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記者手記:關心鄉村振興 句句情真意切

2018年03月20日13:1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關心鄉村振興 句句情真意切

“地是水澆地嗎?”

“都是水澆地。”

“通了自來水嗎?”

“總書記,村裡通了水,也通了電。現在村裡正在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這段對話發生在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和總書記對話的,是赤峰市鬆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杰。

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鄉村牧區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廣大農牧民的生活家園全面建設好。”這讓趙會杰幾度哽咽落淚,也讓在一旁奮筆記錄的我心潮澎湃——既為總書記的講話感到振奮,也為趙會杰的精彩發言點贊。

我來自河南農村,上大學才離開農村老家,對農村話題一直十分關注。恰巧內蒙古代表團就有5名擔任嘎查(村)黨支部書記的代表,我便採訪了其中的幾位,深入了解他們對鄉村振興的想法和建議。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至關重要。”這是幾位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共識。

2009年,趙會杰剛當選赤峰市鬆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時,村民人均土地不足兩畝,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如何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潛能?怎麼才能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這是村“兩委”班子面臨的最大難題。為此,趙會杰組織黨員和部分群眾多次外出學習,先后搞起了胡蘿卜、中藥材等特色種植業。如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萬元。

小農經濟,抗風險能力差。鄉村振興,要把小魚串在大串上。吳雲波代表來自通遼市扎魯特旗東薩拉嘎查,這是個典型的蒙古族聚居村,村民多靠畜牧業為生,過去是全蘇木最窮的嘎查。吳雲波擔任嘎查黨支部書記后,組織牧民以現金、耕地和牛入股的方式,成立了瑪拉沁艾力養牛合作社,在扶貧產業上下大力氣。如今,村裡的養牛產業越做越紅火,但也面臨貸款難、對接市場難、肉牛沒保險等發展難題,急需解決。

鄉村振興,領頭雁是關鍵。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陝壩鎮中南渠村能從上訪村變成模范村,多虧了村黨總支書記張繼新。大學畢業后去大連工作的張繼新回家過年時,發現鄉親們依然不富裕,他毅然決定回鄉創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在張繼新創辦的肉牛養殖企業帶動下,村民戶均收入超過12萬元,走在全市前列。

5個嘎查分布在內蒙古的不同地域,都有著對鄉村振興的熱烈期盼,但也有著共同的擔憂:村裡的年輕人太少了。

“沒人發展啥呀?現在村裡的勞動主體全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趙會杰的話,道出了幾位嘎查黨支部書記的一致心聲,也道出了問題的關鍵。

這幾年,我多次到內蒙古農村牧區採訪,對此深有同感。村庄越來越漂亮,馬路越來越平整,庭院越來越整潔,但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細究原因,農村離工業文明太遙遠,缺少優質的醫療、教育、就業,即便把年輕人留下,拿什麼拴住他們的心呢?

通過全國兩會期間的採訪,我愈發感覺到,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隻有把領頭雁選好,把“新農民”培育好,把年輕人吸引回來,鄉村振興才能真正實現。(《內蒙古日報》記者 劉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