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聲谷”邁向“世界聲谷” 拼繪AI產業新版圖
園區企業屢摘全球AI賽事桂冠,AI產品加速革新﹔神州泰岳、北大醫信等行業領軍企業紛至沓來﹔與商湯科技、圖靈機器人等擁有核心原創技術的AI企業合作在緊鑼密鼓開展……
作為中國首家定位於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站在成立五周年新起點,“中國聲谷”正加速集聚全球人工智能核心技術、人才與項目,重塑國內AI行業格局。
強創新之源 激活“第一生產力”
科大訊飛日前舉行的翻譯機2.0發布會上,展示的這款翻譯機因擁有自主研發的語音識別和人工智能技術,支持拍照翻譯、方言翻譯、中文與33種語言實時互譯,具備4G、WIFI和離線模式,而受到參會者的圍觀試用。產品在京東平台發布3天后預售額突破3500萬元。
“人工智能改變世界的浪潮中,能否保持源頭核心技術領先對於企業至關重要。”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科大訊飛研發投入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研發費用增長61.5%,達11.45億元。去年至今,這家公司已在全球機器閱讀理解領域權威評測大賽刷新3次世界紀錄。
“扼住技術引領的關口,發揮好科技第一生產力”,已成“中國聲谷”園區企業的共識。“三百多人團隊就隻做一件事,不斷優化可穿戴設備核心技術,讓用戶有極致體驗。”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汪說,作為聲谷產業鏈上企業,華米從成立走到上市,僅用四年時間。2018年第一季度淨營收預計將再攀新高,超出5.3億元,同比增長超六成。
底層技術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除了依托本土企業,還加速集聚全行業優質資源。今年3月起,“中國聲谷”在工信部支持下,聯合神州泰岳與金山軟件共同打造智能機器人項目,借助神州泰岳的語義分析處理、知識圖譜等技術,及金山的WPS相關技術,共同研發智能寫作機器人平台。
“從園內企業拓展向吸引全球最先進核心技術,從感知擴展到認知,從聲音入口,擴展到文字、圖像、芯片、算法。”負責聲谷運營的安徽省信息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祁東風說,依托前期對接,正加速與商湯科技等領軍企業洽談。
借制度之力 引資不搞“抓大放小”
截至目前,“中國聲谷”已形成從專注基礎研究到覆蓋技術、平台、市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匯聚中科大、中科院、北大等科研資源,及科大訊飛、賽為智能、咪鼠科技等280余家企業,2017年產值超出500億元,同比增長55.96%。
在安徽省經信委主任牛弩韜看來,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政策紅利”:繼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安徽省去年9月出台支持中國聲谷建設的專項政策,設立50億元產業基金,並明確十大支持方向。
有了底氣,怎麼干?“中國聲谷”在產業鏈構造上,堅持引資不搞“嫌貧愛富”“抓大放小”,而是創新政策創新,釋放體制活力,為中小企業提供雙創沃土。
4月21日,在聲谷多功能廳,安徽咪鼠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九款新品布局人機交互領域,包括智能麥克風,語音評測產品等。三年前,創始人馮海洪依靠一篇PPT入駐聲谷,依托科大訊飛對外開放的語音核心技術,做出“能聽會說”AI鼠標,在計算機外設制造業掀起交互智能化的新思路,如今邁向更廣闊智能硬件市場。
截至目前,科大訊飛開放平台上像馮海洪這樣的第三方開發團隊數已超出50萬。嘗到“平台賦能”的甜頭,“中國聲谷”正聯合圖靈機器人,在核心技術層拓展布局建設NIP語義理解開放平台,賦能更多創業者開發AI產品。
謀未來之勢 四大方向“搶佔風口”
“以往病虫草害識別的精准度,受限於虫子類型和姿態的變化。隨著深度學習能力增強,大大提升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所長王儒敬舉著一個類似自拍杆模樣的植保探杆說,這款基於AI技術研發的“神器”,可以精准識別病虫草害,自動上報及分析數據,大大減少農藥無效使用,並且智能化程度隨著數據積累與技術迭代將不斷提高。
在王儒敬看來,安徽作為農業大省,數據資源豐富﹔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擁有國內最大的農業土壤與植保大數據,國際領先的土壤速測與病虫草害識別技術﹔而“中國聲谷”是打通AI技術產業化應用的重要平台。因此將以知識產權入股形式,共同設立農業大數據應用平台,及研發、推廣農業機器人。
從智慧農業、智慧政採、智慧教育、到智慧健康,“中國聲谷”在搶佔智慧經濟高地中的“打法”越來越精准:作為我國首家從事醫療信息化的企業,北大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全資子公司“安徽方正醫信”,入駐聲谷,打造從臨床醫療到醫院信息管理以及醫院信息平台和科研大數據的全產品線﹔中電國康今年將在此設立人工智能研發中心,聚焦相關疾病早期篩查及精准醫療。
對祁東風而言,2018年是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的落地年,也是中國聲谷發展的關鍵年。“5年超前布局,贏來的可能只是18個月的發展機遇期。時不我待,‘中國聲谷’將厚植先發優勢,加速創新,邁向世界人工智能產業集聚高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