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1期

記者的責任與擔當——記長江韜奮獎獲得者、河南日報高級記者王天定

2018年03月29日10:11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董廣安 馮鑫

王天定,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長江系列)、河南日報高級記者。這位年過六旬的老記者身體力行用腳步丈量時代,把新聞寫在大地上。他不知疲倦地用相機記錄著這個偉大的時代,踐行著“四向四做”新要求﹔他以“勿忘人民”的新聞堅守,展現著新聞輿論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在文化改革發展工作座談會上這樣表揚王天定:“做宣傳不需要講大道理,要像王天定那樣通過一幅圖片、一篇報道、一個事件、一個人物,通過實實在在的內容展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宣傳我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舉措和實踐。”

一、踐行“四向四做”的垂范者

2016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國記協九屆一次會議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時勉勵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習總書記的講話高度概括了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深刻論述了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為新形勢下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與理論指導。而王天定就是這樣一位以實際行動,身體力行用腳步丈量時代,把新聞寫在大地上,積極踐行“四向四做”的垂范者。“幾十年如一日,見到的一直是他出發去攝影,從來不喊累”。這是諸多熟悉王天定的人對他的普遍印象。

這位從業30多年的新聞工作者每年70%的時間都在基層,每周一早上出發下到基層,每周五晚上回到單位,多年來他挎著相機跑遍了全省幾乎所有的市、縣、鄉、村,被同事親切地稱為“王全省”。究竟去過多少地方,採訪過多少人,王天定早已記不清了。他隻記得,每年下基層採訪都在250天左右,見報照片都在400幅以上。最令人佩服和尊敬的是他下基層從來不坐公車,都是乘坐公共汽車和火車。以前沒有高速公路,交通不便,有時去偏遠地區採訪,他寧肯坐上一天長途汽車也不讓公車接送,就這樣他風塵仆仆地走遍了全省的每一個角落。

懷著一顆火熱的心,扎根基層,勿忘人民,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他用鏡頭記錄下老百姓最真實的故事。他的作品《軍禮敬給弟媳婦》《游子的笑聲與眼淚》《掏糞工剪影》《88歲老人的紅色記憶》等都展現著凝結民心民意的動人故事,可謂真正做到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基層百姓中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他的新聞攝影作品《農民疼愛專家》更是榮獲第五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他視群眾為親人,群眾拿他當兄弟,有什麼心裡話都願意跟他講。因此,他總能源源不斷地獲取新聞線索,總能了解到基層最真實的情況。懷著一顆正直的心,他用手中的相機記錄著這個偉大的時代,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與人民利益置於最高位置,及時報道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精彩的河南故事。

輿論監督是我黨新聞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基層採訪,每當遇到違反政策、損害群眾利益的現象,王天定就會挺身而出,以一位黨報記者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行輿論監督。他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傳遞主流價值觀的同時十分注重把握輿論監督的時、度、效,在輿論監督方面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他拍攝的《如此執法帶來的不和諧》《非法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受害群眾叫苦連天》等一組組監督報道,愛憎分明,起到了很好的正面效果,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愛。

懷著一顆溫柔的心,在基層採訪的過程中他隨時隨地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辦過的一件件實事、好事不勝枚舉。早在十年前,豫西突發特大洪水,在抗洪搶險一線報道的王天定看到災區群眾損失慘重,十分焦急,災區群眾的安危時時牽動著王天定的心。回來后他主動找到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領導,表達了自己義賣攝影作品、援助災區群眾的願望。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與河南省慈善總會的支持下,他將義賣獲得的10萬元錢全部捐獻給受災地區建希望小學。而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他更是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肩負起時代重任與民族重托,落實“四向四做”新要求,深入基層,走進百村,全方位地報道著河南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媒介的力量助推扶貧攻堅,真正做到了習總書記所要求的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輿論工作者。

二、講好河南脫貧故事的記錄者

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是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亮點和精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到2020年,我國7000多萬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要實現全部脫貧。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他說:“我最牽挂的還是困難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同志在全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議上也多次強調,要嚴格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層層壓實責任,把脫貧任務抓實抓深抓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翻身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任務繁重的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理應學習好、貫徹好、宣傳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與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開創黨的新聞事業新局面,努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輿論工作者。

作為河南日報高級記者的王天定以媒體人的責任擔當,其影展“走進百村——脫貧攻堅的河南故事”旨在留住貧困村現狀,記錄脫貧攻堅歷程,展現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所取得的成就。為了拍好這個宏大系列的攝影報道,從2016年1月開始,王天定克服諸多困難,堅持一年四季走村串戶,深入河南的“三山一灘”——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黃河灘區,完成了100多個貧困村的拍攝任務。報社領導稱贊他:“不是在貧困村,就是在去貧困村的路上。”

影展展出的104組近千幅照片,完全採用公正、客觀、全面、紀實的手法,以圖文並茂的表現形式,留住脫貧攻堅這一偉大時代壯舉的難忘歷程,定格全省上下砥礪奮進的一個生動側影。前來觀看攝影展的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在河南日報報業大廈一樓大廳不時駐足凝視,王天定在一旁向謝伏瞻詳細介紹這一幅幅照片背后的鮮活故事以及脫貧攻堅給當地村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謝伏瞻對王天定說,“你深入基層,真正做到了三貼近,這些照片真實記錄了我省貧困村發生的可喜變化,形象地宣傳了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用真實可信的形式宣傳了黨的好政策。”

王天定不僅是攝影家,還是出色的文字記者,長期以來他一直堅持攝影報道與文字報道並重,踐行著新華社原社長穆青先生所倡導的“兩翼齊飛”。他用一幅幅攝影作品生動地闡釋了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新定義,實現了新聞輿論工作者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從“填鴨式”到“潛移默化式”的轉變,成為講好河南脫貧攻堅故事的能手。

這104組照片,每一組都有著凝結民心民意的動人故事,都融入了王天定對基層百姓深深的人文關懷,每一組都通過小故事見証著大政策,可以稱得上是弘揚主旋律、傳遞時代正能量的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有展現貧困村惡劣自然條件的《即將消失的小山村》《東坡村脫貧新希望》,有展現精准扶貧異地搬遷的《走出黃河灘區的人們》《搬新家 摘窮帽 池蘆村尚老漢真開心》,有展現農村新貌的《白雲深處有人家 大路通衢樂百家》《淳朴深山人 生活將變樣》《鏡頭裡的山村脫貧歷程》……王天定用這些故事講述了黨的好政策“精准扶貧”給老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為改善貧困村生存生活環境,讓貧困戶加入當地合作社共享紅利﹔對實行異地搬遷的人做到搬得出、留得住、有活干。這一系列扶貧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給貧困地區帶來的巨變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王天定的照片裡。

穆青先生有句名言:“記者要善於發現美好的東西,把它挖掘出來奉獻給人民。”隻有用心才能遇見好故事,與每一個中國好故事的相遇靠的是新聞工作者的用心、用情發掘,每一個精品力作的出現,靠的是新聞工作者發揚工匠精神的深耕。“不拍袖口工程、抹粉工程、貼標簽工程。”“不組織、不擺拍、不干預拍攝對象。”這是身為攝影記者的王天定對自己的拍攝要求,是一名新聞工作者職責使命的堅守,更是一個媒體人在這個偉大時代的精神與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而要講好故事,要使新聞事實的傳播效能最優化、最大化,就要做好中國式講述的繼承、發展、創新,要在堅守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吸收新的傳播理念,實現新聞的信息與文化傳播雙重功能。而王天定就是這樣一位努力突破自我,改變生硬說教,將政治宣傳和新聞傳播相結合,將傳遞宏大政策精神同微觀敘事相結合,突出時代元素、故事元素,努力做好中國式講述的傳播者。

王天定說,“我總是想通過色彩、構圖、細節等方面給人傳遞正能量,我們不僅要正視他們的貧困,更要融入人物的靈魂和真善美,展示出他們越來越好的變化”。比如《深山區百姓搬新家 脫貧不忘習總書記》展現了黨的精准扶貧異地搬遷好政策讓河南新縣泗店鎮分水嶺村惡狗子窪村民組帥家太老人搬新家的喜悅,照片中老人恭恭敬敬地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大幅照片挂在了新家客廳中間,他家五口人,分了125平方米的新房。又如講述老百姓真實脫貧故事的《馬艷陽種菇記》,照片裡笑容滿面的夫妻倆,碩果累累的香菇,夫妻兩人干活時展現出的相濡以沫與相敬如賓,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照片主人公河南魯山縣張店鄉李村的馬艷陽從小因事故失去雙手,他的妻子尤國華是聾啞人,但他們身殘志堅,用政府精准扶貧4000元的扶持資金加入到當地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起了自己的香菇棚,實現了自主脫貧。

三、投身融媒體時代的先行者

因為喜歡,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卓越。將樂趣融入工作,將工作當成樂趣,正是源於對新聞事業的無限崇敬與熱愛,源於對人民的深情厚誼與敬畏之心,源於對新聞理想的執著追求,源於對新事物、新技術的密切關注與不斷學習,這位“老記者”才能數十年如一日,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動真情,拍攝出如此之多的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精品。2017年9月13日、10月12日,應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之邀,王天定兩次走進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課堂,與師生們分享他拍攝104組影展照片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照片背后的精彩故事,暢談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在提到媒體從業的經歷經驗時,王天定感觸頗深。他認為,在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學會適應時代環境的變化與媒體融合發展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無法回避又必須正視的問題。他說:“媒體怎麼融合是頂層設計的問題,但身為一名專業記者一定要做到思想上的融合,要轉變觀念,不局限於單一的平台,做報紙的也要會做微博、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全媒體記者,要生產全媒體產品,主動掌握新技術,傳播正能量。”他要求自己首先學會做一名全媒體記者、全能記者。王天定於2013年開通個人微博,當時他就開始發布沒有在報紙上刊發過的攝影作品。從2014年5月開始,應河南日報官方微博#豫見#欄目的邀請,他開始供稿並一直持續到現在,從拍攝照片、挑選照片到撰寫文字,都是他本人親力親為而且每天一期,這種堅守是何等的可貴。在他看來,媒介環境瞬息萬變的今天,攝影記者要成為一名全能記者,在具備政治家頭腦和攝影師功力的同時,要會寫稿子、使用新媒體、排版設計、校對等一系列工作,不然在當下激烈的媒介競爭環境中將無法適應工作。這是對一位多年奮戰在新聞一線的老記者新聞工作的總結和真實寫照,更是一位有著卓越成就的新聞業界長者對年青一代新聞人的殷切期望。王天定反復強調,新聞人一定要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思考問題,在田間地頭找感覺。記者要做到多深入基層,在基層採訪,一定要真真正正地沉下去,寫實實在在的東西。要做到高站位,小切入,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人民的故事。他說:“真實性永遠是第一位的,隻有尊重真實性,新聞才能鮮活、有生命、打動人心。新聞採訪就是社會調研,隻有把採訪當作調研的時候,才能真正了解社會。”

腳步一直在路上,足跡永遠留基層。影展結束了,可王天定說他仍將繼續他的脫貧攻堅之行,訪舊村,拍新村,要一直拍到2019年,記錄河南脫貧攻堅的整個歷程。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穆青精神的現實影響及其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4AXW002)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觀研究”(項目編號:16ZDA215)的階段性成果]

(董廣安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馮鑫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