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影《湮滅》自帶話題而來 原著小說曾擊敗《三體》

萬旭明
2018年04月12日08:13 | 來源:長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原著小說曾擊敗《三體》

原著小說曾擊敗《三體》獲得“星雲獎”,改編后的電影被譽為“新科幻經典”,將於13日上映的電影《湮滅》自帶話題而來。10日,長江日報記者在漢提前看片,大部分觀眾看完的第一反應卻是“沒看懂”,細細思考后則會覺得“有點恐怖”,甚至會開始哲思三連問:人還是人嗎?我還是我嗎?這是毀滅還是開啟?

電影與原著大不同

2014年的科幻小說“星雲獎”上,杰夫·范德米爾作品《遺落的南境:湮滅》擊敗了劉慈欣作品《三體》並獲獎,電影《湮滅》即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而來。然而,觀眾其實不必太糾結於原著,因為《遺落的南境》共有三部曲,而電影導演亞歷克斯·加蘭在著手寫劇本時,小說的后兩本還沒出版。因為小說第一部專注“挖坑”,筆墨著力在鋪墊上,連電影導演都表示“太超現實了,讀的時候像做夢”。因此,這部電影並沒有忠於小說進行改編,小說作者也表示:“書是書,電影是電影。”

記者看片發現,電影遵循了小說的主線故事,即在丈夫凱恩參加神秘任務失蹤一年又神秘歸來,生物學家莉娜決定也參與這一神秘任務,與另外4名女性科學家一起,進入一塊被“閃晃”籠罩的X區域,即使這被視為一項有去無回的“自殺式任務”。

在莉娜和女科學家小隊進入X區域后,電影對原著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一些與主線關系不那麼密切的細節被省略,而小隊成員的遭遇則被改編成“簡單粗暴”的被鱷魚襲擊、被熊襲擊等。

但對科幻小說、科幻電影而言,一個更重要的想象被完好保存了下來。以往的科幻作品中,外星人不管外形如何,至少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但在《湮滅》中,外星力量成為了無實體的存在,它們的目的也不僅僅是攫取資源、毀滅地球這麼粗暴。

回味之后有哲思

看《湮滅》的體驗,會有點像《降臨》。作為科幻片,它們都沒有太明顯的跌宕起伏、驚心動魄,不是傳統視覺系的那類科幻大片。在科幻性上,它們的設定都遠遠比故事過程、結局要更值得細品。

《湮滅》最核心的科幻設定被稱為“折射”,或者可以理解為“鏡像”“基因變異、重組”。體現在電影裡,則是一個個違背了生物規律的存在,例如一根藤上開出各種不同的花,植物長成了人類的模樣,鱷魚嘴裡出現了鯊魚的牙齒,以及一頭鹿倏忽間變成了雙胞胎等。如果只是旁觀,會覺得電影裡出現的這些是多麼奇詭、艷麗又夢幻的畫面。但影片同時揭示了“折射”的另一種后果,即一些變化也會出現在人類身上。你的指紋會變化、肌肉會像液體一樣流動、內臟會不受控制地蠕動,甚至思維也會不受控制,人之所以為人的自我認同被逐漸瓦解。

電影花了很長的時間,通過女科學家小隊中一個個成員的遭遇,逐漸揭開“折射”的真相。在此過程中,觀眾會覺得摸不著頭腦、會看懵,這也是此前海外“故弄玄虛”等差評的由來。

但當“折射”演變為更嚴重的“鏡像”“復制”“克隆”,《湮滅》帶來的深層恐懼以及哲思就出現了。經歷了這些變化后,人是否還是人?我是否還是我?而這究竟是毀滅,還是新世代的開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