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英國小哥拍視頻介紹中國 用英式幽默講述中國故事

2018年03月28日06: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英國小哥喜劇演繹中國故事

rmrb2018032723p15_b.jpg

  斯圖爾特·威金(圖左)覺得自己的工作極具稀缺性——一個英國人,生活在北京,錄制著視頻節目,主題關於中國,風格是英式喜劇。

  當然,你可能從看到他的中文名“司徒建國”那一刻起,就已經笑了。“司徒”是音譯,“建國”則來自中國哥們的玩笑,但司徒很喜歡,一是周圍人都覺得好玩,二是他覺得這個名字很傳統。

  “傳統”的司徒說自己很幸運,因為他見到了很多中國人都沒見過的那部分中國。

  在紹興,他扮上女裝唱越劇﹔在玉樹,他和牦牛眼對眼,還和藏獒親密接觸﹔在玉龍雪山,他舔了舔山上的雪,還撞見一個穿得超少隻為拍照的女生,“可惜當時攝像師有高原反應,不然一定把這個女生拍進視頻裡”﹔到了新疆,他又在國際巴扎(集市)有了“大發現”——新疆最棒的葡萄干被稱作葡萄干的爺爺,這裡不僅有葡萄干爺爺的爺爺,甚至還有葡萄干奶奶的奶奶。

  “我和我的團隊在中國出差,從不擔心安全問題。我知道即便碰到麻煩,大家也願意幫助陌生人。去烏魯木齊前,不少沒去過那裡的人叮囑我一定要小心。事實上,烏魯木齊真的很安全。當地人對我特別好。”賣水果的大叔和司徒熱情交流,雖然大叔說的維吾爾語,他一點也聽不懂。“大家都想教我幾句維吾爾語,也很願意跟我一起出鏡。”

  有外國觀眾在網上留言說,中國很多地方以前沒有聽說過,看了節目,非常想去。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正是司徒錄制視頻的最大初衷。

  司徒錄制過一系列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視頻。視頻裡,他的除夕夜是這樣度過的:“吃很多東西,餃子、魚、雞,再吃魚,更多的魚,更多的餃子,牛肉、豬肉,喝點湯,再來點米飯,很多米飯,再來點餃子,一直吃,順便看個電視,再吃更多東西,特別是魚,再來點餃子,直到你吃到撐……”這一期節目,在國外網站收獲了50多萬次點擊。

  等到中元節,視頻轉而換上鬼魅的氣氛,臉上打著藍光的司徒,幽幽說著這個古老節日的傳統和禁忌。一位外國老師給司徒留言:“這節目太棒了,我要放給學生看,告訴他們萬聖節和中元節的區別。”

  在司徒的節目裡,可以看到中國的傳統,也可以看到中國的當下。“雙11”時,他展示著淘來的臉部按摩儀、蛋白粉、健身卡、面膜、抱枕、充氣火烈鳥……前一段時間,他又在節目《司徒建國秀》裡展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實測了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

  在司徒的朋友圈裡有這樣一條,“我想北京了”。當時身在英國的他,想念起北京的便利生活。“公共交通快捷高效,購物支付都很方便。”而那時的英國,正面臨著不少問題,脫歐風波、難民潮、恐怖襲擊,人們的生活多多少少受到了些影響。

  10年多時間,司徒習慣了北京這座城市,在這座城市裡有了自己的事業。2007年,司徒從牛津大學畢業,和幾個朋友來中國住了一年。一年之后,朋友都回去了,他則留了下來。“我想做記者,但那時的英國正遭遇經濟危機,我又沒‘關系’,很難去英國廣播公司那樣的大媒體。但那時的中國有很多機會。”司徒先是給報紙投稿,又供職於中國的媒體,做編輯、錄節目,最終做起了獨具特色的視頻節目——用英式幽默講述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中國,“這份工作很有意義”。

  10年多過去,司徒也見証了這座城市的變化。“北京的天際線完全不一樣了。人們穿的衣服、路上跑的車,都不一樣了。現在的北京毫無疑問是一個真正的大都市,越來越現代化,越來越宜居。北京不停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北京人一直很熱情。”司徒笑道,帶著點兒北京口音。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