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全國政協委員夏蒙:建立國家影像檔案 留住歷史記憶

2018年03月15日06:5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建立國家影像檔案 留住歷史記憶

  夏蒙,本名王建國,是全國政協委員中第一位紀錄片導演。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夏蒙表示,紀錄片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不止記錄歷史,還有很多正在進行的大型重點工程都應該留下“國家記錄”,“紀錄片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

  夏蒙介紹,2017年,我國各級電視台播出紀錄片時長6萬多小時,產量約2萬小時,投資規模超過50億元,中國已經是紀錄片生產大國。

  如何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作為紀錄片《百年巨匠》的顧問和國際版宣傳片執行總編導,夏蒙說:“我們講文化自信,那麼自信從何而來?就是來自於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匠、藝術巨匠,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自信。”《百年巨匠》是國內第一部大規模、全方位拍攝制作的關於20世紀中國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斗的人物傳記紀錄片,分為6個篇章,共計四十余位文化巨匠出現在這部系列紀錄片中。

  夏蒙表示,這些文化巨匠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百年巨匠》的拍攝就是給歷史一個交代,給后人一個啟迪,也是留下一份寶貴的遺產,既可以彰顯我們民族的文化巨匠對世界和中國文化的貢獻,也可以激勵后人繼承發揚他們的優秀品格。

  紀錄片的觀眾不應隻有中老年人

  以往提到紀錄片總會想起緩慢的節奏和藝術化、略顯冗長的旁白,但近幾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紀錄片的出現打破了刻板印象,更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夏蒙告訴北青報記者,紀錄片的觀眾本就不應隻有中老年人。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已經出現了一系列非常優秀的紀錄片,例如,《話說長江》《望長城》《鄧小平》《讓歷史告訴未來》等,可以說當時受到各年齡段觀眾的普遍喜愛。

  “這幾年的紀錄片有一個更加‘年輕化’的趨勢,敘事節奏變得越來越快,風格變得越來越明快,也更加適合年輕人的欣賞和審美的習慣。”夏蒙舉例說,自己拍攝的紀錄片《筑夢路上》,每一集隻有25分鐘,要講述五六個故事,就是要嘗試用精美的包裝、快節奏的敘事和短時間內大信息量的表達方式,來吸引年輕人。最終,這部中國革命史的文獻紀錄片,創下了中央電視台2016年最高收視率。

  建議建立國家影像檔案

  作為新委員,夏蒙今年的提案是建議建立國家影像檔案。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國電影導演就開始用攝影機記錄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歷史影像。而從延安電影團一路走來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就留下了數量可觀的歷史影像。但是,這些影像多數都被束之高閣,整理出來的不足四分之一。

  夏蒙舉例說,自己拍攝的一部文獻紀錄片中有一段1955年共和國第一次授銜的彩色歷史影像,播出之后很多人都在詢問這些影像資料是從哪來的,實際上這段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是來自於中央新影保存的影像素材中,這段素材一直被當做“廢片”封存。“當時是我們國家的攝影師第一次用彩色膠片來拍攝這麼重大的事件,可能因為技術掌握不夠好或者洗印環節的疏忽,膠片在前期曝光和洗印過程中都出了問題,全部發黑了,所以貼上了廢片的標簽,再無人問津。”夏蒙告訴北青報記者,可他就是不死心,堅持要看看這些廢片,就用手動的方式一格一格地去拉這些片子,結果發現裡面大概有五六十尺是完好的,這些完好的片段中恰恰保存了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授勛儀式中最關鍵的片段。這部紀錄片在播出時,這個片段引起了轟動。

  夏蒙建議,除了要對影像資料進行保護,國家有關部門還應該建立相關的機制,對正在進行的大型重點工程進行跟蹤拍攝,建立影像檔案,留住歷史記憶,“要讓后人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是怎麼樣為建設一個更好更美麗的中國在努力奮斗。”由於這些紀錄片的制作都需要漫長的周期,還有些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紀錄片、人類學紀錄片、自然類紀錄片,科學類紀錄片雖然不一定有好的市場預期,卻有著重要教育意義和良好的社會效益,也需要有更多的投入、更多的重視。夏蒙建議,建立有效的機制關注和落實“國家記憶”與“國家影像”的攝制和保存,建立向全社會開放的國家紀錄片基金,為有才華的青年導演和攝影師提供必要的條件。(文並攝/本報記者 董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