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3期

紀錄片如何在跨界中謀發展

周應軍
2018年03月28日10:37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在互聯網+強勢沖擊下,跨界已成為紀錄片行業的風口。無論是跨領域合作、跨平台傳播、跨行業融資,還是故事、選題的自我跨界創新,紀錄片正從“相加”走向“相融”。本文通過分析紀錄片行業資源的流動與分享,梳理紀錄片跨界發展的要素和路徑,為從業者提供一定借鑒參考。

關鍵詞:紀錄片﹔跨界﹔發展﹔融合

紀錄片跨界,一直是行內熱議的一個話題。而如何跨界,如何在保持記錄的本質下創新發展,如何在影視劇洪流、自媒體濫觴中保持獨特的記錄本質而不走偏頗,已經成為中國紀錄片當下要思量的重要問題。面對市場化的大潮,在互聯網+強勢沖擊下,紀錄片如果再依靠傳統的制作、運營模式,走一步算一步,勢必要走下坡路。毋庸置疑,跨界,已經成為紀錄片發展壯大的關鍵而又必須的途徑。

一、紀錄片跨界的重要性

在各個不同的時代,紀錄從來沒有中斷過,紀錄的工具和手法也一直在創新變化,在跨界。現代的記錄方式已經突破了舊有的傳統的外在記錄,新的更加抽象的思維記錄正在掀起記錄的浪潮。無論記錄主體是集體亦或個人,都有它所固有的共同性——記錄的工具也在不斷相加融合:文字、照片、磁卡、錄音、錄像﹔傳播渠道越來越受歡迎:從傳統的電話、計算機及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到以微信、微博、各種APP客戶端為主的新媒體、自媒體,人類的記錄方式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時代下的紀錄片亦是如此,在堅守中跨界——跨領域合作、跨平台傳播以及跨行業融資等各個方面,這將會推動紀錄片行業資源的流動與分享,凝聚起紀錄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共贏。

二、紀錄片跨界風起雲涌

這幾年,紀錄片跨界風起雲涌。《航拍中國》,走的是紀錄片+航拍工業片的跨界﹔《羋月傳奇》,是紀錄片+電視劇行業的跨界﹔《茶界中國》,是紀錄片+眾籌模式的跨界﹔《奔跑吧兄弟》,是真人秀+紀錄片的跨界,就連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都跨界到體制外了……由綜藝節目跨界而來的知了青年CEO丁武望,作為紀錄片“新兵”,短短兩年不走尋常路,導演了《了不起的村落》《了不起的匠人》系列,成功“闖進”紀錄片的核心區。目前,“了不起”系列衍生出視頻、短視頻、平面、音頻、書籍、展覽、線下觀眾分享會等產業鏈。對此,丁武望給出的說法是:紀錄片產品首發時產生的收益僅僅是40%,還有60%是需要進行持續化運營和深挖的,一旦把60%的剩余潛能發揮出來,它的收益遠大於綜藝,遠大於其他類型的產品。

跨界,不僅極大豐富傳統紀錄片的表現形式,更是為紀錄片帶來自身價值以外的衍生商業回報。紀錄片與各行業、各領域的跨界合作逐漸增多,如銀行、汽車、奢侈品等。這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行為,而是逐漸打造成為品牌合作,二者不僅是品質互融,更是價值聯動。正如2017年熱播的紀錄片《茶界中國》,就是由紀錄片行業外的人完成的項目,而《茶界中國》不僅僅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本我,還有從屬於品牌之下的“茶”這一范疇,取得了紀錄的內在價值的泛傳播和品牌效應持續發酵的效果。

紀錄片跨界合作,首先要了解合作品牌的理念和價值,雙方找到合適的觀點,並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把雙方共同的價值挖掘出來,打造發展共同體。

三、紀錄片要跨平台、跨媒體傳播來增強收視率、影響度

當前,中國紀錄片正在向“公眾時代”的縱深邁進,呈現出與以往不同且有持續固化傾向的“新常態”。事實已在証明,以往紀錄片的傳播渠道的主體——電視台傳播力度和影響性正在削弱,中國紀錄片布網在以微博、微信、B站、各類娛樂APP移動端為主的新媒體、自媒體的觀念已成行業共識。

另外,紀錄片需要從電視屏轉到手機屏,也需要從電視屏走到大銀幕。《我們誕生在中國》是五洲傳播中心在紀錄電影方面的“首秀”,在北美斬獲跨越千萬美元票房,成為北美自然類紀錄片中影史票房第8名,超越了該片在中國大陸的票房紀錄,票房口碑齊雙贏。可見,紀錄片也可以走上大銀幕,也可以以紀錄電影方式打動人心。

短視頻的火爆給我們提供了探索微紀錄片的可能性。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年短視頻相關創業領域的融資規模達到53.7億元,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接近一人是短視頻用戶。一時間,短視頻從藍海迅速淪為“腥風血海”。各大互聯網公司相繼入局短視頻平台,且出手不菲,短視頻受到熱烈追捧。央視紀錄頻道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加快紀錄片創新步伐的謀劃,從2017年開始,其生產模式正悄然發生改變:片長規格除已有的50分鐘、25分鐘兩種,正式增加5分鐘短視頻與90分鐘的紀錄電影。2018年元旦開始在央視紀錄頻道黃金時間播出的5分鐘短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就是當前碎片化閱讀境況下紀錄片跨界的積極探索。

網絡互動形式下的傳播以及有受眾介入的營銷傳播形式正成為當前的主流的傳播形式,而新媒體、自媒體則是現今最重要的平台,誰控制了網絡,誰就控制了用戶,誰就控制了傳播的主導權。電視媒體在互聯網時代面臨轉型困境的時候,新媒體、自媒體將在紀錄片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四、紀錄片成功跨界的關鍵在於自身的創新

在國產影視劇的觀感不斷進步的情況下,中國紀錄片也成為觀眾雞蛋裡挑骨頭的對象,今天的紀錄片要想滿足社會大眾的胃口,歸根到底還是要在自身的創新下手。要在故事呈現、影像畫面、敘事文本和同步聲音等內容方面進行新的探索和處理,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內容的紀錄片類型。《航拍中國》在黑龍江一集中拍攝哈爾濱茫茫的冰雪世界,從高空俯視冰雪世界的全景是另一番感受,而這些冰雪的雕塑都是能工巧匠雕琢而成,也都是來給人們欣賞的,這就不單純的是解說景致,而是和人進行了潛移默化的聯系。

紀錄片內容的創新也體現在紀錄片故事選題的創新、拍攝手法和角度的創新、語言風格的創新、敘事手法的創新等多個方面都需要跨界。《我在故宮修文物》在選題上摒棄了宏大敘事,創新性地以年輕人角度來平實地記錄了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用白描敘事方式平鋪直敘,溫情地表現了平常人的偉大。《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離不開其獨特的創新拍攝和剪輯——將畫面進行快閃式剪輯,“每集50分鐘長,平均鏡頭量多達850個,每個鏡頭3、4秒”﹔對拍攝主題進行特寫式的反映,人物故事彌漫在美味佳肴中﹔最令人稱頌的莫過於舌尖體:厚重香濃的醬汁將土豆泥綿密寡淡的滋味馴化,青豆的清甜加上玉米的軟糯滋潤,這質朴的美味蘊藏著阿巴拉契亞山區人們對南方美食的依戀感觸……

紀錄片的內在創新,是中國紀錄片轉型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紀錄片勢不可擋的跨界步伐下,內在創新已經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

五、中國紀錄片要跨地域、跨國界實施“走進去”戰略

中國紀錄片要“走進去”,而不僅僅是“走出去”,要使越來越多的紀錄片成為“文化使者”,將中國故事帶到世界,並且要深入人心。2016年播出的大型人物紀錄片《孔子》取得了國內外文化界強烈關注以及熱烈的反響,該片以質朴的影像語言娓娓道來,對孔子進行了生動鮮活、國際化的影像呈現,從國際視野尋找孔子的靈魂與終極意義,傳播孔子與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對於中國文化走出去意義重大。

由於發行渠道和市場的差異,紀錄片的制作國際化成為了一種潮流。獲取國外媒體或國外公司的資助,引入國外先進的制作理念和方法,獲得資金來源,解決拍片經費,拓展全球發行市場,成為一些中國紀錄片導演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途徑。江蘇廣電總台與美國A+E電視網聯合制播《南京之殤》,這是國內首次用完全西方人的視角和表述方式去講述南京大屠殺這一主題的紀錄片,也是國內首次將南京大屠殺這一主題通過紀錄片的方式搬上西方主流媒體的屏幕,使得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能夠讓世界范圍內更多的觀眾知曉。

參考文獻:

1.馬海江.國際合作:中國紀錄片“走出去”大趨勢——201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直擊[J].聲屏世界,2011(6):41-42.

2.陳宏.紀錄片在跨界[J].文化產業導刊,2014(9).

3.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5年)[R].2015-12-08.

4.丁薇.跨界創新,紀錄片更應講好當下故事[N].中國藝術報,2016-05-11.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