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第三度嫌疑人》除了懸疑還有反思 導演不介意口碑分化

何晶
2018年03月30日14:02 | 來源:羊城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第三度嫌疑人》 除了懸疑,還有反思

  福山雅治、役所廣司(右)飆戲

  福山雅治與廣瀨鈴在片場

  由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心理懸疑電影《第三度嫌疑人》今天正式在全國藝術聯盟影院公映,這也是是枝裕和的電影首次在中國內地公映。前晚,影片在廣州舉行超前點映,《第三度嫌疑人》突破了以往是枝裕和聚焦於家庭的電影風格,他用一個懸疑故事來呈現他對平等、正義、人性等等的探尋。

  不是嚴格意義的懸疑電影

  《第三度嫌疑人》講述福山雅治飾演的律師重盛,為役所廣司飾演的凶殺案嫌疑犯三隅辯護,可三隅每次的口供都不一樣,重盛開始懷疑他並非真凶。在這起凶案發生前,三隅曾因殺人罪而被判刑,當時為他擔任律師的是重盛的父親。重盛在家中找到了一張三隅寄給父親的明信片,隨后他發現三隅和被害者的女兒咲江(廣瀨鈴飾)似乎有說不清的關聯,這讓案情更加扑朔迷離……

  《第三度嫌疑人》是是枝裕和首次執導的懸疑題材影片,此前,他的作品集中於家庭和日常生活。如果你是懸疑片愛好者,有可能會對這部影片感到失望,因為電影的重點並不是靠推理找出真凶,直到最后導演也沒有給出明確答案。這種模糊不清是導演刻意為之的,他並不認為這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懸疑片:“常規的懸疑片在經過一系列展開之后,犯人被抓,正義戰勝邪惡。但我希望觀眾和福山雅治扮演的律師,一起參與到電影中,和主人公一起感受‘人審判人’的可怕。”

  是枝裕和於1962年在日本出生,過去十年間,他經歷了母親去世,孩子出生,因此過去十年的電影更著重於身邊的家庭題材,但他也想拓展自己的興趣范圍。在拍完《比海更深》之后,他決定把熟悉的題材放一放,想通過自己的作品反映日本社會和這個時代。最先吸引他的,就是犯罪題材,他有一個疑問:“一個人是不是能審判另一個人?”有律師和法官告訴是枝裕和:“法庭不是追求真相的地方,而是調整利害關系的地方。”這個說法出乎是枝裕和的意料:“這與我的想法是相反的,所以我想寫一個相比追求利害關系的調整,更加願意追求真相的律師。”於是他拍了這麼一部真相不被揭露的法庭電影,隻有審判過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真相。是枝裕和說:“由於選擇了這個題材,又添加了懸疑元素,大家會覺得我的風格有了變化,但對我來說,並沒有‘畫風全面轉變’這麼夸張,只是一個機緣。”

  七場對白撐起了整部影片

  實際上,《第三度嫌疑人》仍然延續了是枝裕和細膩的風格,仍然有對人性、倫理的思考,只是處理方式更具實驗性,鏡頭語言更克制冷峻,用人物驅動敘事,用對白迷惑真相。

  《第三度嫌疑人》的劇本也由是枝裕和操刀,他向七位律師請教法律專業的知識,花了一年的時間寫出劇本。是枝裕和與福山雅治、廣瀨鈴都曾有過合作,律師重盛這一角色可謂為福山雅治量身定制的。役所廣司則是第一次和是枝裕和合作,他的演技讓三隅這個角色更加豐滿多變,是枝裕和還為其修改了劇本。導演透露,本來電影是以法庭為中心的,但役所廣司提議按照三隅所說的內容來演。是枝裕和參考了他的意見,並表示最終呈現確實比原劇本要好。導演還說:“役所演得比劇本更好,他演的是身上有很多謎題的人,福山因為不知他是不是殺人犯而被他玩弄。”

  在影片中,律師重盛和嫌疑犯三隅有過七次見面,三隅每次說的供詞都不一樣,有時像是冷血的殺手,有時像是充滿正義的職員,有時又像充滿愛心的長輩,讓人看不清他真正的內心。是枝裕和說,他們在開拍前研讀劇本,“兩人在監獄對供詞的場景真的很棒。起初我不想有太多這樣的畫面,因為對觀眾來說,這太靜止了。但當兩人坐在這個場景中交流時,我感到了這種場面表達出來的強烈情感,於是我增加了很多他們兩人在這個場景中的對話,並用這種敘事手法去推動故事的發展”。

  接近尾聲時,重盛和三隅的對話場面採用了疊影的呈現方式,讓很多觀眾記憶深刻。導演表示:“在第七次會見中,兩人關系有著微妙的接近與疏遠。現場攝影師發現從某個位置拍,打上光,可以看到重疊的兩個人臉,我非常喜歡。”

  不介意影片口碑兩極分化

  是枝裕和在中國擁有大量的影迷,《比海更深》《海街日記》《幻之光》《無人知曉》《步履不停》《奇跡》《如父如子》《下一站,天國》等都是日影迷的心頭好,但《第三度嫌疑人》才是導演在中國內地公映的第一部作品,還偏偏是其改變風格的一部。對此,導演自己的回應是:“恰巧在這個時機,選擇了和我以往電影類型不太一樣的這部電影。上映之后會怎麼樣,說實話,我自己也很不安,希望今后中國觀眾能再看我的第二部、第三部電影。”

  影片曾提名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項,其后又拿下第4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剪輯六項大獎。在第12屆亞洲電影大獎上,該片獲得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女配角(廣瀨鈴)、最佳剪輯(是枝裕和)、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5個提名。但影片在日本上映時評論反響不一。對於本片口碑兩極分化的情況,是枝裕和認為:“對於電影來說也算是好事吧。大家都打3分,不如有的人給1分,有的人給5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