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3期

以創新精神助推我國新聞教育事業跨步發展

——訪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教授

艾  涓
2018年05月04日09:00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編者按:在新媒體傳播生態下,傳媒業在高科技術的推動下取得了巨大發展,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在深度和廣度上將進一步加強。傳媒教育也被賦予了新的責任和挑戰,學習並掌握新的思考方法和新的技能,研究如何將新的高科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傳媒教育當中,才能推動傳媒教育事業的突破性發展。源於1928年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中國語文學科、始於1958年杭州大學新聞學系、創建於2006年的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經過十數載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較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盛譽。在幾任院長的不懈努力下,學院已經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傳媒教育重鎮。在2017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浙江大學首次進入傳播與媒體研究專業全球前150名,在上榜的中國大陸高校中名列第四,在學術成果和學者影響力等硬指標方面更是位居榜首。前不久,本期欄目記者有幸採訪了該院現任院長韋路教授。韋教授主要開展新媒體傳播、政治傳播、國際傳播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孜孜耕耘,學術造詣頗深,在新聞傳播領域屢獲殊榮,今天讓我們走近韋院長,領略他的學識和智慧,聆聽他對傳媒教育的思考。

韋路,男,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傳播學博士,現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新聞傳媒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清源學社社長。同時任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執行主編,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編委,擔任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應急管理學會輿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媒體傳播、政治傳播、國際傳播等。主持“大數據時代全球信息傳播格局可視化統計研究”“大數據時代中國形象研究” “微博動員與集體行動研究”等多項中國省部級以上基金項目。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建議人選公示名單。曾獲首屆“新聞傳播學國家學會獎”之杰出青年獎、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浙江省“五四”青年獎章等重要獎項。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韋院長您好,首先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您作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請您談談浙大校訓“求是創新”以及貴院的特色是什麼?

韋院長:您好,很高興接受貴刊採訪!源於1928年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中國語文學科,始於1958年杭州大學新聞學系,創建於2006年的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在首任院長徐岱教授、繼任院長吳飛教授的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十數載的篳路藍縷、風雨兼程,已經發展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傳媒教育重鎮,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在2017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浙江大學首次進入傳播與媒體研究專業全球前150名,在上榜的中國大陸高校中名列第四,在學術成果和學者影響力等硬指標方面更是位居榜首。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這裡,有大樓。浙江大學擁有全國最美的校園之一,紫金港、玉泉、西溪、之江、華家池、海寧、舟山等七個校區像七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水墨江南,人間天堂。在紫金港西區,紅牆灰瓦、錯落靈動的學院新大樓業已封頂,浙大傳媒師生很快將有一個湖畔雅集、四季歌行的精神家園。

大學之大,更在於有大師。從這裡,不僅走出了陳獨秀、邵飄萍、胡喬木等傳媒歷史文化名人,也活躍著一批在傳媒和文化研究領域蜚聲中外的頂尖學者,例如,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徐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杰、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吳飛、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威斯康星大學教授潘忠黨、周永明等,還有眾多深受學子敬愛的男神女神們,學院正在成為天下英才心向往之的學術殿堂。

大樓和大師,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培養一流的學生。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校友,像一顆顆星辰閃耀在五湖四海,各行各業。他們中,有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復旦大學教授黃旦,中央紀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新華社總社副總經理潘海平,也有亞洲十大年輕富豪吳艷,首部中非合拍紀錄片《我從非洲來》導演Hodan Abdi,2017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獲得者李晨嘯……培養公忠堅毅,擔當大任的國家棟梁之才,永遠是我們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

在浙江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學院將遵循“創新驅動、以人為本、交叉取勝、主流引領”的發展思路,以創新驅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致力於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傳媒創新創業的人才搖籃、科技引擎和智庫基地,不斷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貢獻一流思想,使學院總體水平位居國內領先地位、躋身國際先進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記者:您在2017年9月份在貴院開學典禮上曾提出這樣一個論斷:由於當今網絡空前發達,越來越多的人只是看到了一些現象而並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就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而缺乏對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深入洞察,那麼我想請您談談針對當代大學生,您認為他們如何更好地立足實際,深入生活,從而做一個“踏實”的傳媒人?

韋院長:我個人希望未來的傳媒人能夠做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人文底蘊。一名優秀的傳媒人,無論具體專業是什麼,都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沒有底蘊,就沒有底氣,講起話來,提起筆來,就容易露怯。要提升人文底蘊,關鍵在於讀書。不光課上要讀,課下更要飽讀詩書,而且要系統地讀,文史哲藝一個都不能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發現,書讀得多的人長得都好看一些,即使顏值不高,氣質一定一流。有領導在一次會上說,畢業典禮跟學生握手時,感覺有些學生氣質好像配不上浙大的畢業生,我看肯定是書讀少了。所以傳媒學子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加強人文底蘊,展現人文風范!

二是專業素養。人文底蘊是基礎,專業素養是專攻,是大家的看家本領。培養專業素養,要注意兩點。第一,學科交叉。傳播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同學們不僅要懂新聞傳播,最好還能掌握一門其他學科的知識體系,成為復合型人才。第二,學以致用。傳媒學科與文史哲不同,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大家一定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抓住校內、校外一切機會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新。

三是為人處事。學藝先學做人。雖然大學也有班主任,也有輔導員,也有任課老師,甚至還有導師,但一定不會像中學一樣家長式的管理。因此,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就至關重要。我偶爾會收到學生的郵件,不寫稱呼,直奔主題,甚至末尾還不留姓名。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很可能你就因為這個原因錯過了一次面試的機會,甚至一份理想的工作。這不光是禮貌的問題,還是情商,歸根結底是品德。能夠考上大學,大家的智商都很高,但十年、二十年之后,有些人將碌碌無為,有些人則脫穎而出。請記住,真正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一定是德才兼備的人。

四是社會洞察。如果說傳媒學院的學生有什麼是其他學院學生難以媲美的話,那應該就是對社會的廣泛了解和深入洞察了。很難想象,一個不和農民工同吃同住的記者,能夠寫出真實反映農民工生存狀態的深度報道。然而,在網絡空前發達的今天,我們學生的這種優勢正在慢慢喪失。越來越多的傳媒學子,甚至專業媒體人,不到現場,不採訪當事人,僅憑網上支離破碎的信息,就能寫出一篇看上去很漂亮的文章。我希望大家,不要做這樣的“鍵盤俠”。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幫助我們獲取更多信息和資源,但不論任何時候,對一個傳媒人來說,走進基層,深入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

五是家國情懷。2017年,浙大傳媒學院66%的本科生去了企業,其中一大半去了民營企業。留在浙江工作的本科生佔比66%,碩士生更高,76%,去西部的屈指可數。施一公說,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都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他最好的、最想培養的學生都想去金融公司。據說我們大一的同學們已經有人開始打聽如何轉專業了。不是說學經濟管理不好,不是說去民營企業不行,也不是說留在浙江工作不對,而是如果中國的精英們都想著如何賺錢,那一定是國之不幸。所以,傳媒學子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魄力和擔當。

記者:新媒體在當今被廣泛關注和應用,您對新媒體傳播有較深入的研究,也主持過該領域課題,如今新媒體新月異,依您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最大的變革體現在哪些方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要進行融合互通的關鍵點在哪裡?

韋院長:新媒體的確對傳統媒體提出了諸多挑戰,但最核心的挑戰還是權力的轉移,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權力從機構媒體和社會精英轉移到普通公眾。在這一背景下,媒體融合不僅是渠道的融合和產業的融合,也是傳者和受者的融合。當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傳媒領域,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信息服務需要和媒體不平衡不充分的信息傳播之間的矛盾。因此,在當前新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是以人民為中心,改變傳統媒體時代隻管媒體想傳什麼,不管受眾想要什麼的單向廣播模式,時刻以人民的需要為根本,通過融合的傳播渠道、組織架構、生產流程、內容形式、經營模式和管理機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信息服務需求。

需要強調的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技術是手段,內容才是根本。主流媒體一方面要通過更接地氣的方式傳播主流輿論,另一方面也需要憑借更加及時、專業、權威的報道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檢驗媒體融合發展的效果,用戶多少是一個重要標准,擁有用戶才能擁有市場和陣地。主流媒體要從這一標准出發,對本地用戶的結構特點和信息需求進行深度研究,堅定不移地實行本土化策略,將主流媒體建設成為集新聞服務、政務服務、生活服務、商業服務和娛樂服務於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成為一方用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門戶,也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記者:我關注到貴院16級廣告學的一名學生榮獲了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並且看到您在個人微博中也給予了祝賀,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大趨勢,請您給正在創業路上的年輕傳媒人提一些建議。

韋院長:我希望正在創業路上的年輕傳媒人未來能夠成為四有之才,也即有創新精神、有創造能力、有獨立思想、有社會擔當的傳媒創新人才。

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學科交叉。單一學科想要創新非常困難。多學科的交叉碰撞,往往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我院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的李晨嘯同學,就是與幾位計算機學院的同學組建團隊,通過學科交叉實現創新突破的。傳媒學子可以多和理、工、農、醫、信息等學科交叉,在學科匯聚融合的過程中探索創新之路。二是頭腦清醒。創新貴在獨立思考,切忌盲目跟風。不要因為現在什麼東西很熱,就隨波逐流,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跟隨自己的內心,尋找最打動自己的方向,堅持到底。三是面向未來。創新當然要建立在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之上,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一定是面向未來、引領未來的。傳媒學子可以著眼更長遠一些,思路更開闊一些,不要隻想著5年或者10年以后,而要考慮20年、3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社會的發展趨勢和人類的命運走向,這樣才能開物前民,引領時代。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