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外賣PK美團打車 遵守互聯網精神才是最后贏家

用美團打個車,用滴滴叫個外賣。這句看似調侃的話,正在逐步演變為現實。
據媒體報道,就在“滴滴4月1日上線外賣業務”的消息在圈內熱傳之際,美團也高調對外宣布美團打車將在北京等多個城市上線。一時間,即將上演的新一輪跨界大戰,吸引了眾多媒體與用戶的目光。
中青輿情監測室隨機抓取近千條網民評論分析發現,六成以上網民對“大戰”樂見其成,他們的理由是壟斷太可怕,互聯網經濟需要競爭變革。而就在幾年前,這兩家企業還被譽為民生經濟領域的變革者、打破壟斷者,其角色轉換之快,令人深思。
超八成網民更看好美團打車
其實在2017年,美團打車就已在市場上小試牛刀了。
2017年2月,美團打車業務選擇在南京試水上線。據媒體報道,10個月后,美團打車事業部已經擁有一支超過200人的團隊,且日訂單量已突破10萬單。12月28日,美團打車在全國7個城市的美團App上線打車入口,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溫州、福州和廈門,接受用戶報名。
美團進軍打車行業看似已成定局,但漫漫前路,絕非一路平坦。2018年1月9日,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美團打車尚未依法在本市申請開展網約車業務,尚不具備在本市從事網約車經營的資質。這讓原計劃於1月12日登陸北京的美團打車業務出現延期。
在美團高調進軍打車行業的同時,2017年12月,滴滴外賣業務部被外界曝光。2018年3月1日,滴滴外賣業務在無錫上線。並在5天內擴展到南京、長沙、福州、濟南、寧波、溫州、成都和廈門等9個城市。不知是巧合還是雙雙青睞,美團打車和滴滴外賣均選擇了江蘇省為新業務試水的省份。
相較於美團40億美元的新融資金額,近日,也有媒體在上海証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信息平台上看到,滴滴擬發行金額為100億元的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外界很快便將此信息與滴滴外賣業務聯系起來,認為這是滴滴在為其新業務籌集資金。
隨著兩個當事方已真金白銀地“開練”,外界對此的聲音也由先前的不以為真,逐漸轉變為討論更看好哪一個團隊。
近日,百家號平台就對此事,進行了了一個“滴滴外賣PK美團打車,誰更有戲”的在線投票活動,截至3月21日16時20分,該活動共有1744人次投票,其中84%的網民更看好美團打車項目。
民生不喜“壟斷” 用戶期待競爭帶來優惠
相較於外賣平台而言,目前市面上使用度較高的網約車平台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就給用戶造成了“不得不”去用的唯一選擇,而這也是推高此波輿情關注度的一大原因。
中青輿情監測室就該話題隨機抓取近千條網民評論分析發現,對於滴滴外賣和美團打車兩個互換口味的新業務,65%的網民表示支持。網民“lzh暗夜星爵”說:“我個人強烈支持涉及民生方面的服務行業不少於3個巨頭,一家獨大或者兩家聯手壟斷太可怕了。”
18%的網民則表示,現在的互聯網經濟狀態不像是追求共贏的局面。更有網民直言:“滴滴快車自從沒了競爭對手以后,一路漲價,直到漲得與出租車差不多,如果沒有出租車,天知道它會漲到哪裡。有競爭對手,才能有更符合民生的價格。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哪有臉叫共贏,分明是想都滅了對手然后自己一家獨大,賺取壟斷的超額利潤。”
“手機上的App真的太多了,各處都綁定個人信息,如果一個App能夠解決大多數問題,也是好事,可又擔心隻剩一家獨大,優惠自然減少,也沒得選,矛盾。”網民“鄒小Vv”的所言也道出了10%的網民的心聲。
另有7%的網民吐槽,目前兩個品牌在自己原業務領域都存在問題,主要圍繞滴滴的導航繞路和美團的收費問題。
任何形式的壟斷都與互聯網精神背道而馳
縱觀輿論場上的種種議論,無論是對引入競爭的拍手稱快,還是對兩個品牌現狀的不滿吐槽,實際上投射出的都是大眾對變革的訴求。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作為相關領域的巨無霸,兩家公司在運營中難免會出現沒有理順的地方,往往會由品牌的核心用戶在實際使用中發現和承受。
難道企業對這些一無所知嗎?無非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但當有競爭對手出現時,由於擔心用戶的流失導致利益受損,企業便會主動理順問題。
中青輿情分析師認為,除了變革的訴求,實際上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影響著這次討論,那便是互聯網精神,即平等、包容、開放與共享的精神。互聯網精神從本質上講是具有公共屬性的,它可以是集體的“試驗田”,但絕不是某個人的“自留地”,可以說,互聯網天然抵制壟斷。
不管未來兩家企業的“戰果”如何,這份宣傳效應起碼已經可以稱得上“雙贏”了。畢竟,兩家企業之間的“仗”還沒打起來,就已經弄得路人皆知,更引得網友紛紛站隊。結合互聯網精神,再去審視美團打車的來勢洶洶和滴滴外賣的寸土必爭,似乎又有了新的內涵:無論二者成敗如何,互聯網精神都會是最后的贏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