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如何做好兩會報道:抓住細節 道出觀點

隋明照
2018年03月13日12:4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抓住細節 道出觀點

  今年兩會,一個小小的標簽成為很多媒體關注的主角。原來,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會場及代表團駐地,礦泉水瓶上多了一個綠色的小標簽,這個小標簽上可以輕鬆寫字,即便沒有筆,也可以用指甲、鑰匙等隨身物品劃出圖案,做上專屬標記,標簽上還有一行字:“給水瓶做記號,並請喝完。”記者們通過敏銳的觀察,把這個會場的小細節呈獻給了讀者,為厲行節約的辦會理念提供了具體生動的注腳。微博上,網友紛紛點贊這個貼心的節水細節,還有不少網友建議把這個小標簽推廣到其他會議上。

  對於新聞媒體來說,每一年的全國兩會都是一次報道智慧和團隊作戰的“大考”,怎樣在與同行的同台競爭中脫穎而出,怎樣讓有關重大方針政策變化的硬新聞得到關注,讓讀者看得懂、用得上,這都是“大考”中的難點。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對於編者來說,要在版面的整體設計上“軟硬兼施”﹔對於記者來說,則要多花心思關注細節,並善於用以小見大的思維,把各自獨立的小細節結合起來進行歸納思考。前文提到的礦泉水“實名制”新聞之所以引到讀者廣泛共鳴,其成功之因即是如此。

  對於細節的觀察稿,各家媒體都有不少,3月10日,《解放軍報》兩會特刊上一篇名為《當會風不再成為“熱點”》的觀察稿有些特別。大多數記者觀察稿是從會場的角度展開,這一篇記者觀察稿卻從媒體的報道風向入手。“各媒體關於今年兩會會風的報道不多。昔日‘熱點’話題,如今乏人問津。”記者在開頭提出這樣的疑問后,通過觀察和採訪了解到,近年來,嚴抓會風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同時,代表委員的責任感也在增強,認真研讀資料、力爭提出質量更高的建議已經成為代表委員們的共識,好會風成為常態,已經不再是新聞了。這一篇讓人眼前一亮的觀察稿,其問題是通過研讀其他媒體的報道而產生的,這也給參與兩會報道的記者提了個醒:在做會中報道時,不僅要關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還要多看看其他媒體、其他平台上的報道,很有可能就有新思考、新發現。

  每年兩會,一些名人被記者團團圍住的場景常常成為圖片新聞的主題。然而,並非隻有關注“大人物”的報道才能出彩。人民政協網記者就捕捉到了一位熱情的普米族委員茸芭莘那主動和記者交換名片的細節。原來,茸芭莘那是一名少數民族文藝工作者,她希望媒體能夠關心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在茸芭莘那看來,換名片也是她履職的一部分,她不僅對採訪來者不拒,還干脆利索地主動介紹起自己的提案。記者通過對一個熱情又盡責的委員與記者換名片的細節呈現,非常具體地展現了政協委員認真負責的履職態度。

  觀察細節,不僅要多一點細心,還要多一點耐心。《工人日報》記者在雲南代表團第一次團會結束后,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發現3名連任的老代表與新當選的人大代表主動開起了履職心得交流會。這個細節被記者寫成了題目為《“老代表,給我們傳授點經驗吧!”》的觀察稿,因為記者多留了一會兒,這一幕新代表虛心向老代表學習的生動場景被忠實地記錄了下來。

  全國兩會仍在繼續,辛勞的記者們也在現場繼續堅守,非常期待能見到更多通過記者細膩觀察得出的軟新聞稿件,讓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細節中折射出的大會變化和國家進步。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