甘願放棄國內優越的生活,他們有著滾燙的赤子之心,他們不懼怕異國他鄉的陌生孤獨,他們揮洒智慧和汗水,他們不負青春不負卿。”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