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1期

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報》數字化轉型研究

徐蕾 常曉洲 姚雯雯
2018年03月29日10:29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面對時代的挑戰,《人民日報》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技術、渠道、內容、互動方面進行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主動完成了媒介融合。在經歷了報紙網絡化、報網融合、新媒體拓展、全媒體覆蓋四個發展階段之后,已達到“一次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球覆蓋”的業務水平,為我國傳統報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媒介融合﹔人民日報﹔數字化轉型﹔中央廚房

伴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4G網絡的普及,門戶網站、社區論壇、樓宇電視、移動電視、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逐漸佔領了傳統媒體的市場,新聞、資訊、信息的傳播和接收手段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使傳統報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新媒體的繁榮不斷改變著讀者的結構層次及其閱讀習慣,其及時性、互動性、直觀性的特點更加迎合了當前讀者的需求,其碎片化、淺顯化、娛樂化的特征也與傳統報業的詳實、深刻、嚴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替代作用越發明顯”[1],傳統報業與新媒體的融合就變得迫不及待,媒介融合成為當前報業生存與發展的新趨勢。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塑造了《人民日報》在公眾心中的形象,豐富了其信息傳播的途徑,為其提供了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提升了其好評度和美譽度。《人民日報》的數字化轉型過程,為我國傳統報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傳播與報業發展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指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並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2]在當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信息傳播和報業發展必然呈現出新的樣態。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傳播

媒介融合首先是信息傳播路徑的融合,這是立足於傳播技術融合基礎之上的。電信網、互聯網和電視網的三網融合,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也為不同媒介之間實現內容和資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報紙、電視、電影、網站、微博、微信等不同的信息傳播媒介之間,在內容和營銷等領域深度合作,使各種媒介呈現出多渠道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其次,媒介融合帶來了傳播渠道和信息載體地位的提升。媒介融合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先要完成素材採集,再由精通各類媒介業務的編輯進行差異化加工,制作成多種媒介形態的產品,提供給不同的媒介平台。表面上看,不同內容的信息對傳播渠道有著不同的要求,對渠道有選擇權。實際上,傳播渠道一旦建立起來,對其承載、推送、傳播的內容也具有選擇和要求的權力。在商業化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渠道有時比內容更重要。

再次,媒介融合激發了信息傳播的互動性。隨著手機網民的持續增長,傳播的移動化在我國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讀者對信息獲取的需求和渴望越發強烈,從早前的被動接受信息到現在主動尋求信息、評論信息、轉發信息,甚至成為信息傳播的新主體。信息的傳播不再是單向的輸送,而是雙向的互動﹔不再是一個中心的太陽狀放射,而是可以以幾何倍數激增的金字塔形傳遞。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傳統報業

傳統報業的生存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媒介融合消解了行業與區域壟斷的基礎,並帶來了傳播權力的“去中心化”[3]。伴隨著信息傳播的電子化、移動化,市場對傳統報業的需求持續走低。主流讀者的閱讀方式逐漸向電子設備轉移,電子設備成為媒介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年輕人閱讀的首要選擇。傳統報業的廣告商更傾向於將費用投放到效率更高、限制更少的新媒體,這對傳統報業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香港《新報》、上海《東方早報》、北京《京華時報》的相繼停刊,為一度輝煌的傳統報業敲響了警鐘。

媒介融合是傳統報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報業要發展,必須利用並主動推動新媒體技術的變革,探索報紙與新媒體技術結合的多種整合方式,適應數字時代的需要。無論是自建渠道,還是利用社交媒體平台,傳統報業都需要考慮到讀者的結構層次和閱讀需求,考慮到互聯網文化碎片化、淺顯化、娛樂化的特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提升自身的網絡影響力。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隻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創新和迅速發展,才能在新的傳媒格局中贏取主流媒體地位。[4]

內容生產依然是傳統報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媒介融合大趨勢下即使有多渠道進行新聞傳播,報業的根本任務並不會改變,即報紙應該生產真正有意義的硬新聞和有深度的分析報道,從而在原創性、獨特性、實用性上體現出核心能力。[5]在保持內容生產的價值優勢的基礎上進行全新的內容產業體系的建構,要體現的是內容的公信力和不可替代性,有專業性並且要做到客觀公正。[6]拒絕人雲亦雲,立足有效信息、實時資訊、深度內容才是傳統報業的生命力之所在。

媒介融合是一個由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它以技術依托為基礎,以滿足讀者的需求為根本動力,以互聯網時代的大環境為外部壓力。最終,將給傳統報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二、《人民日報》的數字化轉型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於1948年6月創刊,毛澤東同志親筆為《人民日報》題寫報名。1992年,《人民日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自創刊以來,《人民日報》堅持正確的辦報方向,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宣傳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及時傳播國內外各領域信息,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7]

覆蓋全國的讀者群體,以及黨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是《人民日報》的兩大優勢,而新聞傳播、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一直是《人民日報》的首要任務。作為黨報,《人民日報》是黨和政府與公眾之間言論溝通的“橋梁”和“紐帶”,起著上傳下達的溝通作用。它既要對黨中央負責,又要對公眾負責,在為中央傳達重要的路線、方針、政策、指示的同時,又是公眾反映自身生活狀況、訴說民意的渠道。作為新聞媒介,《人民日報》的輿論監督功能體現在:通過揭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並促使其解決,對國家、政黨、社會團體、公職人員的公務行為以及社會上一切有悖於法律和道德的行為實行監督。

然而,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新媒體的崛起,基於新媒體平台產生了巨大的信息流和輿論流,並且二者保持著日益頻繁的交織互動,這令傳媒業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公眾不再是站在書報亭旁,捧著報紙,翻閱《人民日報》等紙媒上的圖片和文字,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多種新興媒介來閱讀、獲取新聞資訊。這些迅速增長的新聞、資訊、信息獲取渠道逐漸侵佔著傳統報業的領地,使得傳統報業越發被動,輿論引導的能力也逐漸變弱。不僅如此,新媒體為公眾更加快捷地獲取新聞資訊提供了可能,使新聞的傳播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得新聞資訊的採集、加工、發布、互動的方式與人們的閱讀習慣都發生了重大變革。而傳統報業由於印刷出版的運作方式而導致的信息滯后,不再適應當前快節奏的媒體環境。

所以,《人民日報》隻有通過數字化轉型才能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才能在新媒體的“圍剿”中不被時代所拋棄﹔隻有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等傳播媒介,增強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有效整合公眾對各種熱點問題的意見和態度,才能更好地實現其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的目的。

(一)數字化轉型的過程

從1997年《人民日報》創辦網絡版,2000年正式更改域名,到2012年官方微博首次發聲﹔從2013年微信公眾號開通推送,到2014年手機客戶端正式上線,《人民日報》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通過媒介融合逐漸構筑起自己的全媒體陣營。

根據媒介融合的廣度和深度的不同,《人民日報》的數字化發展歷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報紙網絡化階段、報網融合階段、新媒體拓展階段、全媒體覆蓋階段。報紙網絡化是其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拓展了自身的傳播范圍,提升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報網融合是數字化轉型的深化,新聞作品“由定時更新、及時更新到實時、即時更新的轉變,並且開始運用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新聞作品,使新聞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8]。新媒體拓展是順應媒體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尋求自身媒介的突破,不同媒介之間的合作與共享。全媒體時代則是綜合利用所有的傳播媒介和渠道,達到“一次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球覆蓋”的傳播效果。

1.報紙網絡化階段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社推出了《人民日報》網絡版,成為黨報中第一家“觸網”的傳統紙媒,也成為《人民日報》開始數字化轉型的標志。以此為起點的一年內,《人民日報》網絡版將原有的報紙內容、色彩、排版等完全復制到網絡上,以PDF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其信息量大、覆蓋面廣、快速及時等特點解決了報紙發行所導致的時間滯后、覆蓋面窄、費用高昂等現實問題,得到讀者的高度認可。到1997年底,網絡版訪問人次超過4000萬次,每天平均訪問人次達40萬次左右。在《人民日報》觸網后,帶動了國內很多報紙的網絡化,如《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僅僅在兩年后,觸網的傳統新聞媒體就已達130多家。

這一階段是《人民日報》數字化轉型的初期階段,也可以說是報紙的網絡“翻版”階段,或者說是網站的“搬運工”階段。網絡版隻承擔最簡單的傳播媒介的功能,即將所依托的媒體母版搬到互聯網上,網頁上90%的內容都是《人民日報》及其子報子刊的內容,網絡版只是報紙的電子版形式。

2.報網融合階段

《人民日報》網絡版於2000年8月正式更名為人民網,域名www.peopledaily.com.cn也同時更換為www.people.com.cn。此次事件不僅標志著其數字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也標志著《人民日報》報網融合階段的來臨。人民網不再是簡單翻版的《人民日報》及其子報子刊上有限的內容,而是逐漸提升了網絡經營理念,明確了自身的新聞優勢,在整合內外資源的基礎上建立了綜合性的門戶網站。在此階段,報紙和網站人員的融合意識都在增強,報網融合在新聞內容、人力資源、服務活動和品牌共享等多個層面展開。

人民網一方面對報紙的內容進行“來料加工”“選料加工”,制作成符合互聯網特性的網絡新聞,另一方面也和報紙加強溝通、聯系,對一些重大報道“下單訂制”、聯動採訪。而報紙也開始邀請網站人員參與重大的新聞採訪,甚至主動利用網絡為報紙的新聞宣傳和報道服務,比如在網站上開展調查,選擇網友留言登載在報紙上。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2004年6月4日,《人民日報》在其增擴版面“視點新聞”上刊登了長文《任長霞暢談人生追求》后,引發眾多網友在網站上與作者進行互動,隨后編輯將梳理整合后的互動內容直接發表在了報紙上。這為討論專欄大量採用人民網網友評論開了先例。

報網融合階段,網站不再是報紙的搬運工,而是充當起了報紙和讀者互動的橋梁,雙方取長補短,完成了深入的融合。

3.報紙拓展新媒體階段

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4G網絡的普及,立足於移動終端的新媒體異軍突起,不僅在極短的時間內籠絡了大量的活躍用戶,而且令新聞傳播模式發生了重構。在這股浪潮中,《人民日報》也在積極探索新媒體的領域,除了與主流新媒體進行合作之外,也積極地開發並建設了自己的新媒體客戶端。

2012年7月22日凌晨,《人民日報》在新浪微博平台和人民網同時發出了第一條微博,昭示著《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正式啟用,也體現了其對新媒體作為重要輿論陣地的重視。如今《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粉絲量已經達到5030萬,在發布的70416條微博中,每條微博平均轉發量為8000、評論數高達9691條、點贊達到6210次。2013年,《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問世。據統計,《人民日報》微信訂閱號的粉絲數量突破620萬,在所有新聞類的微信公眾號中綜合影響力排名第一。現在,《人民日報》公眾號每天推送六次,特殊時期甚至會推送八次。推送時間大約為:6:00、8:30、13:00、17:10、19:30、22:30。每次推送文章1至4篇不等,設有“新聞早班車”“提醒”“健康”“薦讀”“實用”“夜讀”六大板塊,平均每天至少推送12篇文章。

而《人民日報》的手機客戶端在2014年6月12日正式上線,秉承著“做有品質的新聞”的理念,界面簡潔、操作便捷,目標是為用戶傳播客觀、公正、有觀點的新聞內容。在初期設立的“聞·熱點”“評·銳度”“問·問政”“聽·播報”四大板塊基礎上,又改版增設了“報·版面”“圖·鏡頭”“視·影像”“幫·公益”四個板塊。多媒體新聞播報、移動公益和移動政務三位一體的新聞客戶端平台,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上線八個月時,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的總用戶數已達2400萬。

4.全媒體時代——“中央廚房”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俗稱“中央廚房”,是人民日報社全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平台。它不僅僅是一個統一發稿的平台,而是將內容的生產、傳播和運營融為一體的新系統。以內容的生產傳播為主要任務,融合各種媒介,形成發展合力,“中央廚房”不僅為《人民日報》旗下各媒體提供支持,而且為整個媒體行業搭建了一個服務於優質內容生產的公共平台。從2015年的全國“兩會”報道開始,《人民日報》就開始試用“中央廚房”機制,在最高領導人訪問、國慶大閱兵、G20峰會等重大報道中,“中央廚房”成功啟動運行13次。2016年2月19日,“中央廚房”正式上線,拉開了《人民日報》的全媒體時代。

從概念上講,“中央廚房”可以被分為空間平台、技術平台、業務平台三個部分。空間平台,是指建筑面積3200多平方米的《人民日報》全媒體大廳,位於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的十層,是全媒體平台的空間呈現和載體。技術平台則由支持多種媒介運轉的數字系統搭建,由內部用戶管理系統、互聯網用戶管理系統、傳播效果評估系統、可視化產品制作工具、新媒體內容發布管理系統、報紙版面智能化設計系統這六大系統支撐運轉,是全媒體平台順利運行的技術保障。業務平台是內容處理平台,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已經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採編工作分工,將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和編輯系統分工為“指揮員”“採集員”“加工員”“技術員”“推銷員”“信息員”六大角色,各司其職,共同合作完成一篇報道,以保証重大報道的“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球覆蓋”,實現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網上與網下、母媒與子媒、國內媒體與國外媒體的四個“聯動”。[9]

(二)數字化轉型的內容

從1997年至今,《人民日報》的數字化歷程終於走到了全媒體時代,也體現了媒介融合逐步實現的過程。“中央廚房”的成立,更是媒介融合的具象化形態,體現了數字化轉型的具體內容。

1.技術融合

作為有著70歲高齡的傳統紙媒,《人民日報》能夠在新媒體的浪潮中脫穎而出,與它主動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是分不開的。《人民日報》始終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宗旨,以實現一流的用戶體驗為己任,堅持走技術驅動產品的道路。從最早的網頁建設到新媒體終端開發,從手機報到電子閱報欄,再到大數據、雲計算、數據可視化等技術的應用,新技術帶來了《人民日報》內容傳播的數據化、移動化、智能化,不僅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也改變了新聞的制作方式。目前,“中央廚房”的辦公模式已經全面實現網絡化、遠程化、移動化,而“融合雲”的信息分享平台令新聞資訊的全行業分享成為可能。

2.渠道融合

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人民日報》從最初的網絡版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包括了“一個旗艦、三大平台、一個新平台”的龐大系統。“一個旗艦”是《人民日報》的報業傳統,依然處於引領者的位置。“三大平台”是人民網、兩微一端和戶外電子屏,影響用戶已經達到了3.5億。“一個新平台”就是指作為全媒體平台的“中央廚房”。從互聯網PC端,到新媒體的微博、微信、APP移動終端,以及遍布大中小學、街道、社區的戶外電子屏,《人民日報》已經將相關的傳播渠道融合在了一起,並且能夠做到一體策劃、聯動開發、關聯推送,基本達到了全媒體覆蓋的效果。

3.內容融合

從最初簡單的報網內容共享,到目前在新媒體平台上,交叉使用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等多種方式以適應新媒體傳播的特征,《人民日報》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新媒體優先發布、報紙深度挖掘、全媒體覆蓋的工作模式。《人民日報》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聚合平台、多樣的新聞採集渠道、眾多有著深厚文字功底的編輯以及新媒體人對受眾需求的敏感,將這些優勢融合到一起,有效提高了其在新舊媒體陣營中的競爭力。如今,在媒體以外大量行業搶灘“內容+”的背景下,“中央廚房”要做的“內容+”亦恰逢其時。

4.互動融合

作為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的有效途徑,《人民日報》始終保持著與讀者的互動。“改革開放前,《人民日報》開辟讀者來信專欄,創辦讀者來信版,設立讀者來訪接待室,建立群眾性讀報小組和通訊員隊伍,給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10]發展至今,媒介融合不僅造就了信息傳播的全媒體平台,而且也令傳統紙媒與讀者的互動更加便利。無論是人民網上的在線評論,還是兩微一端上的網友互動,甚至人民博客、人民微博、人民播客,與讀者的互動都可以通過平台傳遞到《人民日報》,完成不同媒介上讀者互動的融合與共享。

三、數字化轉型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媒體性質的特殊性,《人民日報》相比其他紙媒在國家扶持、財政補貼等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在新媒體拓展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其數字化發展歷程給同類傳統紙媒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示范,甚至對我國新聞傳播行業的媒介融合都提供了借鑒和啟示。然而,新媒體的發展不斷變化,更新速度也逐漸加快,發揮優勢、拓展空間、擴大影響、保持可持續發展,是《人民日報》繼續前進的重要路徑。

(一)內容建設,堅守信息高地

伴隨著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爆炸,最新的、真實的、有深度的、高質量的內容越發變得彌足珍貴,也將成為媒體獲得競爭優勢的核心要素。內容建設始終是媒體生存與發展的第一步。《人民日報》作為傳統紙媒的優秀代表,在內容獲取和深度挖掘方面,仍具有相當的優勢。堅守信息高地,堅持用高質量的內容吸引讀者,才能不斷擴大其品牌的影響力。

長久以來,《人民日報》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在國家政策方針、時事要聞、法律法規等內容的宣傳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伴隨著讀者群體閱讀習慣的改變,其指導性、思想性、嚴肅性特征與當前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所追求的娛樂性、休閑性、活躍性內容之間產生了鴻溝。所以內容建設需要轉變慣性思維方式,認識到不同媒介平台上內容傳達方式的差異性,避免不同媒介之間內容的同質化,增強內容的可讀性,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年輕讀者的關注。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全媒體傳播看似是對渠道的要求,同時恰恰也是對內容的要求。針對不同渠道而進行的內容重整和報道創新,才是全媒體平台正確的發展之路。

(二)精確定位,完善用戶體驗

當前,傳統報業已經從賣方市場走向了買方市場,並且讀者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傾向於根據自身需求來篩選獲取信息的渠道。因此,報業要貫徹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就需要市場細分,並對目標消費者進行精確定位。《人民日報》的讀者群體是全國范圍的民眾,數量龐大,來源復雜,年齡跨度大。隻有將讀者群體細分,挖掘偏愛不同渠道的讀者的閱讀習慣、共同特征甚至審美傾向,才能根據目標讀者群體的特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避免不同媒介之間形式的同質化,完善用戶體驗,取得市場主動權。

速途研究院2016年針對新聞類客戶端的研究報告顯示,今日頭條作為新聞類搜索引擎,憑借強大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在兩年內快速成長,積累了數量龐大的用戶群,備受關注。通過大數據技術獲取、統計、分析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和閱讀習慣,然后在第一時間向讀者推送他們可能最想看、最感興趣、最關注的內容,獲得讀者的認可,是其成功的關鍵。這種借助技術的進步,對讀者精確定位,向讀者提供符合其個性化需求的內容,實現新聞推送個性化定制,帶給用戶愉快閱讀體驗的做法,對《人民日報》客戶端甚至全媒體平台的發展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三)增強互動,強化讀者黏性

當前自媒體的繁榮,已經成就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局面。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新聞的運作機制,在新聞的再生產和傳播模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應該注意到,新聞的傳播對象已經可以轉變成傳播主體,他們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和發言權,從單方面的接收信息到主動地獲取信息、轉發信息,甚至創造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人民日報》的全媒體陣營更應該增強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激發讀者的參與感,培養讀者的主動性,這將有效地增加讀者的忠實度,強化讀者黏性,擴大自身影響。

同時,有效的、充分的互動可以更全面地獲取群眾意見,這也將對實現《人民日報》的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功能起到幫助作用。針對不同的問題,社會各階層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通過“圍觀”“分享”“評論”等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意見。在各種民生事件、敏感問題上,收集各種觀點看法,傾聽群眾心聲,溝通協調、化解隔閡、獲得群眾的認同,在與群眾的互動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強化或淡化社會熱點,引導輿論走向,真正起到“調解器”的作用。

(四)適度經營,保持持續發展

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傳統報業在發行量和廣告收入方面,都出現了大幅縮減,經營面臨巨大挑戰。《人民日報》雖然有廣泛的讀者群體,有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但市場依然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尋找適當的經營模式,引入外部資金,適度市場化,是保持有活力的長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証。與報紙相比,新媒體在市場化經營方面有更多的優勢。與新媒體形成差異化組合,借助品牌影響力的合力,在投資方資格嚴格審核的前提下,借助市場的力量,促進自身的發展,是《人民日報》數字化轉型的后續力量。

當然,在追求市場效應的同時,不能忘記媒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片面強調自身的經濟屬性,而忽視了社會屬性和社會責任﹔片面地看重“唯經營”論,而拋棄新聞理性和新聞原則﹔片面地追求讀者體驗,而使內容走向低俗化、庸俗化和過度娛樂化﹔片面地將監督權當作牟利的工具,喪失價值准則和道德底線,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四、結語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人民日報》的數字化轉型不斷完善,為我國傳統報業在數字化時代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人民日報》的數字化進程,不是簡單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物理性融合,而是彼此交融、彼此補充、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化學性融合。在經歷了報紙網絡化、報網融合、新媒體拓展、全媒體覆蓋四個發展階段之后,“中央廚房”的誕生,終於實現了報業與新媒體在技術、渠道、內容、互動方面的全面融合。未來,要想在全媒體平台上銳意進取,內容建設是核心,渠道拓展是基礎,讀者黏性是關鍵,適度經營是保証,如此才能讓“中央廚房”發揮到最大效力,在新時期進一步提高《人民日報》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本文為2017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一般項目“大數據時代高校審美教育個性化研究”(A1713)﹔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公共關系學科建設項目(XXKPY161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2014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R].http://www.199it.com/archives/228747.html.

[2]蔡雯,王學文.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1).

[3]朱春陽,張亮宇,楊海.當前我國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問題、目標與路徑[J].新聞愛好者,2014(10).

[4]譚天,林籽舟.新型主流媒體的界定、構成與實現[J].新聞愛好者,2015(7).

[5]張凌.媒介融合時代紙媒出路研究:以《東方早報》世博新聞報道為例[D].復旦大學,2012.

[6]麥尚文.全媒體融合模式研究:中國報業轉型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3.

[7]人民日報社簡介[EB/OL].http://www.people.com.cn/BIG5/50142/104580/index.html.

[8]郜書鍇.全媒體時代我國報業的數字化轉型[D].浙江大學,2010.

[9]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有什麼不一樣[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7-02/23/c_136078802.htm?winzoom=1.

[10]戴莉莉.資源整合 報網融合 內外結合 人才聚合:《人民日報》讀者服務工作情況與經驗[J].新聞研究導刊.2012(6).

(徐蕾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文理學部副教授,哲學博士﹔常曉洲為河南電視台衛星頻道綜合科科長,主任編輯,哲學碩士﹔姚雯雯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文理學部本科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