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人民日報·閱評

實例詳解典型人物報道這些“招兒”

陳利雲
2018年05月07日10:38 |
小字號
原標題:捧起“太陽” 照亮“月亮”

先進典型是時代精神的標杆,典型人物報道是我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有效法寶。 主流媒體歷來都高度重視典型人物報道。但是,信息傳播的多樣化、閱讀方式的碎片化、熱點更迭的快速化,都為提升典型人物報道的吸引力、影響力增加了新的難度。那麼,在這個“快”時代,如何寫出精品,發揮典型人物報道引領社會主流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的積極作用?我們來看看人民日報的做法吧。

2018年4月13日,人民日報政文部召開“典型人物報道”業務研討會,參加過典型人物報道的11位記者,暢談有關黃大年、廖俊波、張超、鄒碧華、蘭輝等重大典型人物的採寫體會。大家從抓住典型的關鍵點、典型報道可多些“原聲回放”、尋找時代精神的共鳴點、從不同尋常處深刻理解典型人物、立足時代寫典型、處理好典型人物寫作中的幾對關系等多方面,進行經驗交流。觀點鮮明,內容豐富,表達生動,為進一步搞好典型人物報道提供了經驗和借鑒,給人諸多深刻啟示。

用時代精神把脈人物,方能展現出“大格局”

一個典型能被推出,一定是其身上富有某種契合時代精神的特質。典型人物報道就是要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取向,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時代內涵,發揮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

呈現時代“大格局”。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典型人物就是時代精神的重要代表。隻有扣緊與時代脈搏的共振點,挖掘到反映人物精神特質的觸發點,才能讓自己筆下的典型人物既見性格風骨,更見家國情懷,才能讓典型人物報道彰顯力透紙背的“大格局”。

用好時代“指南針”。立足時代,反映典型人物身上的時代基因是寫好典型人物的關鍵。“要用時代的‘指南針’把握人物精神。” “任何沒有時代意義的人生都是蒼白無力的,撰寫人物典型更需突出其人生時代意義。”“我們既需要回答‘時代化’的關切,即當今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榜樣、應當確立怎樣的道德和價值坐標?同時,也必須訴諸‘個人化’的感受,即榜樣於個人而言有什麼意義?如何在學習榜樣中實現個人價值?”記者們結合自己的採寫實踐,從不同角度解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內在聯系,闡明了寫好典型人物所應秉持的理念。

用扎實採訪尋覓“鮮料”,方能提煉出“閃光點”

手中有“料”,心中方會有“數”。任何新聞報道都離不開扎實深入的採訪,作為以報道人物為主要內容的通訊,尤其需要在找“料”上下足功夫,而這“料”不僅要多,還要“鮮”。

另辟蹊徑挖深度。典型人物報道一般以“規定動作”居多,採訪對象多是被安排的,採訪現場往往是七嘴八舌座談式的,想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集體採訪挖掘到別人沒有的鮮活素材,很難!隻有與受訪者像朋友一樣深入交談,才能讓他們放下顧慮、敞開心扉,才能讓記者真正走進受訪者內心,以“個體的溫度”觸摸到“個體的感受”。“採訪是報道成功的基礎,在集體採訪、規定動作中要想出彩,就必須在傳統的集體座談之外,獨辟蹊徑,搜尋有效信息源,深度挖掘、耐心細致發現其他人沒有注意到的閃光點。”記者這樣匯報自己的採訪體驗。

備足養料抓“活魚”。為寫好鐘揚這個典型人物,記者不顧西藏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先后採訪60余人,並主動尋找與採訪對象單獨交流的機會,形成40萬余字的文字資料,挖掘到大量獨家信息。40萬字,作為一篇人物通訊的採訪素材,看似有些不值,但恰恰就是這看似“不值”的行為,為文章准備了充足的養料,造就了一篇獲得強烈社會反響的精品佳作﹔為寫好黃志強這個典型人物,記者進行了一次難忘的七天“住院式”採訪,抓住所有機會與了解主人公的採訪對象溝通交流,近距離感受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在採訪典型人物周恩義事跡的過程中,記者發現第一次集體採訪的資料並不完整,便隻身赴外地進行再次採訪,力求抓到更多“活魚”……真正開啟靈魂的力量,隻能來自採訪與寫作中超常的投入,記者以實際行動証明了這一點。

用“工匠精神”精雕細琢,方能生產出“暢銷品”

在採寫編的流程中,如果採得“好料”是必要前提,那麼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每一個細節入手精心打磨,則是生產出獨一無二“暢銷品”的關鍵。

做靚“眼睛”很重要。常言道,“看書看皮,讀報讀題”“題好一半文”。尤其在如今盛行的淺閱讀時代,如何讓新聞的“眼睛”更加明亮,使之眉目傳神,第一時間吸引住讀者目光,直接關乎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

在採訪鐘揚的過程中,記者先后擬下20余個標題,並最終擬定為《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因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的主題,在全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更需要典型引路,這恰恰是典型人物最可貴的價值所在,以此為題,畫龍點睛,蘊含深刻﹔採寫有關黃大年的報道時,記者也擬制了10余個題目,直到交稿的最后一刻,才確定為《心有大我,山一樣的巍峨》,即展現了主人公無私為民的情懷,也表達出筆者的深深敬意,讀來朗朗上口,觸動人心。

“原聲回放”效果好。談及採寫人物通訊《一個基層干部的苦辣酸甜》的感受,記者認為報道獲得良好社會反響的最大亮點就是“原聲回放”,並將此形象地比喻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把人物寫活,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多讓人物“說話”。讀者之所以喜歡看“原聲回放”,就是因為那是第一手信息,是干貨,沒有經過任何的加工、過濾、修飾、渲染。通過“原聲回放”,讀者可以零距離地認識和了解人物,對這個人物做出自己的判斷。

“閑筆”不閑妙處多。有記者說,寫文章可以適當用些“閑筆”。何謂“閑筆”?簡而言之,就是在主線敘述中穿插的支線情節或閑散情節。適當用一些看似與主線故事無多大關系的“閑來之筆”,不僅能起到調節作品敘述節奏、襯托情節氛圍的作用,還可以增強作品的知識性、趣味性,提升文章的審美情趣。

“善於借鑒文學、電影的表現手法”“善於運用戲劇沖突增強文章吸引力”“要注重融合傳播”等,也都為提升典型人物報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供了源於實踐的思考和啟發。寫典型的過程也是一個向典型學習的過程,需要既用情又用心,隻有採寫編上下足功夫,才能傳遞出真正直擊心靈的力量,才能寫出典型人物的時代價值。

一位著名作家曾說過,典型人物是太陽,作者是月亮,隻有把太陽捧起來,才能照亮作者本身。人民日報記者以黨報人應有的職業素養和業務水准,深入採訪,精謀細編,寫出了一篇篇精彩的典型人物報道,在捧起一個個“太陽”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皎潔明亮,熠熠生輝。(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眾號)

(責編:薛貴峰、榮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