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需要模式與方法的創新
——第十屆中國新聞學年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研討綜述
來源:《新聞愛好者》
2017年11月3日至5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組主辦、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承辦的第十屆(2017)中國新聞學年會在重慶成功舉辦,來自全國百余所高校新聞與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200余人與會,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為主線,圍繞“使命與擔當:保衛、創新、發展中國新聞學”的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討,共謀我國新聞學學科發展與創新,共商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建設之路。年會的四個研討議題之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參與研討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需要模式與方法的創新。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學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鄭保衛指出,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形成的社會主義新聞學,西方新聞學是以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形成的資產階級新聞學,中國新聞學同西方新聞學有一定的聯系,但卻存在本質區別。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基本內涵是強調新聞事業是黨和人民的事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同時強調要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媒業與新聞學的發展,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羅以澄教授在談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科建設時指出,必須處理好中國特色與國際對話的關系。中國特色新聞學科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的,對人類新聞活動、規律、生態、發展以及新聞人才的培養等問題作出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前瞻性的中國解讀、中國見解和中國方案。這一點在新聞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傳承好,並且能夠做到敢為人先,積極打造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新方法。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吳廷俊教授提出,要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聞學,必須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新聞思想的理解與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是全世界發展共產主義新聞事業的法寶,毛澤東新聞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國際共產主義新聞事業的貢獻,這兩者是夯實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思想的基礎。同時,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新聞思想,對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也有極大的意義。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丁柏銓教授對中國當代理論新聞學建設中的若干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理論新聞學是中國當代新聞學的一個分支,要構建的中國當代新聞學的理論成分中,既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關於新聞的思想點),又要有西方和中國的新聞學者和業界人士的理論貢獻。其中,黨性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新聞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等理論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的特殊層面。
煙台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齊愛軍教授指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學要有貢獻於世界新聞學的理論自信。要達到這一點,必須重新梳理核心觀點、核心概念,建立起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以往的研究是線性、單向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麼,以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為基本支點,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建構的路徑與模式,則是未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重點。
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模式創新
丁柏銓教授用六個字總結了自己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觀點,即老師在教學中要做到“講對、講順、講透”。“講對”就是要堅持黨性原則,強調在當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指導意義﹔“講順”就是老師講課要做到通順、令人信服,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如“新聞自由”,應該歷史地辯証地去講解﹔“講透”就是要做到講解透徹,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有底氣,要通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來糾正一些學生對黨的宣傳等問題的錯誤看法。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蔣曉麗教授在丁柏銓教授的觀點上又補充了一點“講實”。她提到了四川大學在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上的實踐探索——“重走范長江之路”這一活動。活動以“新聞扶貧”的形式帶領學生到貧困地區進行採訪,讓學生可以體會到老一輩新聞工作者不畏艱辛、勇於實踐、勇於堅持真理的精神。蔣教授認為,當下的新聞教育要讓學生“走出去”,不能僅僅局限於課堂,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更好地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強月新教授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做了發言。他認為,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容而言,有三個問題要處理好,分別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理論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已有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最新成果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該包括國情教育和實踐教育內容﹔就形式而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至少要有三種形式,即課堂講述、實踐體驗和案例教學。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肖燕雄教授分享了湖南師范大學開設馬列新聞學課程的經驗。他說,“真做、真信、真學、真用”是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最光榮的地方。他認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教育,首先,授課老師要深度閱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著作,包括對最新成果的研讀﹔其次,要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想和我國國情的現實結合起來去理解﹔再次,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投入到實踐中去,用案列教學的方法,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方法運用到新聞實踐中。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蔡斐副教授用“一個靈魂、二任院長、三個重點、四個對接”總結了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取得的成果。他談道,學院在20多年的發展中,一直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人才培養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學院組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團隊,開設了經典新聞傳播論著導論、新聞閱評等相應課程,匯編了習近平新聞輿論講話、近10年中國社會思潮反思等讀本,實行開放式教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取得持續成效。下一步,學院將以對接時代、對接業界、對接科研、對接學生為目標,繼續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朱清河教授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展開論述,他認為當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應解決好“為什麼中國化”“誰來中國化”“以什麼方式中國化”“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四大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上,應通過馬克思主義認識馬克思主義,以一種理論加實踐的方式,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自由。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郝雨教授談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本身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需制定一個目標,尋找有效入口進而達到一個落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構成非常豐富,我們可以提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某一種針對當下時代思想的核心觀,比如在當前馬克思主義新聞價值觀的樹立是迫切的,應落實到每一個新聞人身上。
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方法及探索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汪振軍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應倡導“回到馬克思”,通過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經典原著,學會用“客觀、全面、發展、辯証”的眼光看待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中,應樹立“問題意識、人文情懷、批判精神、現實關懷”的理念,高度重視“案例教學”“文本分析”“調查研究”三種實踐方法。隻有將理念與實踐交叉融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才能給學生帶來學以致用的成效。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齊輝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課程是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交相互動的課程。中國新聞史教學可以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供歷史線索和豐富素材。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新聞史課程相互關聯,有著天然且密切的聯系。兩門課程應相輔相成,互補短板。這一點可以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應用。
朱清河教授就延安新聞學研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的實踐活動與理論探索,是中國新聞傳播研究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可貴寶藏。相關研究既要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傳統,立足於中國文化,同時要注意去革命化和過於革命化的現象。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王智麗博士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做了實証研究。她認為,在互聯網環境下,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知度較高,主流媒體具有較高公信力,仍然是新聞輿論的重要引導者。因此,應當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和傳播納入政治社會化的框架,並按照意識形態傳播和政治社會化的規律,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行導航。
重慶文理學院雷璐榮副教授對習近平新聞觀的語言表達特征進行了分析,探討用語言力展現新聞思想傳播力的問題。她談道,習近平新聞觀具有其獨特的表達風格:政治話語與形象修辭的結合、理論術語與民間俗語的結合、歷史名言與時尚潮言的結合、事實話語與情感話語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傳媒變革時期的獨立見解,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新聞觀體系,同時他的語言表達融合多種話語類型、語言元素,從側面印証了媒體主張,成為習近平新聞觀的一項內涵補充。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謝建東從內涵、意義、背景三方面,論述了“習式外交”與媒體傳播的關系。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就任以來,高度重視媒體輿論的發揮,利用國內外傳播平台,更加自信地展現中國形象。其中,突出傳播的主動性是未來媒體傳播需要加強的方向。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孫菲在發言中論述了自己的思考。一是授課內容要體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二是要關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育的現狀與問題,三是要厘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馬克思主義、新聞實踐、政治體制、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關系,四是可以借助以媒體從業者的視角講案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者的視角講方法、以媒體管理者的視角講政治等方式推動教學活動。
鄭保衛教授在高峰對話環節做了評議。他認為,現在是我們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最好的歷史時期,因為以往的其他領導沒有像習近平總書記這麼重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所以在這個歷史節點上,一定要好好提高自己,教好這門課,讓我們中國的新聞學教學科研,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貢獻一份力量。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張治中副教授、《新聞記者》主編劉鵬分別對小組研討做了點評。
(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