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兩會"通道"匯聚民心共鳴
當每一個個體的奮斗都被正視、需求都被傾聽,中國式民主才能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提前在網絡上公布人員名單、安排代表委員分批次有序接受媒體採訪,今年兩會首次開啟“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幾天來,來自不同省份、從事不同職業的多位代表委員陸續在通道亮相,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熱點。
梳理代表委員的回答,不難發現,和一些人想象的“說虛話、講套話”有所不同,他們的發言不僅聚焦問題、言之有物,而且善於結合個人經歷、調研所得,提出自己的思考與建議。比如,呂忠梅委員講了兩位政協委員跟蹤50個工地、73個工傷維權案例,提出關於關注建筑業農民工工傷維權提案的履職故事。連任的郭鳳蓮代表,以5年來所提的多份有關“三農”問題的建議為例,說明人大代表就是要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這些生動、誠懇的聲音,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底是干什麼的”,也通過和媒體的互動,彰顯了本次大會務實、高效、民主、開放的理念。
兩會是觀察中國民主政治的一扇窗口,日益豐富、完善的通道採訪機制,則是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從以往記者爭相“攔”部長、“塞”話筒,到如今部長、代表委員站到話筒前,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對話方式的轉變、溝通渠道的暢通,為拉近老百姓和國家政治生活的距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尤其是當國際媒體的聚光燈都對准北京、對准兩會會場,我們需要更多來自現場的“講述者”,幫助大家近距離觀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運行邏輯,理解中國不斷向前發展的進步之源。
有國際媒體評價,西方一些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報道不夠客觀,而兩會的各種“通道”,全方位地展現了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以及不同群體的具體關切。敞開大門,鋪好通道,“空氣”流動起來了,信息傳播的損耗就會相應減少,溝通對話的善意與誠意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從政協委員呼吁“通過職業教育扶智又扶貧”,到司法部部長承諾“把罪犯離監探親制度化常態化”,再到人大代表感慨“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過越甜”,一點一滴的感知、一字一句的表達,讓一個豐富、進取、生機勃勃的大國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
哪怕只是幾分鐘的簡單勾勒,同樣能夠讓觀者從中感悟發展的質量與奮斗的分量,讀懂社會的關心與群眾的期待。“90后”人大代表楊昌芹,現場展示了一個經過20多道工藝加工的竹編水杯套,她身邊的幾十位鄉親,通過制作類似的竹編產品,逐漸脫貧致富。這樣的故事與經歷,每天都在神州大地上發生。“做好人民和政府溝通的橋梁”,恰如一位人大代表的總結,當每一個個體的奮斗都被正視,需求都被傾聽,中國式民主才能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通道”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正在於此。
民有所呼,“會”有所應。無論在哪個國家,公眾的幸福感和“信服指數”,總是和日常政治生活的開放程度息息相關。期待兩會的“通道”能夠不斷延展,讓更多聲音得到表達,讓更多民心在此匯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