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信·中國》重溫經典書信 黃繼光家書感動觀眾

2018年03月11日06:51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 《信·中國》3月9日晚在央視一套首播。“信”字,可延伸出許多涵義。節目中“打開”一封封中國信,其實也是講述關於信仰、信念、信任、信守、自信的中國故事。

《信·中國》 第一季帶觀眾重溫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經典書信。首期節目“打開”的,是圍繞朱德、黃繼光、江姐和聶榮臻的四組信件。被時間定格的文字裡,帶給今天的觀眾哪些啟示?

■戰火裡的家書、與友書、致日本侵略者書,閃回那些真實難忘的場景

節目的總制片人兼主持人朱軍說,他的初衷是希望“值得更多關注的信”能被發現,能被重讀。因為那些書信都由一個個鮮活的人寫成,而那些人都是各自年代最真實的注腳。藉由文字走近他們所思所想,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

圍繞朱德,節目拆解了兩封信。一封是朱德在抗日戰爭的年代寫給友人的求助信,因惦念老家受災的生母和養母,身無分文的他提筆向發小借錢。另一封是朱德的與妻書。第一封信裡讀得到孝子心,也能看見清貧境況。第二封信則揭開他甘守清貧為信仰的堅定內心。他在信中對妻說:“至於那些望升官發財之人決不宜來我處,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苦之人無妨多來。”他在兩封信裡都說得明白無誤———革命與發財,道不相同 ! 所以那些字句如今聽來字字鏗鏘———“我十數年實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

用信件之間的互文,書信與歷史背景的呼應來解讀信件,這是 《信·中國》值得稱道的模式。正因為信息量豐富,一封封書信裡能見人性,而崇高人性又能輝映著黨性。

比如關於江姐,人們熟知她的一面,是傲雪紅梅。她的托孤信裡“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便是佐証。但這封信以及收信人的身份,都為觀眾補充了一個人性更豐滿的江竹筠———她有母親的大愛,更有女性的善良。

而聶榮臻的致日本侵略者信,寫在他戰火中救孤的佳話背景下,更能彰顯無窮的精神力量。1940年,聶榮臻在戰火中救下兩名日本女孩的故事早已成為中日兩國的佳話。但那封隨著女孩送到日軍營地的信,卻是難得在今天的熒屏上振聾發聵———“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血戰到底!”

■重溫書信會知我們如何走到今日,銘記歷史才是對民族最大的敬意

第一期節目中,最讓觀眾“燃爆”的一幕,准確說來並非信件本身。相反,這一幕與今天的年輕人相關。

在舞台上,擔任黃繼光“信使”的是年輕演員楊洋,老藝術家張少華飾演黃繼光的母親。在上甘嶺,黃繼光在給母親的家書中寫道:“現在為了祖國人民需要站在光榮戰斗最前面,為了全祖國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決心在戰斗中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不立功不下戰場。”也許年輕的演員與當年的英雄年齡相仿,也許那一刻他真的觸摸到了英雄滾燙的赤子之心,念到“不立功不下戰場”時,楊洋情不自禁重復了兩遍。而當他振臂高呼時,台下的年輕大學生們集體起立含著熱淚高聲呼應,“不立功不下戰場”!

若問這一幕為何出現,原因隻有一個。我們對祖國的熱愛、對英雄的崇尚從來都是最大公約數,與民族源流同生共長! 這樣的共同基因,能讓為偶像而尖叫的粉絲,變身為英雄而鼓掌的中國青年。

這還不是全場唯一的高潮。舞台上走來一群最可愛的人,他們是模范空降兵連黃繼光班的戰士。這個以英雄名字命名的班,如今已傳到了第37任班長手中。戰士們在演播廳裡講得動容異常,“在我們連始終有一張整潔的空床,那是為老班長所留”,每天清晨,必會有人將床鋪整理妥當,因為“老班長的鐵血性格和戰斗作風,已深深融入我們的精神血脈”。而每天夜幕降臨,全連晚點名時,第一個被點到的名字也必然是黃繼光。每每此時,指導員點“黃繼光”,底下一片齊整———“到!”豪情萬丈!

曾經波瀾壯闊的歲月,風華正茂的黃繼光選擇了最昂揚向上卻也最艱難坎坷的征途,這般披肝瀝膽怎不叫人心靈激蕩! 而今新時代豪邁,為國獻身、為人民服務的青年,依舊代代有相傳。

這或許就是節目的極大價值,讓觀眾在“書信的歷史”裡看見人性的光輝、時代的變遷。重溫書信會知我們如何走到今日,銘記歷史才是對民族最大的敬意。(記者 王彥)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