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1期

網絡用戶勞動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研究

楊逐原
2018年03月29日10:21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網絡技術形塑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空間,借助網絡這一新興的信息技術,網絡用戶可以較為自由和自主地進入網絡空間中,從事著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等勞動,成為網絡空間中的重要勞動群體。在網絡用戶的勞動中,生產力的三要素即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與工業時代相比都是全新的﹔而生產關系方面,網絡用戶一定程度上擁有可用於信息產品生產的生產資料如知識、電腦等,但他們在參與生產產品后並沒有參與產品的分配,且處於被網絡媒介等資方控制的地位,遭受著更深層次的剝削。因而,網絡空間中的生產力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力,而生產關系則處於一種異化狀態。

【關鍵詞】網絡用戶﹔勞動﹔生產力﹔生產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按照“受眾商品論”的觀點,受眾閱讀、收聽及收看等行為是一種勞動。而在今天,伴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社會大眾紛紛進入網絡空間,進行信息點擊、瀏覽和搜索活動,並自己生產信息內容上傳至網絡,供其他網絡用戶、某些組織和團體分享和利用,並為網絡媒介及廣告商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馬克思曾對生產性勞動進行了界定:“生產勞動是給使用勞動的人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是物化在商品中及物質財富中的勞動。”[1]網絡用戶既是網絡廣告、網絡信息的點擊者和閱讀者,也是網絡信息生產的主要群體,他們的信息生產為作為資方的網絡媒介和廣告商創造了大量剩余價值。據此可以說,網絡用戶是網絡空間中的重要勞動群體。

網絡用戶作為網絡空間中重要的勞動者,其勞動的價值已經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和探討,而在與網絡用戶勞動價值相關的研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事實上,網絡空間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問題正成為熱門話題。2006年,影響深遠的《時代》周刊以“你”作為年度人物,這個“你”字疊印在沒有生機的銀灰色的電腦屏幕上。《時代》周刊的標題宣稱:“毋庸置疑!就是你!由你控制信息的時代,歡迎來到你的世界。”這說明了在信息時代,普通大眾正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有學者甚至宣稱新媒體技術能夠將大眾納入信息生產體系之中,由此宣示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到來。如在網絡社會研究方面,大名鼎鼎的卡斯特爾就提出了“勞動被基於高價值的信息生產‘發展的新方式’所改變”的觀點。安東尼奧·內格裡、蒂茨婭娜·泰拉諾瓦等學者期待著網絡這一新媒體的使用催生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認為新的生產方式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再生產以及反對資本主義的政治對抗提出強有力的挑戰,全球網絡將對人類社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2]。《時代》周刊以“你”作為2006年的年度人物,把網絡這一新媒體的終端用戶的權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認為網絡用戶能有目的地控制、規避中介的通常權力。網絡作為一種自由的生產方式,用戶的勞動沒有受到資方的控制,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板,經理與工人、勞動和資本、生產與消費合為一體,網絡技術引發了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並由此引發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不過這種說法遭到了不少學者的反對,如凱瑟琳·麥克切爾和文森特·莫斯可就對此持反對意見,他們指出:“對於任何涉及新生產方式,當然,社會關系的特征也必須是新的,不僅生產方式是新的。眾所周知,主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再生產出來的社會關系是通過工資勞動契約來界定的,其社會關系以佔有生產資料和財富的巨大差距為標志,該不平等制度的核心是資本對勞動的剝削。”[3]我們知道,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在網絡社會中,借助網絡技術,人類信息的生產能力得以大大提升,在網絡空間中人們可以進行大眾生產、同儕生產,新的生產工具對傳統的生產方式有著巨大的顛覆作用。綜上所述,在網絡這一新技術的作用下,網絡用戶進入網絡空間從事著信息的生產、消費與傳播等勞動,人類的生產方式有了新的變化。對網絡空間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遷進行研究,無疑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網絡用戶勞動中的生產力:一種全新的生產力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規定了網絡用戶在網絡空間中勞動的可能性,明確了資方與勞動者在網絡空間中的相應位置。從手工到機器化,再到網絡技術帶來的智能化,人類的生產力不斷得以提升。由於是在網絡信息技術形塑的信息資本主義空間中進行著勞動,因而,網絡用戶勞動中的生產力屬於信息生產力。駱正山指出:“信息生產力是指信息勞動者、信息技術、信息工具、信息網絡、信息科學理論與方法等的總和。信息生產力直接制約著信息市場的供給。”[4]信息生產對工業生產有著巨大的顛覆作用:“工業生產方式是由工業生產力與工業生產關系的結合形成的。信息生產方式是由信息生產力與信息生產關系結合形成的。”[5]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6]機器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與工業社會中的生產力相匹配,而網絡分布化的生產方式則與信息社會中的生產力相適應。在信息社會,人類迎來了以信息生產力為標志的新時代。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編著的《中國經濟向何處去:基於信息經濟學的分析》一書指出,“世界信息化浪潮經過了信息交流和信息媒體兩個重要階段,正在進入以寬帶、物聯網、3D打印等技術為標志的信息生產力階段”[7]。當前,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信息生產力為標志的新階段,雲服務、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信息通信形成新的生產力、直接服務於產品生產提供了平台,第三次浪潮的閘門已然開啟。

為什麼說網絡用戶勞動中的生產力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呢?眾所周知,勞動生產力包含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在信息社會中,絕大部分人從事著信息生產工作,他們利用知識、信息等資源,通過網絡進行著產品生產,不但生產出了空前豐富的實物產品,也生產了空前豐富的精神產品,並提供著日益多樣化的服務。在信息社會中,與信息和知識的生產、分配相關的經濟部門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一股某些分析家所謂的知識勞工的全球性力量”。[8]在眾多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這種情況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網絡等新技術新應用,正逐漸改變著全球的生產力結構及其布局。以下我們就從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這三個生產力要素來看網絡空間中的生產力之新。

(一)勞動者之新

在工業生產中,工人隻要會操作機器就能進行生產,但在網絡勞動中,作為勞動者的網絡用戶,其智商、情商、意商以及心商成了極為重要的條件。在高技能的網絡勞動者的作用日益突出的今天,對生產資料過分倚重的傾向應該得以修正,原因有二:首先,生產力的整體面貌、社會形態的性質已不能僅僅用生產資料本身的科技水平來反映﹔其次,社會平等已不能僅僅靠生產資料公有制所提供的物質條件來保証,不給勞動者直接的物質激勵,生產效率就很難得到提高。因而,在網絡信息生產中,我們要突出勞動者的作用。網絡用戶已經成為新的生產力主體,在網絡社會化大生產場域中,不存在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網絡用戶,隻要能完成看網頁及廣告、刷博客(播客)及微信、生成內容之中的任何一項勞動,就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在實際生活中,所有網民幾乎都能獨立完成以上列舉的各項勞動。

(二)勞動工具之新

工業時代的勞動工具是機器,而信息時代的勞動工具則變成了人。人的大腦是互聯網勞動的工具,在網絡用戶勞動中,真正起核心作用的是網絡用戶的大腦和思維,網絡用戶在網絡中的一切行動——點擊、瀏覽、搜索、轉發、下載以及生產信息等,均受大腦及思維的指揮和支配。

(三)勞動對象之新

網絡勞動中的勞動對象則是信息、知識以及電腦等資源,因而對信息和知識等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的要求特別高。丹尼爾·平克說:“工業時代的生產資料,以及創造財富的工具非常之大。今天的生產資料就是一台手提電腦,就是一部平板電腦。”[9]在網絡勞動中,信息成了與土地、資本等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要素。

需要指出的是,網絡技術將網絡空間中生產力的三個要素有機地融為一體,改變了人類業已習慣了的生產模式,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網絡技術也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生產力。網絡勞動者的勞動主要是腦力勞動,由於絕大部分網絡用戶在進入網絡空間勞動之前都接受過較高水平的教育,因而,相對於制造業的工人來說,網絡用戶的勞動生產力要強得多。

三、網絡用戶勞動中的生產關系:一種變異的生產關系

對於網絡空間中的生產關系的研究,我們將圍繞兩個與之相關的重大問題來進行。一是網絡用戶在何種生產關系下從事著勞動﹔二是在網絡用戶的勞動中,網絡空間中的生產關系發生何種異化。

(一)網絡用戶勞動中的生產關系

眾所周知,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它包括三個要素,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地位以及由前兩個要素所形成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系。我們可以從網絡社會學的視角,將生產關系界定為網民在信息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也包含著上述三個方面。

從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來看,網絡中的生產資料主要是信息資源,在網絡中,信息主要有靜態信息、搜索查詢信息、網絡用戶圈子信息以及消費交易記錄信息等。這些信息絕大部分都是網絡用戶生產的,且網絡用戶利用已生產出來的信息產品,又可以不斷地生產著新的信息產品。但這些信息往往被網絡媒介公司所擁有,這就造成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互分離的局面。從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地位方面來看,網絡媒介處於統治地位,它們掌控並指揮著網絡用戶的信息生產和消費等勞動,而網絡用戶則處於被操控的地位。從信息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來看,網絡用戶都參與了信息的生產,但在分配中,除專職的雇佣人員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外,絕大部分網絡用戶都沒有參與到分配之中。沒有分配就沒有交換可言。在消費方面,所有網絡用戶都參與了信息消費,而在網絡空間中,消費又是一種生產。因此,可以說,在網絡信息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之中,網絡用戶已經成為一個核心要素,網絡媒介及其他商家都圍繞網絡用戶的行為和所生產的產品來獲得利益。但作為主要勞動者的網絡用戶卻無法在經濟上獲益,這就造成了產消分離的局面。因此,從總體上來說,網絡用戶處於被控制地位,是在參與生產和消費卻沒有參與物質產品的分配和交換的生產關系下從事著勞動的。

(二)網絡中的生產關系的異化

在網絡勞動中,勞動力和資本之間呈現出什麼樣的關系呢?前面剛剛論述過,除網絡媒介的雇佣員工(只是網絡用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人)可按合同規定獲得一定的經濟報酬外,絕大部分網絡用戶都沒有參與勞動所創造的資本的分配,而是不斷地投入時間、經濟、文化等資本進行信息產品的生產,他們受到的剝削程度更深、范圍更廣,因而,這是一個變異了的生產關系。

網絡空間中的生產關系並不是虛擬的,但其發展程度遠遠超過了現實社會中的生產關系。與現實社會隻有經營者和勞動者的雙邊關系不同,在網絡社會化大生產中存在著網絡勞動者、網絡媒介、廣告商、眾多社會團體乃至國家等多重關系。絕大部分網絡用戶用自己的生產資料進行著勞動,卻沒有獲得任何薪酬,在經濟上遭受著更為深刻的剝削。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工廠及企業經營者隻剝削了工人的剩余價值,而在網絡社會化大生產中,網絡用戶自身的生產資料和剩余價值都被剝削了。這就是網絡空間中異化了的生產關系。

由此可知,網絡固然能為人們提供一種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的工具,但勞動者與資本家的關系並沒有改變。正如凱瑟琳·麥克切爾等學者所說:“全球化在以一種越來越抽象的方式來對勞工進行剝削,隻有在新生產方式的特征終結了該剝削方式的情況下,我們才能說新媒體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投射到全球化無國家網絡之上、正在不斷加大的勞工剝削,對此問題,新生產方式的本克勒版本僅僅涉獵那些被隔絕於財富集中的特權領地的知識工作。”[10]因此,網絡並沒有成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網絡中的同儕生產被全球化的資本給吸納了,網絡中的生產關系依舊沿著剝削與被剝削的道路前行。

網絡雖然沒有成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但其先進的生產力必然會產生巨大的作用。網絡是一個巨大的虛擬空間,但是它與真實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系,其運行和發展受到現實世界中的人和物的作用力。正如丹·席勒說的那樣:“互聯網實質上是政治、經濟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互聯網的發展完全是由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力量所驅動,而不是人類新建的一個更自由、更美好、更民主的另類天地。”[11]網絡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它成了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眾所周知,從1991年至今,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網絡技術不斷升級換代,網絡用戶也一直呈現出迅猛增長的態勢,網絡財富也不斷積累。但我們不應該忽略一個事實,就是網絡生產力保持著高速的發展態勢,然而在網絡生產關系方面,網絡用戶所遭受的剝削卻越來越廣、越來越深。我們都知道,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能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其就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制約作用。網絡用戶勞動中的生產關系並非虛擬的,它遠比現實社會中的生產關系復雜,與現實社會隻單個經營者和勞動者的雙邊關系不同,在網絡信息生態系統中存在著網絡勞動者、網絡媒介、廣告商等商家、眾多社會團體乃至國家的多重關系,種種關系的交雜無疑對理清網絡生產關系產生較大的影響。網絡用戶勞動中的生產關系,最為復雜和隱蔽的是在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網絡用戶是主要的信息產品生產的主體,也能查看和消費其他人生產的信息產品,但是他們無法將自己的商品用於交換,最多是滿足自己的娛樂和情感體驗,或者滿足其他網民的娛樂需求,而網絡媒介及廣告商等商家則可以利用網民生產的信息產品進行交換並獲取巨大的利益。因此,在網絡空間中,網絡用戶的勞動價值和剩余價值都被剝削了,而這一情況必然會阻礙網絡用戶勞動中的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影響網絡生態鏈的價值增值。因此,網絡媒介及廣告商等商家應給予網絡用戶適當的補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給予網絡用戶適當的報酬),以改善網絡生產關系,促進網絡生產力的發展。

四、結語

隨著網絡技術不斷地迅速普及和發展,網絡滲入到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網絡形成了一個虛擬的勞動空間,為信息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場所。在網絡技術的賦權下,網絡用戶這一新的勞動群體迅速崛起。在網絡用戶的參與中,網絡空間的生產力的三個要素都發生了新變化,成為一種新的生產力﹔而生產關系方面,網絡用戶在很大程度上擁有了可以用於生產信息產品的生產資料(如知識、電腦等),但他們沒有參與信息產品的分配,在生產中仍然處於被剝削的地位。網絡媒介及廣告商等商家應給予網絡用戶適當的補償,從而激發其勞動的積極性,攪動知識經濟的靜水,推動網絡經濟的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民族地區公眾網絡參與社會政策與社會認同度提升的關系研究”(編號:16CXW03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44.

[2]Tiziana Terranova. Network Culture:Politics InformationAge,London:Pluto,2004.

[3]凱瑟琳·麥克切爾,文森特·莫斯可.信息社會的知識勞工[M].胡春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46.

[4]駱正山.信息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156.

[5]信息社會50人論壇.邊緣革命2.0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23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

[7]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中國經濟向何處去:基於信息經濟學的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86.

[8]凱瑟琳·麥克切爾,文森特·莫斯可.信息社會的知識勞工[M].胡春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46.

[9]轉引自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主創團隊.互聯網時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79.

[10]凱瑟琳·麥克切爾,文森特·莫斯可.信息社會的知識勞工[M].胡春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46.

[11]丹·席勒.數字資本主義[M].楊立平,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44.

(作者為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新媒體博士,碩士生導師)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