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視推出《老家的味道》

方城的水,方城的羊,方城的燴面一定要嘗一嘗!
位於河南西南部的方城,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地方。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西漢著名外交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等歷史文化名人都是方城兒女。方城也是全國商品糧油生產基地縣、全國農業綜合開發示范縣,中國的木瓜之鄉,有很多優質食材。
改革開放四十年,人旺百業興。方城,這個古代曾被稱為裕州的地方,日升日落,比過去更為生動。勤勞質朴的方城人心存夢想、拼搏進取、正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昂首前行。5月11日周五晚21:15,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邀您一起品嘗家鄉美味,助力老家脫貧。
好面、好水和好羊,方城燴面的標准配置
在中國,“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大約形成於一千多年前,直到今天,面食依然佔據著北方人餐桌上的主角地位。河南方城,這個有著兩千余家燴面館的小縣城,每天要消耗大約二十萬碗燴面,無論是出外打工,還是外出求學。方城人回到這裡,總會直奔相熟的燴面館,隻有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燴面下肚,才算真正回到了家。
劉同舉,47歲,方城燴面故事的創始人。為了延續記憶中的燴面味道,劉同舉從22歲退伍回到方城,在探索方城燴面的道路上,已摸爬滾打近25年。
區別於鄭州燴面的輔料繁多,方城燴面一目了然的湯、面、菜,使其以鮮香味美,醇厚味正而見長,一碗面從拉制煮熟到上桌,看似不到兩分鐘的時間裡,背后卻隱藏著很深的門道。
首先是面。方城燴面選用優質小麥粉,加鹽和水,經反復揉醒,面質感筋韌。即使在滾湯裡浮沉幾番,依然彈性十足,光亮爽滑。
然后是水。潘河,方城人家鄉的母親河,發源於伏牛山腳下,方城人都知道,離開了潘河水,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廚師,也無法做出方城燴面的味道。
方城燴面選用的羊肉,也有獨特的講究。
小山羊的全骨架,加方城人世代飲用的潘河水,文火熬制五個小時,待湯潔白鮮亮如牛乳時,加鮮羊肉繼續小火慢熬。隻有遵循如此耗時又費力的操作方式,才能祛除羊肉的膻氣與火氣,熬出羊肉的精華和醇香。
方城燴面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外地的方城燴面館為啥都要從方城拉水拉肉?5月11日周五晚21:15,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讓我們一起探個究竟。
農戶一隻羊,燴面巧改良,脫貧致富忙
在劉同舉心目中,對一碗燴面同等重要的,還有散發著熱烈濃香的油潑辣椒。辣椒,是一碗燴面的靈魂,會毫不留情地刺激我們的味覺,又能潤物細無聲地讓我們的舌尖領略鮮味的美好。
一湯,二面,三辣椒。如果這三樣都做好的話,這碗燴面就算做成功了。
以新鮮的羊油入熱鍋,煸炒至油脂完全析出,放入調好的香料,熱油爆炸,最大程度上激發調料的香味融入油中。待油溫升至預調的溫度,迅速出鍋。倒入事先准備好的辣椒中。瞬間的高溫,讓沉睡的辣椒蘇醒,沸騰。待香辣味彌漫開來的那一刻,色香味俱佳的羊油辣椒就炒制成功了。而這盆重達三十斤的辣椒油,僅僅隻能供應劉同舉燴面店兩天。
25年的時間,劉同舉不僅堅持延續著方城燴面的老味道,還將燴面重新加工包裝,使其成為時尚快捷,便於隨身攜帶的家鄉美食。他的夢想,就是准備讓所有人來到方城,都能吃到一碗正宗原汁原味的方城燴面。把方城燴面,開遍全國,走向世界。
隨著方城燴面名氣越來越大,當地羊肉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逐漸供不應求。針對當地面館山羊肉稀缺的問題,當地政府依據民風民情,開展特色脫貧幫扶,大力推廣產業扶貧。
今年52歲的李德立,是方城縣吳溝村的貧困戶。身患肋骨癌症的他,今天已基本上喪失了勞動能力。為了幫助李德立脫貧,同時又能滿足當地燴面館對羊肉資源的需求,政府每年免費為李德立提供十隻羊羔,供其養殖。並在羊羔長成時,為其提供銷售渠道。
燴面拉動了方城的養羊產業,不斷地改良創新也讓方城燴面走向四面八方。
一碗面承載了方城人的美食記憶,一碗面助力了方城人的脫貧夢想。5月10日晚21:15,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讓我們共同關注方城燴面,共同助力老家脫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