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雷霆再起》:最大硬傷是藝術風格滑坡

這部好萊塢電影匯集了景甜、張晉、黃愷杰、藍盈瑩等眾多中國演員。(資料照片)
中美同步上映不到兩周,《環太平洋:雷霆再起》 的中國票房已突破五億元,佔全球票房收入一半以上。作為2013年上映的科幻電影 《環太平洋》 系列的第二部,影片僅保留“機甲大戰怪獸”的故事設定,參演陣容一改前作的風格,大量啟用中國演員。景甜飾演的科技公司總裁是貫穿全片的人物,張晉出演“環太平洋”軍事戰備區的軍官,黃愷杰飾演機甲戰隊新人,同時,影片的取景地包括上海外灘、廣州“小蠻腰”、西安鐘樓、重慶長江大橋等地標。不難看出,好萊塢有意凸顯“中國元素”,試圖以此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好的口碑和票房回報。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 這樣做不是沒有道理。2013年,《環太平洋》 系列首部影片中國市場票房比北美市場高出近10%。正是在中國市場上的搶眼表現,《環太平洋》才能收支平衡,才有可能拍攝眼下上映的續集。
不過,《環太平洋:雷霆再起》似乎沒有達到中國觀眾的預期,網絡影評評分低於6分,相差上一部足足兩個點。不少國內影迷認為,影片最大的硬傷來自於藝術風格的滑坡。《環太平洋》 第一部的導演是剛剛憑借 《水形物語》 斬獲一系列大獎的吉爾莫·德爾·托羅。他在 《環太平洋》中傾注了自己對動漫、機械和怪獸的熱誠,開創了有別於 《變形金剛》 和《哥斯拉》 的新風格,滿足了很多男性觀眾對這類題材的痴迷想象。在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 中,托羅僅以制片人的身份參與,導演換成了曾執導 《超膽俠》 的斯蒂文·S·迪奈特。迪奈特幾乎完全推翻了托羅的美學風格,續集中添油加醋的“少年元素”和“技術展示”,把一部熱血電影拍成了一部“記憶點”略顯不足的機甲類動作片。難怪有北美影評人直言不諱,這部影片“制造了大量的CG災難”。
拋開風格和故事情節,單看機甲類影片的技術含量,許多影迷也不買賬。在第一部中,幾乎每一個機甲的動作都有足夠的細節。機甲受到撞擊時關節有震動反應,金屬零件互相摩擦的聲音充耳可聞,渣粉飛濺而出。場景看上去真實可信,又充滿了力量感。尤其是在“夜戰”戲中,當流浪者號拖著廢棄的輪船走向怪獸,這一幕成為影片的經典。托羅採用了一種低飽和度的配色,以霓虹燈為光源,營造出霧氣繚繞的機械科幻質感。第二部雖然維持了大場面的水准,卻喪失了畫面質感。戰斗場景完全在日光下進行,色彩變得異常鮮明,白天的場景使全片的美術成分降低,被影評人認為不如第一部。機甲也走起了靈活風,細節感蕩然無存,真實感大打折扣,倒像是一部披著機甲外衣的“哥斯拉”電影。
有影評人說,盡管好萊塢向中國觀眾展現了“親近”的姿態,但是日漸成熟的觀眾並不會因此遷就缺乏邏輯或理性的作品。電影作為視聽藝術的集大成者,需要更豐富的藝術欣賞價值和人文要素,“討好”無法為“潦草”遮羞,更無法帶來持續的口碑和票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