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3期

新出版時代編輯的角色再塑

趙  瀅
2018年05月04日09:5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傳統出版社長期以來固化的人員結構和經營模式與日新月異的現代出版發展形勢之間已經出現了大量的矛盾。面對這一問題,傳統出版社的編輯應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利用原有資源優勢,並結合數字出版時代的特征,進行內部深化改革,再塑職業角色,適應發展潮流,增強自身競爭實力,在新出版時代的浪潮中獲得先機。

關鍵詞:融合發展﹔角色轉換﹔新出版模式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3-0148-02

自人類誕生以來,信息的有效傳播一直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推動。而如何傳播信息,以怎樣的媒介去傳播信息也是人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持續研究改進的重要事物。隨著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媒介都在發生著天翻地覆地變化,每一次變化都觸發了出版業界的變革。如今,信息傳播在適應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在融合著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沖擊與機遇。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從單一的媒體獲得信息了,也不再滿足於單一介質的平面展示,而是更多地青睞多媒體的立體展示方式,因為這樣的需求,新興技術也在不斷地為內容提供新載體。而這樣的變化對於已經習慣於平面紙媒為載體的傳統出版業來講,是一件非常需要關注並且急需融入其中的事情。從另一角度講,出版企業的變革與發展已刻不容緩[1]。

傳統出版企業在幾盡全力的將內容、渠道營銷做到極致努力,仍對營銷總額沒有絕對的促進。在明確意識到“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在傳統出版行業內已經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求生必經的同時,對數字產品的生產,也僅是更多地以傳統產品變形為主的數字出版產品,其利潤貢獻並不理想,面向互聯網、移動網的應用能力依然薄弱[2]。

數字變革給我們出版人帶來陣痛的同時,讓我們清醒地的認識到,我們曾經在作者、讀者、發行以及印刷企業產業活動中無與倫比的主導權已經在喪失。數字技術的不斷改進,讓傳統出版企業在面對新興的多媒體市場時,顯得有點手足無措,但這並不是宣告了傳統出版企業的衰亡,風險與機遇並存,新的環境也提供了多種可以繼續發展並且擴大內容提供者優勢的渠道和方式。在整合原有資源以及利用新興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出版企業需要認真地研究新媒體技術,並將媒體與內容視作統一的整體,新媒體並不是傳統媒體的對立者,而應該是有效的補充,甚至是良好的合作伙伴。

傳統出版企業的方向、出路似清晰,又迷茫。掌握內容,卻對內容源頭的融合不足,支配被動﹔注重服務,卻對用戶需求認識不足,服務力不從心。大文化產業的格局下,傳統出版從業者應當積極面對,並從新興媒體技術中找到思路,集思進取,再塑角色,尋找機會,不做旁觀者,緊守內容基礎,強化服務意識,積蓄新環境下的職業能力,踴躍搏進[3]。

一、數字出版時代編輯的角色轉換

在傳統出版社的具體出版工作中,策劃編輯更多的是關注作者、稿件內容以及內容質量等與內容直接相關的事項。而面對現代出版業進入數字化時代的大趨勢,需要策劃編輯作出轉變,成為顧全局的項目策劃者,懂技術的內容提供者,懂標准的產品實現者,懂市場的產品推廣者[4]。

從一定角度上講,每一個策劃編輯都是一個產品的項目負責人,決定一個產品的定位。其關注點從產品內容也逐步轉向了讀者閱讀體驗、產品表現方式、營銷宣傳方案等,並且需要全方位地對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採購管理等過程進行跟蹤。

二、編輯職業素養需不斷提升

編輯的職業素養是每個出版社編輯在行業行為中的規范,它是經過大量編輯長年日積月累的豐富資源,是從實際工作經驗中提煉並充實形成的果實。對於編輯,職業要求的充實專業知識、嚴謹盡職態度,是職業素養的基礎。信息爆炸式發展的現今社會,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素養要求[5]。

編輯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數時間是與內容打交道。從一定意義上講,內容的合理性、科學性是編輯工作的重心,也是編輯工作的使命。但面臨數字化時代,大量的資源都是在網絡上以多媒體的形式傳播。傳播速率已經遠遠超過傳統出版業所認知的概念。在傳統理念與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趨勢產生對撞的情況下,編輯應當尋找新的模式來發揮和利用自身優勢,提升對新媒體尤其是網絡傳播渠道的敏感程度,並且適度了解學習新媒體傳播技術,不能做出版行業內的“門外漢”。技術的革命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進程,不會因為某個行業而停步不前,所以,編輯作為出版行業的核心力量,更加應該緊跟技術發展的腳步,提升自身對新媒體及多媒體融合方面的認知,讓新媒體技術變成編輯工作的助力而不是障礙。編輯隻有有意識地要求自身將技術革命所產生的變化合理運用,才能夠讓自身的競爭力得以提高。

數字化時代的出版業編輯應該具有不斷學習、接納瞬息萬變信息的素養,既不固步自封,也要有敏銳的判斷、篩選能力。更需要編輯具備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這不僅僅是體現在對信息內容的識別中,同時也體現在對讀者和渠道的認識以及服務中,這個過程也需要編輯進行全面地學習和研究。編輯的良好職業素養有益於出版社正確地、有利地解決各種問題,也更有利於建立良性的業務循環。

三、建全綜合的業務能力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編輯需要對市場有敏銳的嗅覺,在源頭上對價值的判斷是運營一個產品的基礎,識別價值的同時開發價值,並對圖書營銷有一個立體化、多維化的思考,才能實現產品價值。

新的市場形勢,也要求編輯在進行策劃的過程中,不再局限於原有的平面媒體的思路,而是應該從多媒體融合的角度出發,進行不斷地學習和整合,將信息變成有效的內容,再根據對市場的細分所獲得的目標用戶的精准需求進行選題的策劃及操作。

隨著用戶對產品體驗感要求的提升,更多的業務能力需求使得編輯需要全方位地提升綜合能力,從內容甄別、加工到用戶習慣判斷、營銷方案的制定,以及各種增加與用戶粘度的機會選擇都要編輯參與。編輯已經從傳統的運營內容轉向了運營作者、培養作者和直接服務讀者,也可以說過去是經營實物,現在是經營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從新時代的出版角度來看,實物是手段,用戶才是資產。在新的信息傳播環境下,編輯作為信息傳播的中間人,必須依托全媒體傳播信息的手段對內容資源實現最大化地開發,建立大的產品鏈架構,將資源整合與產品研發有機地、緊密地結合,從而形成符合出版社自身條件以及可實現程度較高的高效數字化出版模式,以此實現使出版企業有持續性地根據產品結構特性延展開發,建立品牌,全面有效盤活內容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提升自身在數字化出版浪潮中的核心競爭力。

四、強化版權、懂標准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知識產權。羅振宇在《邏輯思維》跨年演講中提到IP,曾說道:“它能憑借自身吸引力,掙脫單一平台束縛的虛構的內容”。IP 能夠通過多種載體去承載和擴展內容,並且出現多平台聯動。當它只是一部網絡小說,或者一部影視劇,或者是游戲的時候,它還不算是 IP,但是當它同時是網絡小說,又可以拍成電影,還能變成游戲的時候,它就擺脫了單一平台的束縛,它就是一個 IP。

在任何時代,內容產品無論其存在的形式是怎樣的,都應該對內容本身的版權進行有效的保護,這個意識需要一直存留在編輯等出版行業從業者的意識之中。尤其是數字化時代,資源交流更加便捷、廣泛,版權保護就更應該作為內容提供者的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工作。這對於出版企業而言,需要編輯重視對版權的保護並運用好版權。在具體的操作中,要不斷強化相關意識,使出版企業掌握主動性。以協作共贏為基本要求,提高合作意識,不斷將資源與市場進行融合,並且提升自主資源的核心競爭力。在版權交易中,一定要潛心研究在不觸及雙方根本利益及相關權利的商業模式下爭取更為寬泛的使用權限和使用期限。

還需要注意的是,編輯應當提高對標准化問題的重視。無論是數據、編碼,還是格式和版樣都需要標准。目前,出版產業中存在的諸多標准並不統一,這就使得實際操作過程中,會遇到產品無法廣泛匹配發布的情況。數字產品的適用性差,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數字出版的發展。對標准的認識和了解,保証產品的適用性也就成為了編輯的一項必備技能。

五、結 語

出版企業的競爭力來源,就是內容資源和編輯等人力資源。調動資源整合,提升核心競爭力,應該是每一個出版企業需要高度關注的事情。新的市場,給出版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術的革命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而應該是每一個出版從業者熟知的概念。

當下的產業環境,給出版人尤其是編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學習提升是職業要求更是生存法則。要將理論學習應用於實踐中必須依靠實際操作和不斷總結經驗。依托項目帶動,選擇合適的紙數融合產品切入,無疑是較好的方案,也是摸索經驗的低風險嘗試[6]。

科技的不斷發展,讓讀者逐漸習慣於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這樣的傳播模式對出版企業的要求更高、更精確。根據具體讀者群體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務,需要出版從業者在意識上持續補充和強化。在變化中尋找平衡,隻有自己隨之變化,才能獲得提高和發展的支撐。每一個出版從業者都應鼓足干勁,努力拼搏。時不我待,蓄勢即發!

參考文獻:

[1] 鐘健華,王亞非,劉成勇.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共同思考[J].中國編輯,2010(6):55-58.

[2] 凌遵斌.傳統出版社向數字出版轉型要解決四個問題[J].出版發行研究,2011(12):39-40.

[3] 李長波.淺析大數據時代傳統出版編輯工作的轉型[J].科技展望,2017(26).

[4] 白冰,畢銘燦.關於“出版轉型中的編輯角色和核心價值”的討論——第15次東亞出版人成都會議綜述[J].出版科學,2013,21(5):107-109.

[5] 鄧濤.出版業轉型趨勢下的編輯轉型芻議[J].新媒體研究,2017,3(13):123-124.

[6] 郭全中.互聯網思維與傳統媒體轉型[J].出版廣角,2014(13):35-37.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