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紀錄片《傳承》(第二季):文火煨出非遺文化“高湯”

袁舒婕
2018年04月25日13:3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火煨出非遺文化“高湯”

  《傳承》(第二季)拍攝現場。 資料圖片

  4月14日,紀錄片《傳承》(第二季)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亮相了。“家園,就像生活中的一把鹽,有了嘗不出,沒有卻乏味”等片子裡的語句,讓人忍不住細細去品。

  2015年,《傳承》(第一季)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紀錄、財經3個頻道播出,收視率都比同期提高20%以上,一改以往文化紀錄片收視低迷的狀況。第二季剛開播,第一集收視率便位居CSM排行榜同時段第四位,取得了不錯的開局。

  弘揚傳承人的魅力

  我國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多達87萬項,1400項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1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承人就是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他們鮮活地存在於生活之中,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

  這些傳承人才華在身、技藝高超,往往一個姿態、一種腔調、一些手法就直通遠古。《傳承》執行總導演張可可說:“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這方面開拓引領性工作,通過尋訪中華文化傳承人,展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優秀文化遺產,弘揚傳承人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張可可在中央電視台工作20多年,做的片子大多是命題作文。但《傳承》這部紀錄片卻完完全全是源於他自己的意願。他說:“在過去的工作當中,我一開始是被傳統技藝所震撼,不用一釘一鉚建起的木拱廊橋、歷史上第一把鐵劍龍泉劍的制作技藝、在不到一毫米的竹青上進行刻畫等,都是祖先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的智慧結晶。后來接觸了一些非遺傳承人,深深地被他們‘擇一事、終一生’的情懷所感動,這些人都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千年傳承的中堅力量。”

  這些年,其實有關非遺技藝的紀錄片比較多,但關注傳承人的片子不多。《傳承》一直堅持以人傳事的視角,第一季是這樣,第二季也是一樣。中國有上百萬各種形式的傳承人,他們是《傳承》取之不盡的拍攝源泉。

  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最后呈現出來的《傳承》(第二季)一共分為7集,7集的主題分別為:江湖、絕技、德行、師徒、心傳、流變、家園。每集50分鐘,重點表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所涉及的場所、技藝、規則、人際關系、方式方法和精神歸宿等方面。第二季還使用了原創音樂,創作了一個主旋律和4個變奏曲,提高了紀錄片的原創性。

  第二季的制作歷時兩年,張可可回憶起這兩年,直言“做得非常辛苦”。《傳承》團隊在制定項目選題時給自己定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涉及非遺十大類別項目的基礎上,要多選新、奇、特的項目,每一集在體現四季分明的基礎上,還要體現各種地貌:平原、江河、高原、沙漠、草原、森林等,用以優化視覺,這就大大增加了項目選擇的難度。

  在實地調研階段,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分集導演從北京坐飛機到省會城市,再從省會城市到市級城市,再坐6小時的長途汽車,然后還要步行幾小時到達目的地,最后卻由於各種因素被迫舍棄那個項目。在一次次的挫折面前,導演們沒有氣餒。

  這一次的調研比團隊裡以往用的時間都長,7位資深導演,60人構成的團隊,他們的足跡到達70多個地方,調研了80多位民間的技藝傳承人,拍攝記錄了300T的素材,最終在片子裡展示了35位傳承人的精彩技藝和人生故事。

  “上高山、下大海、踏沙漠、進森林、走鄉村、行城市”,這18個字是拍攝團隊四處奔波的真實寫照。第二季拍攝的地方,大多是交通不便的地區,條件很艱苦,有的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

  為了更好地呈現影像的豐富性和質感,拍攝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全程用4K畫面來拍攝。“這樣工作難度更大,對光的要求也更高。好的影像呈現需要有一定的技術來保証。”張可可提到,每個攝制組共有7人,航拍飛行器成了必配器材,有的還動用了水下攝影、斯坦尼康、軌道搖臂等,“為了營造必要的氣氛,我們還引入了電影中的拍攝手段,比如空間置景搭景、煙火使用等”。

  沒有沖突,不成故事

  與第一季相比,張可可認為第二季最大的變化是在強化故事化的基礎上敘事策略的變化。片中35位傳承人的精彩故事,構成了這部紀錄片的血肉,也奠定了這部片子的出彩本色。

  在整個紀錄片的故事敘事中,主創團隊還制定並實施了一個策略:沒有沖突,不成故事。張可可認為,所有的紀錄片故事結構都會在推動主人公追求一個重要目標的前行路上設置沖突,“沒有沖突,便沒有故事,沖突是紀錄片的心臟和靈魂”。

  在《師徒》分集中,就多次呈現了師徒間的爭執與磨合。這些故事的選擇和取舍,在張可可看來,如同美食家下廚,一斤菜要掐掉7兩,隻留那一點點嫩尖,炒成美肴。

  “這個項目動作小、空間變化少、偏靜態,與大部分觀眾的喜好不合,要慎之又慎!”對於大名鼎鼎的活字印刷術這門傳承了近千年的傳統技藝,針對《德行》分集調研初期的回饋,張可可曾給過這樣的評價。在前採過程中,負責這一分集的導演彭曉軍也的確遇到了問題——無法按設想拍到傳承人按傳統方式在修譜人家中印制族譜的完整過程。原因有二:一是傳承人小邱如今修族譜的生意很少,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有這種業務﹔二是再現這個過程也沒有可能,因為當地人對修族譜一事看得非常神聖,無法進行安排和再現。而沒有這一塊兒內容,這個項目所承載的歷史厚重感和儀式感將無法得到體現。后來,經過一番思索之后,彭曉軍不斷想辦法豐富了紀錄片內容,讓故事的講述方式增加了一份動感,最終克服了先前的不足。

  “我們更加注重往有土的地方拍,因為土裡面長的東西更加結實。”張可可說,“我們所拍攝的傳承人大多生活清貧、艱辛而又安靜,我覺得他們就像一片金色的葉子,在蜷縮中用力舒展著,隻聞花香,不談悲喜。我們紀錄片人如同撿金葉的人,撿起一片片正在被人們遺忘的金葉,這些葉片上閃光的,則是我們祖先的汗水、智慧和不滅的靈魂。”

  第二季兩年的創作過程,漫長且煎熬。張可可還漸漸發現,長時間安心於一件事,自己越來越像拍攝對象了,“鏡內鏡外的兩撥人,變得面目相似、氣息相通。突然有一天,有同事慧心點醒,其實我們也是手藝人呀。是的,做紀錄片如同做一鍋湯,文火煨慢湯。前期精心選材,中期用心烹制,最后配以青瓷素碗盛湯。”

  如今,《傳承》(第三季)也啟動了,已經進行了幾輪選題篩選,工作組馬上也要開始進行實地調研。張可可說:“前途未知,但很迷人。我們將繼續努力,把更好的良心之作奉獻給廣大觀眾。”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