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光輝歷程,啟示新時代如何新作為
—寫在《新華日報》創刊80周年之際
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經南京籌備、在武漢創刊。同年10月,遷至重慶。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份全國性政治機關報。1949年,黨中央決定在已解放的南京重新出版《新華日報》。1952年成為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2001年成立新華日報報業集團。2011年更名為新華報業傳媒集團。80年間,五次搬遷、六處社址,跨越“鉛與火”,走過“光與電”,邁進“數與網”,從最初的一張報紙,發展壯大成為擁有14報8刊、3家重點新聞網站、6個移動客戶端和眾多微媒體及數十家經營性公司的現代傳媒集團。
這是一份濃縮了的報業發展簡史,我們卻可以結合中國人民曲折頑強的近現代抗爭史和波瀾壯闊的黨史歷程,重新豐滿新華報人當年以筆為劍、激情燃燒的歲月,重新思考在今天這樣一個大變革、大轉型的新時代,我們又當何以作為、何以有為?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對於一家有著悠久歷史的黨報新聞集團來說,首先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辯証關系,唯此,才能解決好新時代如何新作為等一系列重要課題。
賡續紅色文脈,牢記初心使命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80年來,《新華日報》見証記錄了我們黨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披荊斬棘、革故鼎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歷程,這其中,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主旋律始終不變、主脈絡分外鮮明。80年來,紅色基因厚植於心,紅色文脈代代賡續,彌足珍貴的優良傳統,必將成為我們奮發前行的精神動力。
我們的優良傳統,就是始終做“黨的一個方面軍”,與黨勠力同心、命運與共
參與創辦和領導《新華日報》的董必武同志,在武漢時期就以“《新華日報》是共產黨的嘴巴”,形象闡釋了黨的辦報宗旨。在周恩來同志直接領導下,《新華日報》勇做“黨和人民喉舌”,成為在全國“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的一面旗幟”,被人民群眾譽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燈塔”,被毛澤東高度評價為“同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作戰一樣,抵得上黨的一個方面軍”。當前,互聯網已成為意識形態斗爭主戰場,新聞輿論處在意識形態工作最前沿。雖沒有當年的槍林彈雨、紛飛炮火,但黨報同樣面臨十分復雜的輿論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並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一定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新時代,我們要始終保持“方面軍”優勢,不斷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
我們的優良傳統,就是始終做一張“人民的報紙”,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休戚與共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一定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新華日報》從抗日烽火中走來,始終堅持“為人民講話,讓人民自己講話,講人民自己的話”。真實反映群眾呼聲,使黨報贏得廣泛民心。戰爭時期,《新華日報》在國統區一紙風行,牢牢佔領輿論制高點。人民群眾冒著生命危險來支持她、保衛她,彰顯了黨報強大的感召力、影響力。1950年4月,周恩來親筆題詞,殷切囑咐《新華日報》:“今后應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改革開放以來,《新華日報》不斷加強與基層聯系,為群眾排憂解難,哪裡有災情險情,哪裡就有黨報記者的身影。建立記者基層聯系點制度,十年如一日,從無間斷。深化“三貼近”、扎實“走轉改”,多名記者入選“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致力於打通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報道屢獲中宣部《新聞閱評》推介。鮮活生動的文風、踏實到位的作風,是新時期黨報與人民密切關系的真實寫照。
我們的優良傳統,就是始終做“一個鼓勵前進的號角”,立時代潮頭、發時代強音
80年前,《新華日報》的發刊詞旗幟鮮明地亮出辦報宗旨:“願在爭取民族生存獨立的偉大的戰斗中作一個鼓勵前進的號角。”民族危亡之際,她始終立場鮮明,敢於亮劍發聲。在每一個歷史轉折關頭,總是挺身而出,勇於擔當。毛澤東、周恩來等都親主筆政,用燃燒的筆尖,為《新華日報》寫下大量社論、代論、史論等,勢挾風雷、力透紙背,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並為黨報奠定“言論立報”的厚重傳統。重翻發黃的老報紙,重溫偉人的不朽經典,宛如聆聽曠世思想足音,處處彰顯“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80年來,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但《新華日報》與時俱進的開放胸襟、挺立時代潮頭的先鋒姿態從未改變,“作一個鼓勵前進的號角”的使命和責任始終如一。
80年來,《新華日報》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1949年在南京恢復出版后,毛澤東同志三次題寫報頭,第三次題寫的報頭沿用至今。1999年,江澤民同志為《新華日報》南京出版50周年題詞:“緊跟時代步伐,傳播黨的聲音,服務人民群眾”。這三句話,既是對我們優良傳統的充分肯定和殷殷期許,也是新華報人持之以恆、歷久彌堅的使命追求和歷史擔當。
在傳承中堅守,在創新中發展
當前,新一輪媒體格局正在發生深刻演變,傳統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但正如總書記所說:“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回首《新華日報》80年辦報歷程,站在更為開闊的歷史維度和全局高度上,重新考量今天所遇到的發展困境,就不會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復雜表象中有所偏離、迷失方向,才能夠“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全力開創集團事業發展新局面。
做到傳承有序、創新有道,方能更好地擔當使命
《新華日報》的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是新華報業的文化根基。忘記歷史,拋棄傳統,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但在全新的輿論生態和競爭環境中,決不能沉湎於過去的成績和輝煌、執迷於現成的經驗和套路,而要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創新內容、平台、渠道、經營、管理,在紅色基因中賡續奮進,重塑主流媒體影響力。
《新華日報》80年,“改版”是一個高頻詞。1942年的改版整風,更由毛澤東同志親自領導和發動,載入了黨的新聞事業史。改革開放以來,新華報業積極推進改革,深刻把握大勢,實施錯位發展。最近10年,《新華日報》數次改版,以“高度、貼近、開放”的辦報理念,堅持“思想立報、精品立報”,黨報發展全國矚目﹔《揚子晚報》單日發行量最高超過200萬份,在中國報業史上寫下輝煌一頁﹔集團各專業報也走在全國前列。
近年來,蓬勃生長的互聯網,被視為當今社會的“最大變量”。但在看到“變”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全社會對於主流價值觀念、對於公平正義的不變追求。正因如此,主流媒體的傳統優勢被重新賦能——當信息從稀缺轉為過剩,當人們對真相的理性渴求被煽動情緒、強化偏見的所謂“后真相時代”所裹挾和沖擊,公眾對於媒體公信力、權威性的強烈訴求,必然使主流媒體強勢回歸,重返舞台中央。
2014年以來,中央將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高度,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建構和一系列戰略部署,為加快構建立體傳播體系、重塑新型主流媒體影響力,提供了空前機遇。我們以集團2014年底整體搬遷至南京河西CBD核心區為新起點,建設中央廚房,組建媒體融合創新實驗區,上線“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建成覆蓋三代傳播形態的江蘇第一主流媒體矩陣。
2017年,新華報業第四次入選“世界媒體500強”,排名比2016年上升了79位。在“中國報刊品牌價值和廣告投放價值排行榜”上,《新華日報》連續5年榮登榜眼,《揚子晚報》名列第一。《江蘇法制報》在全國同類紙媒中穩居首位。
強化言論立報、思想立報,方能更好地堅守陣地
有著言論立報傳統的《新華日報》,忠實見証了黨在不同歷史階段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行的艱辛努力和探索,並在長期的辦報實踐中,積澱而成一種厚重磅礡的思想傳承和始終如一的陣地意識。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實現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我們要在新時代新思想指引下,堅守輿論陣地,凝聚磅礡力量。
80年辦報歷史告訴我們:思想越是迷茫,旗幟越要鮮明﹔輿論越是喧囂,越需要“主心骨”“定盤星”。改革開放之初,《新華日報》不少評論如《拋棄一種僵化的思維方式》等,因其思想鋒芒一度飽受爭議,甚至被指責“模糊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但獲得了全國好新聞一等獎,其真知灼見也終為歷史所証明。其間曲折,正彰顯了黨報記者用忠誠黨性塑造的精神風骨。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不久,《新華日報》的調查新聞《對外開放姓“社”不姓“資”》及評論《堅定正確的回答》,被《人民日報》全文轉載,海內外多家媒體引用。
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超7億,互聯網則像傳說中的“息壤”,源源不斷、生生不息,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和主戰場,思潮交鋒激烈、價值觀念多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裡,新聞輿論陣地就在哪裡。”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強化陣地意識,掌握輿論主動權,確保寸土不失、寸步不讓。近年來,《新華日報》突出言論特色,打造多個評論專欄,建成“理論之光”網站、微信公號,用黨報全媒體理論評論體系鑄就新時代輿論場的“定盤星”。
2017年,江蘇省委宣傳部和《新華日報》合力推出《思想周刊》,借勢謀篇,借腦拓展﹔我們還推出《人文周刊》,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思想周刊》多次得到中宣部表揚和資助。創刊一周年之際出版的一套五冊“思想周刊文叢”,被譽為“有效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長江篇、江蘇篇”。
鍛造方面軍、集團軍優勢,方能更好地筑牢基石
當年,在重慶英勇奮戰的新華報人,因政治可靠、業務過硬、作風頑強而被毛澤東同志譽為“新華方面軍”。80年來,一代又一代新華報人始終奔波在新聞最前線,並在今天融合發展、移動優先的立體傳播格局中,逐漸鍛造出能夠全方位協同作戰的集團軍優勢。
人才輩出,才能精品迭出。自1990年中國新聞獎正式設立至2016年度,新華報業共有72件(組)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16個、二等獎25個,平均每年獲獎2.76件。2006∼2016年度,集團共有35件(組)作品獲獎,獲獎篇目明顯增加,獲獎等次顯著提升,平均每年獲獎3.18件。2012∼2014年度,共有14件(組)作品獲獎,平均每年獲獎4.66件。其中,2014年度摘得兩個一等獎。2006∼2016年度,有8篇評論獲中國新聞獎,佔集團獲獎總數的近1/4。除傳統的消息、通訊、評論、論文外,獲獎領域拓展到版面、漫畫、專欄、新聞調查、國際傳播、網絡專題等領域,充分體現了新華報業內容生產的雄厚實力。
推動深度融合,再創新的輝煌
新思想激發新能量,新時代呼喚新作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全面、系統地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講述江蘇好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
著眼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的江蘇實踐、江蘇故事,書寫好創新發展新篇章
當年,蘇南建設小康社會的火熱實踐,為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確立提供了重要經驗和依據。如今,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江蘇更是義不容辭,肩負率先使命。近年來,《新華日報》策應戰略部署,強化議題設置,深下去、走出去,策劃組織多次全媒體大型新聞行動,形成“逢重大主題報道必創新”的新傳統,多次得到中宣部和省領導表揚。
2013年3月,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新華日報》的“自選動作”《零距離,讓我們感慨無限》,被《三項學習教育通訊》評價為“對黨和國家領導人報道的一次重大突破”。
2014年策劃組織“七大媒體聯盟看青奧”,首開“跨區域共享、跨媒體聯動、跨國界傳播”先河,被贊為“覆蓋力、滲透力前所未有”。
首個國家公祭日前夕,派多路記者赴日採訪,推出《日本尋証》專欄,引發海內外巨大反響,被評為新華報業“走出去”的成功實踐、國家公祭日報道的“扛鼎之作”。
2015年是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策劃推出“正義之勝”大型新聞行動,派六路記者奔赴四大洲七個國家採訪,顯示了主流媒體的大格局、大視野、大擔當。
2016年,“‘雲’走一帶一路”大型全媒體行動,講述江蘇人民與“絲路”沿線19個國家交流交往的精彩故事,引發高度關注。
2017年是《新華日報》“精品生產年”,除了先后推出《思想周刊》《人文周刊》,在重大主題宣傳上也有聲有色。如以“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 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為總領,推出10多組系列報道,10多篇評論被《人民日報》、新華社轉發﹔全國兩會期間,創意推出特色導流二維碼 “一張會動的《新華日報》”,實現紙媒端媒的互動融合。《新華日報》十九大報道受到中宣部表揚,與“交匯點”一起,在全國省級媒體傳播榜上,連續兩月雙雙名列榜首。中國江蘇網“百網聯動、整合傳播”聚焦十九大,受到充分肯定。
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的“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必將誕生更多新經驗、新成果、新思考,我們將不斷創新,譜寫好中國夢的江蘇篇章。
貫徹移動優先戰略,以報網端微一體化唱響主旋律,書寫好融合發展新篇章
2017年是新華報業“深度融合年”“轉型發展年”,在實施移動優先戰略、構建報網端微立體傳播體系上邁出實質性步伐、取得突破性進展——
以“交匯點”升級版為引領,初步建成涵蓋“揚子頭條”“愛南京”“新華財經”“90VR”客戶端的移動傳播矩陣。“交匯點”下載量突破1400萬,日活率穩步上升﹔
依托中央廚房,組建黨委領導下的“1+9”內容生產架構體系,再造採編發流程,改革考核制度,徹底打通《新華日報》、中江網、“交匯點”以及相關微媒體,三端融合、一體運作﹔
正式啟動建設集團全媒體指揮中心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平台﹔
以數據型媒體集團為方向,與大數據龍頭企業、央企烽火普天合資成立新華烽火大數據公司,加強技術支撐和技術隊伍建設……
一系列布局舉措,已然呈現出黨報以“深”見長、網絡以“全”佔優、端媒以“快”取勝的立體傳播優勢。
2016年,新華融創區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全國報刊媒體融合創新案例30佳”,2017年被人民日報社《融合平台——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收錄為十大案例之一﹔“交匯點”被全國報協評為“融創發展與實戰案例雙十佳”,連續兩年躋身主流新聞客戶端廣告經營價值排行榜30強。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近日專程到新華報業調研,充分肯定《新華日報》80年輝煌征程,並提出在應對變革挑戰中再創新輝煌的殷切期望。2017年2月,在江蘇省委媒體深度融合推進會上,宣傳部部長王燕文提出要加快推動新形勢下媒體融合從非常態融合向常態融合轉變,從單維度融合向全方位融合轉變,從淺層次融合向深度融合轉變,從內部融合向開放融合轉變。這“四個轉變”,過去是,現在是,將來繼續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推動隊伍多元轉型,重塑人才戰斗力競爭力,書寫好轉型發展新篇章
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新聞業態的深刻變化和媒體融合的全面推進,對黨報集團的人才素質提出更高要求。我們既注意引進緊缺的新媒體人才,更注重通過內部培訓、外部學習和實戰演練等,促進現有人員的能力再造,激發員工創新創業潛能。如今,集團已涌現出“錢眼”“昆虫記”“江蘇有戲”“郵幣哥”等多個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品牌,培養出不少融媒型人才。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置身於一個40年來進行著全世界“最有勇氣的制度實驗、發展實踐”的偉大時代,有幸見証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我們不能因為前所未有的現實困難,而忽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其擔憂,不如擔當。我們將以《新華日報》80周年為全新起點,不忘初心、不負芳華,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創新實踐凝聚磅礡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新華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