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每期都有流行歌 "清流綜藝"新代表

一檔周播的節目,幾乎每期播出后都有歌曲成為流行,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央視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做到了。自大年初一首播以來,該節目先后創下了同類節目收視新高,在豆瓣網站評分高達9.4分,成為開年以來“清流綜藝”的最新代表。
單從節目形態來看,《經典詠流傳》的流程並不復雜,每期節目改編五至六首經典詩詞,並由流行歌手、原創作者、普通人等擔任傳唱人,僅在演唱前后加以簡單的釋義介紹。從兒童也可背誦的《三字經》《登鸛雀樓》,到表現中國傳統文人風骨的《墨梅》《定風波》,古典詩詞以流行樂曲的面貌重新呈現,播出后總能在社交網絡引發廣泛的傳播。
總導演田梅說節目選擇詩詞的標准是“以中小學生教材出現的范圍為准,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至於詩詞轉化成音樂的過程,也歷經了很長時間籌備,幾乎九成以上的歌曲改編都來自原創,“我們在做前期調研的時候就發現,真正流行下來的古詩詞歌曲,其實不超過十首。”田梅透露,這就直接堅定了他們要將古詩詞改成流行音樂的決心,“而不是採用簡單的吟誦方式。”
節目中除了由歌手演唱,還出現了不少“素人”。來自貴州的支教老師梁俊演唱的《苔》,雖然歌詞僅僅兩句詞,但卻是節目組最先確定的第一位非明星經典傳唱人。“梁俊是我們編導組蔡曉雙導演發現的,她起初只是在微博上看到了梁俊老師的信息,但因為當時信息特別少,就隻能從《烏蒙山的桃花源》這本書開始研究,后來又追尋到做過這本書發售活動的書店、咖啡館,才在其中一家書店的老板那兒得到了梁俊的電話號碼。”
另一位總導演王寧介紹,在梁俊的公眾號“童書烏蒙”裡,梁俊老師自己錄制了《青玉案》《苔》《邊草》《十年生死兩茫茫》《西江月》等視頻,“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古詩詞變成了歌,被身穿少數民族服裝的山區兒童演唱,教室成為他們的舞台,在梁俊老師吉他的陪伴下,天籟般的童聲穿越屏幕打動了我們所有人。”
上周六晚播出的節目中,74歲台灣傳奇音樂人陳彼得改編的《青玉案·元夕》也讓無數觀眾動容,這位曾經寫過《遲到》《阿裡巴巴》《一剪梅》等歌曲的創作人,也讓節目組十分感慨。據田梅透露,陳彼得老人曾經在流行音樂上成就頗豐,但從1988年開始停止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潛心研讀古詩詞,為100多首古詩詞譜曲。《青玉案·元夕》由陳彼得原創,當歌曲進入編曲階段時,他給節目音樂總監劉卓發來了編曲參考,“劉卓說沒想到老人家這麼時尚,對音樂的要求很高、很講究。”
節目錄制現場,本來節目組擔心陳彼得高齡,要給他准備椅子,結果卻被拒絕了。“老人家明知道古詩詞的歌曲無法發行,卻堅持創作,他覺得老祖宗留下來的經典,一定要傳承下去。”田梅說,這種對故土的熱愛和激情鼓勵了編導組,而這也符合節目組的要求,“節目中的歌曲不只是簡單的音樂作品,傳唱人也不只是簡單的明星陣容,這些與經典傳承有關的背后的故事,使得經典在傳承中有了真情實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