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8年4月上

全媒體時代國家電台兩會報道如何創新

——以央廣中國之聲2018年兩會報道為例

文/王 藝
2018年05月04日15:00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新媒體發展迅猛,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傳統媒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下簡稱“央廣”)第一套頻率中國之聲,作為唯一一個覆蓋全國的、24小時直播的新聞頻率,在新時代也面臨著挑戰和機遇。面對挑戰,近年來央廣中國之聲一直在努力探索創新之路,2018年兩會,中國之聲進行了一系列探索,筆者作為參與者現將部分思考與感悟進行分享,期望能為我國廣播電台在融媒體時代的轉型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國家新聞廣播的瓶頸

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受限。隨著技術的發展,廣播這一信息接收方式單一、不可點播重播以及不可交互的傳播媒介,漸漸被冷落。在傳播方式多元化,“信息爆炸”的背景之下,已經很少有人翹首期盼一期廣播節目。如今無線網絡發達,互聯網的信息傳播渠道永遠在線,傳統媒體如何在這一形勢下進行有效的傳播?筆者以為,面臨諸多困境,首先要守住自己的調頻。央廣立足互聯網推出“央廣新聞”客戶端,並且聯合“蜻蜓FM”“酷FM”、微信公眾號直播等APP推出網絡直播,使聽眾能夠隨時隨地收聽廣播節目。

其次,線性是劣勢,也是優勢。基於這一點,兩會期間中國之聲把握時效性,推出30余場直播,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開閉幕式、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閉幕式、三場宣誓儀式、六場人大專題記者會和十多場代表通道、委員通道、部長通道直播等。同時,將近20天的時間,中國之聲播發連線報道超過2000條,錄音報道約1000條,開設兩會專欄18個,兩會特別節目4個,超過500位代表委員通過中國之聲節目發聲。兩會最有時效性的內容,中國之聲絕不失去聲音陣地,充分利用了線性傳播優勢。兩會最重要的新聞現場,打開中國之聲,永遠在線。

時效性不再是獨有優勢。新媒體層出不窮,傳播方式不斷升級,時效性不再是廣播的獨有優勢,提升報道深度成為發展新方向。除了追求時效性即傳播速度之外,中國之聲還努力在深度上下功夫,努力創作可以對抗時間,留存下來的廣播精品節目。今年兩會,中國之聲在音頻產品化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

央廣經典節目《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中的兩會主題報道《奮進新時代》,是強化國家電台聲音優勢的一個范本。節目大量採用珍貴歷史原聲,包括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原聲、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原聲、鄧小平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原聲、葉劍英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原聲等,16期節目撫今追昔,讓苦難輝煌的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引發受眾、專家、同行的一致好評,稱贊“節目讓聲音的魅力盡現”。

今年新設立的《代表》節目,憑借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扎實的採訪,從2980名代表中選取10位,進行深度訪談。山西代表賈樟柯,兩會期間更新的僅有的兩篇微博,都和錄制《代表》節目有關。貴州代表華茜節目播出后說:“就是你們央廣能真正寫出我要的心聲,感受到你們的用心。”

重構聲音形象,讓音頻作品特征更清晰、品種更豐富、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更高,音頻專業機構和專業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互動性不足,亟需轉變交互方式。互聯網環境下的受眾,不喜歡被動的信息接收,更喜歡參與到報道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聲音。傳統新聞廣播媒體如何搭建這樣的交互平台?如何與受眾進行交流?考驗著廣播的創新能力與魄力。

中國之聲《兩會晚高峰》是一個轉變交互方式的節目。此節目從3月2日晚7點首播,到3月20日結束。《兩會晚高峰》主要特點是,當班編輯每天會在中國之聲各個平台上發送當天的節目預告,每個受眾都可以在各個平台進行留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節目開始前,節目會編輯匯總當天各個平台的留言信息,極大地體現了公眾的互動感。同時,節目也匯總全台各頻率、新媒體重點報道和精華稿件,比如,經濟之聲今天關注什麼,鄉村之聲關注重點是什麼,華夏之聲香港之聲、對台廣播又在關注什麼,央廣新聞公眾號今天的重點是什麼。一期節目不僅關注了新聞本身,也匯總了受眾的互動信息,同時關注全台精華報道近10篇,極大體現了全媒體時代新聞的多元性和交互性。

互聯網影響下國家新聞廣播的優勢與機遇

權威報道。互聯網時代,信息泛濫,在海量的資訊中,選取採納最專業的、最權威的消息成為受眾的訴求。而這,正是中國之聲的優勢所在。

第一,時政報道。時政報道是兩會新聞報道的重中之重。其中,習近平總書記的報道更是整個報道工作的核心。兩會期間,中國之聲策劃了12期《習近平兩會時刻》。聲音是廣播的獨特魅力,為了保証總書記的聲音能夠更加充分地讓百姓聽到,通常前方的時政記者要帶兩個採訪機,一個插在調音台上錄會議全程,另一個要放在手邊不停地回聽。因為總書記會不時插話,而記者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記錄、整理這些內容,並進行寫作,很可能喪失現場送審的機會,那麼很多精彩的細節就無法被報道。而這些打斷、插話、現場交流所呈現熱烈親切的現場氣氛,往往都是廣播報道的優勢和特長。

習近平總書記下團三個小時的會議結束后,時政記者採訪機不能關,因為新的工作又開始了——記者要採訪代表們的反響和感受。今年兩會期間,這項工作通常也是一個人完成。《習近平兩會時刻》的12期都在中國之聲微博、微信上進行二次傳播,確保總書記的報道不缺位。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但人們更需要獨家的聲音。也正是人人都是記者,使得權威獨家的魅力更加凸顯,而這,正是國家電台的優勢所在。

第二,權威嘉賓。延續十七年的高端訪談節目《做客中央台》,是中國之聲的兩會特別節目,邀請相關嘉賓對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解答。節目一如既往堅持高起點,嚴標准,請來了十幾位重量級嘉賓,包括交通部黨組書記楊傳堂、甘肅省委書記林鐸、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西藏自治區主席齊扎拉、海南省省長沈曉明等,堅持會高端政要,話國計民生。

央廣品質的保証。第一,專業的人才隊伍。中國之聲有員工200多人,從頂層設計、策劃,到採訪、制作、播出,分工明確,權威專業,這一點正是聽眾所追求和信任的,同時中國之聲擁有最專業的廣播新聞主持人,擁有良好的受眾基礎和忠實聽眾。也正是這些條件保証了央廣兩會報道的品質。央廣的王牌節目《新聞和報紙摘要》幾十年來致力於傳遞著黨和國家的聲音。今年兩會期間,該節目從3月6日早上開始,每天都延時,最長延時到100分鐘,最短也延時到40分鐘。十六天時間共延時395分鐘,相當於多播出14天的報摘節目。

在兩會重要安全保障期,報摘突破常規,打破既定編排,十幾天時間始終如一,不管延時多少,確保播出安全。兩會期間,宣讀公報、簡歷、名單等,是一項政治性極強的任務,作為國家電台,必須做到權威、准確,萬無一失。讀名單,少不了有些生僻字,播音員遇到拿不准的名字,一定經過層層反復核實,甚至要聯系上當事人本人進行確認,確保讀音准確。兩會期間,無論是公報、名單、還是簡歷,播音員毫無差錯,完美完成播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專注極致。這就是廣播新聞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第二,新聲豐富央廣聲音。2017年央廣兩會特別策劃《靜觀》從新手媽媽的角度,關注了兩會期間與“媽媽”相關的各類新聞,如二孩、疫苗、學區房等。2018年兩會,中國之聲繼續推出《靜觀·拾微》,從細微處入手,如戶籍改革、個人信息泄露、養老、校外培訓,等等,從普通人的生活折射民生的改善和國家的進步。

第三,引入視頻直播。網絡直播目前已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互聯網文化業態。作為傳統新聞廣播,作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頻率,中國之聲順應時代潮流推出自己的移動直播系列節目,將手機端作為新聞直播的分戰場,為用戶提供了更加真實、及時、多元的新聞報道。其中,夜間時段的《央廣演講台》欄目也是今年兩會中國之聲的一個創新,其於每晚9點播出,是央廣打造的一個全新的展示、溝通平台。《央廣演講台》的15期節目,15位演講嘉賓的演講,不僅通過廣播直播,同時也通過視頻直播進行傳播,展示了代表委員們的風採。

新媒體產品提高報道趣味性與影響力

兩會報道是全國各大媒體集中亮相的大舞台,也是媒體融合傳播成效集中檢驗的競技場。互聯網環境下的媒體大戰,早已不限於形式。每當有特別報道出現,就是各家媒體搶佔新聞影響力高地的戰役。這場戰役不僅僅要拼內容、拼時效,還要拼腦力、拼創意。央廣2018年兩會“主播朋友圈”再出新品——《央廣女主播王小藝跑兩會,一切聽你的!》,延續2017年兩會“爆款”,今年相關的H5產品又有創新,利用時下最新的手勢識別技術,網友隻需要發送自拍手勢選擇場景,就能和主播一起“跑兩會”。

中國之聲新媒體編輯精心設計了三個場景:一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廣播節目主持﹔二是在人民大會堂採訪代表、委員﹔三是街採市民關心的熱點話題。並在每個場景下,設計了若干分支,讓網友在充分互動的同時,趣味“跑兩會”。這款H5產品將記者跑兩會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從技術角度來說,其一共有近300個變量,並融入了目前最新的手勢識別和產品制作技術,最終成為一個點擊量百萬級的作品,受到業界和用戶的肯定。同時,央廣新媒體還推出一款文字大片《天空飄來幾十個字兒,都是你的事兒!》,通過設置若干“興趣點”,讓受眾在“文字動畫”中了解變化,感到驚喜,產生共鳴。

互聯網時代,機遇和挑戰並存,國家新聞廣播可順應新形勢,更大膽、更廣泛地投入互聯網新媒體大戰中,銳意創新,必將大有可為。

作者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主持人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