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經典詠流傳》:期待更多梁俊,唱出我們心中的《苔》

袁新文 
2018年03月12日13:2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支教老師梁俊與山村孩子梁越群 演唱《苔》

忽如一夜春風來。從溫暖綻放的《苔》開始,央視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一路以喜人態勢,成了今春熒屏一朵絢爛的“牡丹”。

我一直以為,評判電視文藝作品優劣的關鍵指標,不在於單純的收視率高低,更在於它在多大范圍、多大力度上涵養了人們向上、向好、向善的心靈。連日來,《經典詠流傳》讓我們十分欣喜地看到了它從線上輻射線下的能量:鄭州出現了《經典詠流傳》詩詞主題車廂,讓廣大乘客在坐車的碎片時間裡,也能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江蘇省宿遷市教育局發文對《經典詠流傳》已播曲目向全市中小學進行推薦﹔重慶市沙坪壩區上橋南開小學的開學典禮上,1800余名師生同唱一曲《苔》……

可以看出,兼具了詩詞之美和音樂之美的《經典詠流傳》,引爆了一場“跨屏心動”,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抵達。在這個春天,它的誕生高度契合了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時代土壤中生根發芽的命題,成為迅速響應、直接落實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神的電視文化節目。

詩歌其實從未遠離我們的精神世界

伴隨《經典詠流傳》的播出,許多歌手和素人都輪番登上了熱搜。除了被許多人記住的支教老師梁俊,還有兩個人的名字我印象十分深刻。

一個,是93歲高齡的潘鼎坤教授。趙照創作平仄有致的《聲律啟蒙》,就是從老教授一段爆紅網絡的上課視頻得到的啟發。教了60多年數學的潘老師,心中有一個火熱的詩歌夢,他會引用曼妙的詩詞歌賦來解釋抽象的數學原理,比如拿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來解釋有限與無限的關系。他以一輩子的教學生涯,探索了一個真諦:“數學與詩是雙胞胎,一個是表達客觀世界的規律,一個是表達內心世界的感受。”

經典傳唱人鳳凰傳奇 演唱《將進酒》

鳳凰傳奇震撼舞台的《將進酒》,靈感來自中國科學院的陳涌海教授。這位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拿起吉他即興表演,一下子就把詩仙李白原作裡波瀾壯闊的場面給帶出來了,時而萬馬奔騰,時而一夫當關。都說科學是人類的未來,而傳統只是代表過去,陳教授卻用他的這種舉動告訴我們:能夠看到多遠的歷史,你才能夠抵達多遠的未來。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和詩以歌,是為了抒情達意。通過《經典詠流傳》,我們發現了一個被忽略已久的事實:藝術不止屬於文藝青年,也並非純粹的吹拉彈唱和吟詩作對,流淌的韻律之所以能吹起思想的漣漪,是我們從藝術當中真切觸摸到了情感的共鳴。

就像歌曲《苔》的創作者梁俊所說,“我從未曾想過一首為教學而作的歌曲,能被如此多的人傳唱,感動那麼多人。我分不清讓人心變得溫和、柔軟的是師生故事,還是歌曲旋律,或許,兩者都有。”故事與音樂在《經典詠流傳》上相遇,使得《苔》不再是一首小詩,不再是一首小歌,而是每個微小卻是被愛著的你,《苔》變成了你的《苔》。

詩者天地心,盛世必有歌。詩歌作為中國自古以來最為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是中國文化最具有心靈價值的創造,其溫柔而敦厚的文明教化功用,對於構建大眾生活的和美學的世界功不可沒。通過《經典詠流傳》的持續刷屏和現實熱度,我強烈感受到詩歌其實從未遠離我們的精神世界,而且還會更進一步重返和滲透人們生活的日常。

能讓經典恆久流傳的,是無數個平凡的你我

十幾年前,我編輯過一篇小文章,標題就叫《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當時有位同事建議將標題改成“苔花如米學牡丹”,我說不好,經典就是經典,改了就沒有韻味了。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還不為人所知,還沒機會被人品味和參透。所以“流行的不一定經典,經典的一定會流行”這句話也要打個問號。有些經典過去不曾流行,但是它可以穿透時代,甚至不止像《苔》這樣跨越了300年,3000年都有可能。

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上下五千年文明光輝燦爛,隻有弘揚傳承,才能披沙揀金,使其熠熠生輝,否則隻能在歷史中黯然沉睡。某種程度上,《經典詠流傳》就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經典文化“淘金者”,慧眼識珠,精雕細琢,為經典換上讓人一眼心動的時代新顏。

總導演田梅在微博上發的一句話,我看了很有感觸:“一首歌,兩個小時,排了七遍!每一個節奏,每一幀畫面,每一束光,推拉搖移,無不精益求精。”作為同行,我感到欣慰和欽佩。節目大浪淘沙,帶著一顆敬畏的“再造之心”,於文化寶藏中發掘震撼人心、穿越時代的精品佳作,用現代手法熔鑄傳統經典,做到了站在時代節點來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

今年兩會期間,擔任《經典詠流傳》鑒賞團成員的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出 “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民”的提案。他說,不能讓更多像梁俊這樣的老師永遠是“青春恰自來”,要使基層文化平台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夠經過高等教育,塑造千千萬萬個梁俊,使我們的傳播一瞬間從上到下串起來,形成一個非常暢通的文化傳播渠道。

梁俊老師帶領我們唱出的,是青春的自信、綻放的渴望、美好的期許。因為《經典詠流傳》在今春的聚焦、放大與升華,使得我們開始期待身邊出現更多的梁俊老師,共同創造更多屬於自己、屬於中國、屬於時代的永恆經典。《經典詠流傳》讓我堅信:經典的永遠流傳,最終靠的是無數個平凡的你我他——因為文化隻有被大眾“日用而不知”,才會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從過去直到將來。

(作者系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