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社交媒體重塑職業觀 "后千禧一代"掀"職場革命"?

2018年04月01日06:43 | 來源:解放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玩轉社交媒體、自己選雇主、用視頻應聘、選擇微創業或彈性工作…… “后千禧一代”將掀“職場革命”?

丹·米勒是一名19歲的英國學生,但他還有另一個身份——一家社交媒體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兩年前,米勒在創業基金的幫助下成立了公司。盡管一共隻有10名員工,但他們開發的應用軟件被英國400多家院校使用,去年實現營收4.5萬英鎊(約合6萬美元),並吸引了5萬英鎊的投資。巴克萊銀行、畢馬威、勞斯萊斯、歐萊雅等大牌企業都開始使用他的軟件招聘。米勒的夢想是使用戶數量在2022年突破500萬,“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下一個領英(全球職場社交平台),但目標群體是學生。學生們不想使用領英,因為它不懂年輕人”。

還有許多人像米勒一樣,他們是被稱為“后千禧一代”的最年輕創業者。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了多位專家,解讀“后千禧一代”將給未來職場帶來哪些改變。

“后千禧一代”:屏幕動物

在國際上,“千禧一代”是指出生於1984年至2000年的年輕人,也被稱為“Y一代”。隨著“千禧一代”逐步邁入30歲,衍生出“后千禧一代”的概念,即“千禧一代”中最年輕的一批,一般定義為18歲到22歲的年輕人,又被稱為“Z一代”。

未來幾年內,“后千禧一代”將逐步成為最年輕的勞動力。“千禧一代”中年齡較大的已三十出頭,有些掌管大型企業,有些處於中級管理層,對職場的影響已顯現且定型。作為職場“新勢力”,“后千禧一代”在觀念、習慣和文化上都有所不同,也勢必帶來新氣象。

如果說“千禧一代”的成長與互聯網發展同步,那麼“后千禧一代”則是與社交媒體共生長。因為從小對著平板電腦,手機不離手,擁有不止一個社交媒體賬號,他們被稱為“屏幕動物”。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組織心理學教授卡裡·庫珀表示:“他們是以科技為導向的一代人。他們更傾向於思考人工智能將如何幫助他們的生活,而不是懼怕它。”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商學院副教授特雷弗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認為社交媒體將使未來的職場發生更多變化。“職場將應對更多技術帶來的變革以及人們工作方式的改變。‘后千禧一代’將更多採用無邊界的工作方式,逐漸改變過去一個世紀中人們注重行政管理和物理邊界的習慣。”

社交媒體重塑職業觀

除了工作方式的改變,社交媒體、尤其是智能手機在年輕人擇業上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從事人口統計學研究的企業主管杰森·多爾西表示,“‘千禧一代’ 的應聘者需要適應社交媒體,但‘后千禧一代’不一樣,他們通過社交媒體來選擇雇主。”

“后千禧一代”習慣使用視頻聊天軟件,這種異常便捷的移動通訊方式也將被帶到工作中。“我們會告訴雇主,如果他們不會通過移動設備進行招聘,就招不到年輕人。”多爾西說。

米勒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他開發的應用軟件上,應聘者可以上傳視頻簡歷。未來,米勒還計劃增添一項新功能,讓應聘者可以與已入職的員工或校友進行實時通話。

社交媒體也使“后千禧一代”更具開創性。“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很多創業機會。如果你從小就在Instagram(一款圖片分享應用)上管理你的個人賬戶,你就會將它看作是你的個人品牌。”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阿倫·薩丹拉徹說。

視頻網站YouTube上有許多年輕人的奇思妙想:測評化妝品、展示新買的運動鞋、讓網友圍觀打電動……而這些都有可能幫助他們獲得創業的“第一桶金”。

對於“后千禧一代”來說,彈性工作制和零工經濟是很多人的職業選擇,通過在線上培養大批粉絲來賺錢的“微創業”正逐步取代傳統的職業發展路徑。“這一代人把微創業作為謀生的初級手段,而非尋求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薩丹拉徹表示,“其中最關鍵的一個詞是‘創業’,這是與過去最大的區別。”

比“千禧一代”更有“緊迫感”

然而,也有專家指出,將“后千禧一代”貼上“創業”標簽是對這代人的普遍誤解。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珍·溫格認為,美國的“后千禧一代”普遍有一種“緊迫感”,有些是因為恐懼,有些則是因為野心,但他們都不願意承擔風險。

溫格曾對密西根大學進行調查,研究顯示:2015年,超過55%的美國高校畢業生表示“願意加班”,這是自1993年以來的最高值。

分析認為,“后千禧一代”的童年受到2007年到2009年經濟大衰退的影響,從而形成這種“緊迫感”。“‘千禧一代’在經濟繁榮的時期長大,他們覺得(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都來得容易,”溫格說,“但‘后千禧一代’不會有這種心態。”

獨有的文化屬性和特質

與此同時,“后千禧一代”也產生了獨有的文化屬性。有專家認為,盡管這一代人中有不少像馬克·扎克伯格這樣年輕有為的案例,也有太多通過社交媒體一夜成名的自媒體明星,但他們更重實際和規避風險。一個例子是,“后千禧一代”不願為學業背上債務,更多人希望選擇一家與自己價值觀相符的公司。

此外,這也是價值觀最多元的一代。在種族和性別觀念上,他們更看得開。成長於社交媒體和即時訊息都非常發達的時代,他們善於表達,樂於分享,敢於直言。他們很清楚互聯網能產生何等威力,也懂得如何運用於工作中。

“我要發聲,然后去改變這個世界。”庫珀認為,這是“后千禧一代”的典型心態,“這是非常善於觀察的一代人,他們會從父母和哥哥姐姐身上總結經驗。”

19歲的米希爾·蓋瑞麥拉是斯坦福大學一名計算機系學生,同時還管理著美國最大的“黑客馬拉鬆”大獎賽。目前,他正在自主研發一款無人機,可以進入人類無法抵達的災難現場。

作為“后千禧一代”中的典型,蓋瑞麥拉身上的諸多特質都與專家所言如出一轍。

願意努力工作?沒錯。“所有內容我隻要在谷歌上搜索一下都能掌握,但我喜歡課堂教學,因為可以親自體驗。我喜歡我的教授們。像我這樣年紀的人都很實際,就是想知道如何應用(這些知識)。”

規避風險?也沒錯。“那些像扎克伯格一樣輟學的人堅信自己的發明可以流行並獲得成功。但對多數大學生來說起步還是很難。”

想要改變世界?還是沒錯。“我的夢想是創造出足以改變10億人生活的東西,像谷歌那樣。”

盡管蓋瑞麥拉和米勒的成功只是這一代人中的少數,但他們仍然代表了多數“后千禧一代”的心態:面對職場,他們自我激勵、預估風險,懂得如何運用科技和社交媒體來取長補短。(見習記者 楊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