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網絡電台對傳統文化的構建與傳播
摘 要:魯迅先生曾說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裡的“民族的”指的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穩定而長期的文化特質,即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文藝座談會給我們提出的重大歷史課題,傳統文化正好為自媒體網絡電台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和基礎,自媒體網絡電台的出現也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可以說,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碰撞,孕育出了傳統文化的春天,使傳統文化的血脈和基因傳承找到了新的路徑。
關鍵詞:自媒體網絡電台﹔傳統文化﹔創新傳播﹔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2-0023-02
一、傳統文化豐富多樣,點播內容分類清晰
自媒體網絡電台的出現,既讓部分傳統文化找到了穩定長期的傳播渠道,也為大眾建立了能夠觸摸傳統文化的精神窗口,是傳統文化與新媒體技術聯姻的一次成功嘗試。在全媒體時代,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媒介,無時無刻不搶佔著人們的視線,除此之外,社交軟件、游戲軟件以及影視娛樂文化等更讓人欲罷不能,人們的眼睛幾乎無時無刻都在超負荷運轉,所以近視眼患者也在與日俱增,而且正在不斷向兒童人群蔓延。而自媒體網絡電台以聲音形式傳播,讓人們的雙眼從圖像世界中解放出來,即使閉上雙眼也能接收到海量信息,在視覺盛宴時代,重現喚起了人們對電台文化的渴望和珍視。除此之外,自媒體網絡電台豐富的點播內容、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以及強大的受眾體驗性,也是其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
當我們打開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等電台APP時,主頁上會顯示不同主題和內容的板塊分類,傳統文化資源就散落分布在這些板塊中,聽眾隻須搜索或點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即可找到品種繁多的音頻資源。例如,在喜馬拉雅FM的內容分類中,分別設置了“相聲評書”“歷史”“戲曲”“國學書院”“詩歌”等專欄,每個子欄目裡又分出更精細的專輯模塊,在“戲曲”欄目內,又細分為“華美京劇”“溫婉越劇”“明快黃梅”“多彩滬劇”等子欄目,這些節目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受眾不僅能聆聽名家精彩唱段,還能聽到權威專家的精彩解讀,比如,蜻蜓FM的戲曲分類欄裡有《在北大聽白先勇講昆曲》,喜馬拉雅的戲曲頻道裡有《京劇坤生王珮瑜:京劇其實很好玩》《越劇錢惠麗:帶你走進越劇藝術殿堂》等豐富內容,很好地實現了內容的分眾化設定和分眾化傳播,聽眾在感受戲曲藝術魅力的同時,也能學到不少專業知識,還可以和專家在線互動交流,全方位感知戲曲文化。這樣的創意傳播,實現了知識性、自主性、趣味性、分眾化和偶像化傳播,是傳統戲曲文化傳播的轉型升級版。
二、傳播方式靈活多樣,受眾既是受者又是傳者
自媒體網絡電台在系統設置方面,充分考慮到受眾收聽時間的碎片化和隨機性問題,專門為節目音頻設置了許多人性化功能,比如定時播放或關閉、下載、評論、分享、斷點續聽等。其中,下載功能深受聽眾青睞,聽眾在外出前,將喜歡的內容提前下載到手機或移動終端,這樣一來即使在沒有網絡的環境中也能自由暢快地聽節目。而評論功能則讓聽眾和節目主播間建立直接聯系,聽眾可以將自己的疑問、見解、需求、感受及時反饋給主播或節目發布者,實現二者雙向互動交流,也能促進節目不斷升級改進,應該說,這樣的傳播策略具有革命性的變化,突破了舊有傳統文化傳播中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實現了傳播的流動性和隨意性。另外,自由而寬鬆的網絡環境也為信息的傳播交流提供了便捷條件,自媒體網絡電台不僅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而且還是一個強大的才華展示平台,聽眾既可以收聽他人的節目,也能將自己錄制的作品上傳到平台,建立自己的私人電台。也有一些文藝愛好者將搜集好的音頻資源,整理成不同主題的音頻專輯上傳到私人電台,分享給更多的愛好者。比如在喜馬拉雅FM上,一位音樂愛好者將十多年來搜集的音樂分成500多個專輯,上傳到自己的私人電台中,其中很多內容涉及到傳統文化,比如“山西二人台系列”“山西民歌經典”“ 梅蘭芳珍貴絕版唱段”等。在大眾文化、娛樂文化等消費文化異常活躍的今天,傳統媒體的角色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新媒體的出現進一步打破了既有的傳播格局,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廣播、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生存不容樂觀,其緩慢滯后、時空局限和內容老套等弊端日益顯現,在新媒體傳播面前,船大難調頭的劣勢十分明顯,原有的龐大受眾群大量縮減,特別是一些紙媒和地市級的電視台,面臨著艱難的轉型發展困局,而數字報紙、網絡廣播、網絡直播、手機媒體等移動終端的受眾卻與日俱增。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大眾文化借勢而上,乘著“新媒體”這股浪潮贏得先機,綜藝娛樂、明星時尚、游戲網購、美食麗人等新鮮刺激的內容吸引了大部分受眾,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廣受歡迎的自媒體電台,讓民族文化的光芒照進更多人的心靈,很好地完成了對受眾的審美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力量不斷完善著個體生命的文化人格,因為“通過審美教育,人的心靈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知不覺中心理結構發生了變化,多種心理因素發生了變化,得到和諧發展,踏上完美個性的途徑”。[1]可見,這既是自媒體努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也是自覺構建民族精神家園的文化擔當。不論現代社會怎樣發達,現代文明多麼先進,傳統文化都不能丟棄,因為它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民族記憶,丟掉傳統文化,民族也就丟了魂魄。
三、傳統文化借船出海,擁抱嶄新的春天
受“唯洋是從”偏見的影響,近幾年,許多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比,傳統文化的娛樂性和趣味性並不強,也不像大眾文化和娛樂文化一樣招人待見,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普遍性的傳播,“近三十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傳統的重建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這是非常細致的事情,短時間內不容易見成效。” [2]事實上,傳統文化的接受和傳播是日積月累的過程,是水滴石穿逐漸熏陶感染的審美過程,欣賞詩歌、古文、戲曲等文化內容,對受眾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有一定要求,這個欣賞活動是建立在傳受雙方相通的文化認同基礎之上,倘若受眾對古詩文或戲曲藝術一竅不通,就無法建立“你情我願”的傳播關系。譬如,讓一個完全不懂戲曲的人聽戲,不僅不能感受到各地戲曲的精妙之處,反倒會變成折磨和煎熬,特別是一些用方言演唱的地方戲,對於門外漢而言,聽起來更是一頭霧水。而自媒體網絡電台的點播功能以及強大的資源庫,能為傳統文化資源儲備、科學講解和分眾傳播提供便捷通道,輕鬆實現內容的分眾化傳播,來自天南海北的文化聽眾,被自媒體網絡電台這個“中央廚房”分流到不同的頻道或圈子裡,文化愛好者們在這張巨大的蜘蛛網中盡情交流碰撞。
我們不妨拿事實說話,蜻蜓、荔枝、喜馬拉雅FM等自媒體不僅收錄了幾千家廣播電台,還大規模邀請到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文化精英為平台助陣,確保能將最新鮮、最權威、最系統的專業知識傳達給聽眾,有力彌補了傳統媒體在傳播內容、播出時間和收看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如果說傳統媒體只是滿足了人民初步的信息欲望,那麼,自媒體的崛起卻是提供了一座信息的海洋,讓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與日常生活同步,就像陽光空氣那樣,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自媒體網絡電台的出現,打破了僵化的傳播格局,戲曲、國學、民歌、歷史文化等內容,被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以及懶人聽書等平台制作成固定的欄目或專輯,以音頻形式傳播推廣。以山西為例,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稱,傳統文化資源璀璨奪目,但傳播途徑較為單一、傳播方式傳統保守等原因,傳播效果並不理想。但近幾年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山西晉劇、二人台、三晉故事、山西民俗等傳統文化內容,相繼被人以音頻形式搬上自媒體網絡電台,較好地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播。另外,一些地方導游也在喜馬拉雅上建立了私人電台,統一命名為“民間外交官”,節目播講內容圍繞山西地域文化展開,主要開設了“山西歷史事件”“山西民俗風情”“山西歷史人物”“山西歷史地理”“山西成語傳說”“山西史綱”幾個欄目,在這裡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又都是接受者,實現著一對多和多對一的交互傳播,對於山西地域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有力的作用,對三晉文化的時代傳播起到了輕騎兵的良好作用,對於山西形象的塑造,以及山西文化軟實力的傳播,發揮了其他媒體難以擔負的重任。又如,另一檔節目“山西老故事”,則是由山西省戲劇電視藝術中心聯合山西廣播影視網推出的網絡文學節目,節目內容涉及山西民間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奇聞軼事,這些節目能夠幫助聽眾了解山西歷史民俗,熟悉山西地域文化,推動山西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應該說,這樣的傳播實踐具有創新性,對於山西傳統文化的立體傳播,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美中不足的是,由於缺乏規范的運營傳播團隊,這些節目在語言表現力、內容深廣度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自媒體網絡電台倘若要更好地效力傳統文化傳播,今后首先要在節目品質和內容包裝上精心雕琢。
“在后工業社會與后現代文化中,大眾傳播媒介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講,后工業時代也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信息傳播時代。”[3]現如今,我們就處在這樣一種后工業時代中,大眾傳播媒介異常活躍,文化碰撞也十分激烈,自媒體網絡電台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一名新成員,還處於探索途中,雖然匯聚了眾多傳統文化資源,但一些內容雜糅無序、創新性不強,而且缺乏專業化的組織和運營團隊,節目內容的品質和時間也不能合理保証,亟待更多的官方媒體或企事業單位去發掘提升。當然,自媒體網絡電台還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創造潛能,地方政府或者文化部門若能充分利用這一平台,制定一系列合理可行的傳播策略,那麼,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參考文獻:
[1] 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92.
[2] 劉夢溪.信仰與中國文化的特性[J].新華文摘,2012(9).
[3] 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9.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