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晨報:吃瓜群眾不愛奧斯卡

又是一年奧斯卡頒獎。
沒看頒獎典禮,刷了下朋友圈,看看有多少人在轉發相關內容。一個直觀的感受是,朋友圈中談論奧斯卡頒獎的人好少,關注度陡降。
“這是中國人民看國產電影高興,再也不關心好萊塢風向標了?”這個假設在我腦中一閃而過。后來才發現,以為是中國人民不愛奧斯卡,實在是幼稚了——其實是所有人都不愛啊。
是的,根據最新的調研數據,今年的奧斯卡,全美的收視率也不過2650萬人,而在2014年,收視率還有4370萬——不過四年時間,1720萬觀眾就這麼流失了。
原來,美國人民和我們一樣,都不愛看奧斯卡啊。
其實,放在互聯網崛起的背景下,這或許是“去中心化”下的必然趨勢,所有萬眾矚目的頒獎、大事件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都在下降,據說,美國人民對格萊美的熱情,也是逐年下降,而我們的春晚,收視率下降是有年頭了。
曾幾何時,我們是多麼信賴媒體以及重要頒獎禮的推薦,奧斯卡頒獎一出,那些電影就一時洛陽紙貴,愛好者不補課是斷然不行的。在沒有互聯網尤其是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我們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就是媒體、頒獎禮。就像在過去,你想知道哪一部外國電影好看,除了和盜版碟小販及消費者多多交流以及少數的電影雜志外,就沒有太多的渠道了。在這樣的前提下,奧斯卡的頒獎推薦,自然是每年的一次盛宴,不看不行啊。
但是,此時此刻,當我們談論一部電影的時候,我們在談哪裡的推薦?
在外國網站混得多的小資一流,自然會說IMDB 評分,而看國內的,當然首先是言必稱豆瓣評分,這些年應該還會加上知乎或者貓眼評分等。有這些每天更新隨時可以看到的推薦,又何苦一年等一回,等奧斯卡的頒獎?
更何況,看電影,本身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關注奧斯卡其實就等於將個人的偏好交給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那些有限的評審們——這些年奧斯卡評委之小眾偏執,更讓這樣的“交托”變得更為無趣。
與之相比,IMDB、豆瓣、知乎,這些去中心化、由普通人打分推薦的平台,雖然缺乏了權威性,但也因此多了許多個性,我們可以找到與自己“臭味相投”的用戶,通過關注他們的推薦,來發現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電影。
畢竟,奧斯卡不是諾貝爾。諾貝爾是高高在上的科學評獎,得獎與否隻看對科學的貢獻,普通受眾是否認同知曉毫無關系——大多數普通人都未必會懂諾貝爾得獎的理論。但奧斯卡頒獎的電影,絕大多數是商業電影,都是拍給普通人看的。對我等普通觀眾,作為吃瓜群眾,通過同樣的普通人獲得推薦,顯然比跟著奧斯卡看電影更合理。
奧斯卡的失寵,未必是一件壞事,這或許是有了移動互聯之后,又一次庶民的勝利。如果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格局不變,奧斯卡的觀眾,恐怕還將越來越少,隨風而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