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原國際部副主任、高級記者溫憲做客人民網

【查看原圖】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人民日報原國際部副主任溫憲做客人民網

點擊進入訪談頁面

 

人民網北京5月14日電  今年6月15日,是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紀念日。人民網傳媒頻道“慶祝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系列訪談”今日推出第一期,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人民日報原國際部副主任溫憲做客人民網演播室,暢談“我與人民日報”的故事。

 

以下是訪談文字實錄:

 

回憶70年代初進人民日報

 

四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主持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擁抱新時代,再創新輝煌。各位網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各位收看慶祝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系列訪談。今天作客演播室的嘉賓是人民日報社原國際部副主任溫憲,歡迎溫老師。

 

溫憲:您好,人民網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6月15日就是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馬上還有一個月就要到來了,我們也知道溫老師是從1974年進入人民日報工作的,40年的時間光陰。現在您回憶一下的話,還記得當年入社的情況嗎?

 

溫憲:日子過得非常快,往前看是一天一天的過,回頭一看,40多年過去了。我是1974年3月進入人民日報,當時報社還在王府井117號,我還不到20歲。當時我來的時候是在報社印刷廠的修配車間當車工,我記得我的師傅是報社印刷廠唯一一位9級技師資格的老師傅。他這個人非常好,除了技術非常好,人也特別好,特別忠厚、友好、善良,我特別尊重他和其他的老師傅。從印刷廠離開之后,我又在不同的幾個部門工作,我曾經在幾個部門裡都是年齡最小的,大家都管我叫小溫。當時報社就是這樣,大家彼此之間都是小王、小李、老張、老王。

 

溫憲:上個世紀70年代是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時代,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能夠有機會近距離的經歷、觀察和感受一些重大的歷史時刻,我也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經歷、觀察和感受了人民日報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風范,這些都對於我此后的人生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溫憲:四十年來,人民日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我來報社的時候,人民日報還是鉛字印刷,每天早上報紙編輯完之后,紙樣通過飛機的航班送到全國各地的印點去印刷,所以很多地方都看不到當天的人民日報。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現在是電子照排、衛星傳版,人民日報也變成了有眾多子報子刊和新媒體的現代化的媒體機構。今天我們坐在這裡的演播室,本身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從一個側面就看出了人民日報40多年來以至於70年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伴隨科索沃戰爭的硝煙,人民日報創辦國際周刊

 

被稱贊“始終保持高品味、高格調,呈現給讀者的是高級精神食糧

 

主持人:謝謝溫老師又把我們帶到40年前,那時候很多人對人民日報的了解還不是那麼的多,大家可能都沒有想到人民日報當時的時候是這樣一個模樣。剛剛您說,您是19歲到人民日報,1974年的時候是印刷廠的一位車工,1999年的時候,經歷25年之后,那時候都人到中年了,一晃就創辦了國際周刊,當時國際周刊是人民日報報道國際事件的一張報紙。您還記得當時創辦國際周刊是怎樣的背景嗎?

 

溫憲:人民日報國際周刊是1999年3月伴隨著科索沃戰爭的硝煙問世的。當時我們辦這個周刊的背景有這樣一些考慮。大環境是冷戰結束以后,整個國際局勢都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正在一個很大的調整當中,中國也日益揚眉吐氣,走上世界舞台。從中國國內來說,報業同行之間的競爭是越來越激烈了,同時,電子和網絡媒體發展得很迅速,也形成了新的挑戰。就在這個時候,對於國際新聞工作者來說,我們面臨新的挑戰是什麼呢?已經不是怎麼更快、更全面報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而是要告訴讀者、受眾為什麼發生這個重大新聞。所以,我們就在考慮,怎麼適應新的形勢,能夠與時俱進地解讀這個事件。

 

溫憲:當時在辦《國際周刊》的時候,我們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思考和討論、籌備,當時首先是有一個膽識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辦這麼一個《國際周刊》,因為它存在定位的問題。當時我們在定位問題上考慮幾個關系,你要辦《國際周刊》,它和當時已有的人民日報的子報《環球時報》是什麼關系,它和已有的國際副刊、國際專刊是什麼關系。這個時候,我們都要考慮它如何定位。后來我們的一個定位就是國際周刊,既然是周刊,基本上是每周一次,以一個國際熱點問題為主題進行深度報道,這是一個創新。這就有別於當時的《環球時報》,也有別於當時的國際副刊,也有別於當時是拼盤式的國際專版,所以我們就以這個作為一個基本的定位。

 

溫憲:明確定位之后,我們就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當時是從整個工作機制,從版面語言、國際評論、國際回聲、國際照片和漫畫的使用,方方面面我們都進行了創新。比如講,在主持人機制這個創新問題上,我把它叫做具有高度自主性的輪值負責制,我們的主持人實際上就是主編了。這個機制就是選題,我們做什麼問題,選題、策劃定了之后,從組稿、約稿、編稿到最后排版,全部由主持人來負責。其中一個技術問題就是所謂的組版,是原來一個編輯沒有干過的事情,在計算機上我們自己來組版,這是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為什麼說它是創新?之前在國際部的機制是什麼呢?基本上是按照地區組,后來有一個工作負責制,比如講你在非洲組,你關注點就是非洲,你在歐洲組,關注點主要是歐洲問題,另外你作為地區組的編輯,你不會自己組版的,你不會自己像我說的組稿、編稿,不是的,這樣的機制使得一個主持人或者主編全方位的了解全球的熱點問題,這樣使得他從策劃開始一直到版面結束,全部跟著版面產生了非常密切的聯系,最大程度地發揮主持人或者主編的潛力,也使得我們的主持人或者主編在這個過程當中對於整個國際問題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新。

 

溫憲:在這個創新過程當中,我們還有很多創新的做法。比如說駐外記者的頭像第一次出現在我們報紙的版面上,駐外記者的報道第一次以整版的篇幅出現在《國際周刊》的報面上,一個版的篇幅,那個時候一個記者出一個頭像並且以一個版面報道一個問題,是從來沒有過的,這對於發揮我們駐外記者的作用,使得《國際周刊》成為駐外記者一個非常珍貴的園地,起了很好的作用。另外,當時我們還本著在一個具體的國際問題上,你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在中東問題上、在巴以沖突問題上,有人說中東和平前景非常光明,有的人說中東和平前途無望,隻要言之有據,見仁見智,可以讓不同的看法出現在版面上,我們進行了諸如此類這樣的創新。

 

溫憲:1999年3月《國際周刊》創刊以來,在人民日報社諸多同事的幫助下和努力,我本人主編和主管《國際周刊》有7年的時間。我們真是花了很大的心血來做好這件事情,剛才我說了需要有膽識,需要有創新,需要有周復一周的認真努力。通過這樣的努力,我們的努力也確實得到了肯定。當時我記得還收到很多讀者來信,真正用手寫的讀者來信。我還記得當時有一封信是這樣寫的:“當今各種各樣的報紙有各種各樣的周刊,但真正能夠看到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品味格調較高的可以說寥若晨星,高興的是,人民日報《國際周刊》始終保持高品味、高格調、內容豐富、深刻,呈現給讀者的是高級精神食糧。”

 

1996年11月27日,曼德拉宣布南非將同中國正式建交

 

當天夜裡我流下熱淚

 

主持人:非常好,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老百姓的口碑,在辛苦之余也是快樂的。在國際部工作期間,您也曾經多次擔任駐外記者,可以說在國外工作經歷有很多難忘的事或者人吧?

 

溫憲:是這樣的,人民日報國際新聞報道是一項既光榮又艱辛的事業。自從人民日報創刊以來,許多前輩和不少年輕的同事在駐外記者這個崗位上一代又一代地努力工作、積極奉獻,甚至還有些同事獻出了他們的生命,他們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駐外記者是國際報道新聞事業的前方戰士,在表面上看大家覺得駐外記者很風光,實際上他們有著許多難言的苦衷,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那樣的付出著奉獻和犧牲,並且他們有著很多在安逸環境下一般人難以體驗的非常沉重的工作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中的許多人全都是作出了奉獻,並且很有成績。

 

溫憲:我在擔任駐外記者期間,就像你說的,的確是經歷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我今天就跟你講一件事情。我記得是1995年11月5日,我到當時處於戰亂當中的安哥拉去採訪,當時安哥拉還在打內戰,聯合國在安哥拉有維和機構,叫聯合國第三期核查團,這個核查團的駐地就在安哥拉首都盧安達南部郊區。當時我去那個駐地採訪。它是當時聯合國最大的一個維和機構,人數有多少人呢?有8175人,來自36個國家。維和使命,大家知道這是一個很高尚的使命,但是要付出犧牲的,截至到我去採訪的時候,這個機構已經有27人死於槍殺、雷擊、腦瘧、溺水或者精神崩潰。記得我在院子裡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個亞洲面孔,后來我跟他打招呼,他說自己是韓國人,當時39歲,是少校軍銜。后來我到他的屋子裡採訪他,我注意到他屋子裡挂著他很多兒女的來信和家人照片,桌上放著大部頭的辭典,因為安哥拉講的是葡萄牙語,放著葡萄牙語和英語的辭典,一看就是很努力、很愛學習的人。后來他跟我談在那裡工作的感受。除了非常想家,后來他說到這兒工作之后才更加感受到家人的溫暖,才感覺到對家人的關心和照顧不夠,說以后回國以后要多陪夫人逛街。同時告訴我在安哥拉工作是很艱苦的,人身安全沒有保障。當時有四種瘧疾,一種很致命的瘧疾是在24小時內人就死亡了。當時我問過他一個問題,你哭過嗎?他頓了一下,后來說,一個男人一生中隻應流兩次眼淚,一次是在自己出生之時,一次就是在父母過世之日。他這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溫憲:但是,沒有想到他說這話的22天以后,我自己就流下了熱淚。那是1996年11月27日,南非總統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的住所宣布南非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當時對我來講是天大的新聞,我記得當天晚上工作了一夜,向北京發回相關的稿件,因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獨家新聞,我是在現場唯一的來自中國大陸的新聞記者,所以當天向北京發了消息,發了通訊,還發了一些別的情況。完了接著一個又一個的電話,因為很多南非華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后特別激動,當時中國在那的新聞機構隻有兩家,一個一個接完電話之后,稿也發完了,到了凌晨,躺在床上,就徹夜失眠,腦海裡像翻江倒海一樣,一幕幕全都閃現在我的腦子裡面。我知道很多人,包括我在內,為了這一天付出了很多。因為當時我自己在那裡也是一個人在非洲工作,家人都在國內,我知道有的中國外交官還犧牲在他們的崗位上。想到這一切,一個人在凌晨潸然淚下。兩天以后,幾十個華人為了慶祝南非要和中國建交舉行了一個聚會。在這個聚會上,他們讓我談一談感受,后來我起來第一句話就說,今天我要跟大家說一件我的“丑事”,大家都驚了,都很錯愕,怎麼在這個場合說“丑事”,后來我就把曼德拉宣布南非和中國建交之后,當天夜裡我流下熱淚的情況,和我在安哥拉那位韓國少校說一個男人一生當中隻能流兩次眼淚的故事跟他們說了,當時在場的所有人聽了之后,房間裡的空氣就像真空似的,凝固幾秒之后隨后響起熱烈的掌聲。

 

主持人:這時候應該是要最熱烈的、最感人的掌聲要送給溫老師。我們聽這個故事也應該響起掌聲。感同身受,當一個人孤獨在外,又聽到祖國如此好消息的時候,那種感情,那種激動的狀況,的確讓我們現在聽起來都是感動的。

 

人民日報北美中心分社工作任務非常重

 

我們的工作狀態是24+7

 

主持人:溫老師,剛才你說的是駐非洲的一件事情,后來您又曾經到人民日報北美中心分社駐首席記者。據您觀察,在那段日子當中,當時美國媒體他們喜歡中國報道的領域是哪些方面,而人民日報北美分社在當時又最關注美國的哪些情況?哪些領域?

 

溫憲:我是2009年5月到美國工作的,當然無論是在那之前還是在那之后,美國媒體的報道都是我非常關注的對象,並且是我每天工作習慣之一,每天早上起來瀏覽我所訂閱的幾份美國的報紙,聽著廣播,看看電視,從網絡上多種渠道了解消息,這是我每天早上就開始工作的內容。據我觀察,美國媒體的變化至少有這麼幾個特點:一是近年來,美國媒體關於中國的報道量非常明顯的增加,他們關注中國的熱度是在急劇上升,幾乎每天你都能夠從不同的媒體上看到他們關於中國的報道,這是一個特點。

 

溫憲:第二個特點,我不得不說,從這些報道當中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報道,一看就知道還是存在不少成見、偏見和誤讀。我記得在一次活動當中,我曾經和一位曾經在北京常駐的記者聊過,我說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了,中國發生這麼多的積極變化,我說怎麼在你們的報道當中很少能夠見到這樣的正面報道。后來他悄悄跟我講,他說我們並不是沒有看到這些變化,但是這樣的稿子、這樣的寫法你發回到編輯部也用不了,的確是存在這樣一個問題。

 

溫憲:還有一個特點,據我觀察,凡是到中國來過的美國記者、專欄評論員,他們回去之后或者發回去的報道相對來說比較客觀、比較理性,也比較平和,眼見為實吧。他們到了中國和他們原來腦子裡想的不一樣,他們能夠從幾個側面反映出中國這些變化。並且我也注意到近年來有一些年輕的美國記者,他們在中國確實抱著想要真正了解中國的態度去工作、去採訪、去寫他們的報道,真正也體現出他們真正想了解中國的一個真誠的態度。

 

溫憲:剛剛你提到人民日報北美中心分社,人民日報北美中心分社工作任務非常的重,我們的工作狀態是24+7。

 

主持人:一天24小時,7天,沒有休息時間。

 

溫憲:沒有節日假日,並且我們有一個特別不好的不利條件就是時差的問題。華盛頓和北京正常的時差正好是12小時,正好黑白顛倒,如果夏時制是差13個小時。所以,我們在華盛頓或者在美國忙了一天之后,到了晚上正好北京開始上班了,北京的同事們就開始開策劃會、研究選題、布置任務,這個時候比如講到了華盛頓晚上十點或者十點半,電話就來了,比如我們有一個什麼想法,看看前方的同事是否來做一做,有的很急,有的第二天就見報,這個時候我們當時就安排,甚至當時就採訪,第二天就要見報,晚上還沒怎麼休息第二天早上就起來,趕上北京時間夜班同事工作的時候相關的稿件就回去了,工作壓力是非常大。

 

溫憲:你也知道美國是信息的深海,深得就像太平洋中的馬裡亞納海溝一樣,每天在信息深海當中,我們很快要去偽存真,找到我們所要報道的問題。剛才你提到關注的重點,坦率地說,我們關注的領域是全方位的,什麼都要關注,所以在那的幾位同事有大體分工,大致按照內政、外交、經濟來分工。但是很多問題是相互聯系的。所以,我們根據美國的特點,美國國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需要好好研究並且專門跟蹤的一個領域,所以后來我們在人手允許的情況下,請一位同事專門關注美國國會的情況,因為我剛才跟你說在美國國會裡面可以政治、經濟、外交,什麼都有。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大家都互相幫忙,實際上大家的眼光是四射的,是什麼都必須關注的。

 

溫憲:我們還特別強調什麼呢?我們特別強調駐外記者的價值就在於駐外,比如你是駐美的記者了,天天宅在家裡面,宅在辦公室,天天在網上扒拉來扒拉去,看別人的東西,這是最沒有出息的事情。除了我自己,也要求我的同事們在盡可能的情況一定要出現在重大新聞的現場,一定要有第一現場的報道,這個我們是非常重視的。另外,在所有這些信息的深海裡面,我們最關注的是什麼,我們作為中國記者當然更關注或者最關注中美關系,中美關系是我們在那一直密切跟蹤的一個方面。除了白宮也好,美國國會也好,五角大樓也好,凡是涉華的報道都關注之外,在華盛頓有很多智庫,凡是智庫的研討活動,和中國有關,或者是中美關系的,我們再忙再累也會安排記者去,一定要在現場進行現場報道。

 

國際新聞作品就像蜉蝣一樣,隻有24小時生命

 

有一類作品在我心目當中份量很重

 

主持人:謝謝溫老師跟我們講述當年在北美中心當首席記者的一些故事。其實我們知道多年來您一直是筆耕不輟,在各個領域發表了很多文章,能否聊一聊哪部作品是讓你最驕傲和自豪的呢?

 

溫憲:大家知道在傳統紙質媒體的時代,國際新聞作品就像蜉蝣一樣,隻有24小時生命。在新媒體這麼迅猛發展的時代,實際上任何一個新聞作品的鮮活度大概是以分秒計。這麼多年來我確實很用心的做事,也很難說哪一部作品可以稱之為“之最”,但是我感覺到有一類作品在我心目當中是份量很重的,那就是凡是自己曾經在重大新聞的現場,真正去現場採訪,並且很用心去打磨這些文字,以便真正全面、真實、客觀、平衡的報道重大新聞的,這些東西在我心目當中還是份量很重。現在回過頭來看還是有一定記錄歷史的價值。

 

溫憲:我跟你講兩件事情。一件是1996年的時候,當時非洲中部國家扎伊爾,現在叫剛果(金),發生了內亂。反政府組織武裝領導人叫卡比拉,領導一場推翻時任總統蒙博托的一個戰爭,從東部開始打,一直向金沙薩打過去。我當時到扎伊爾的內亂現場採訪,當時我是現場採訪唯一的來自亞洲的新聞記者。非常艱苦,歷經艱險,我記得當時有一天是在位於赤道上的難民營採訪。汗如雨下,當時我帶了一瓶水,聯合國的工作人員全都跟我要水喝,我是眼看著先后有14具尸體從難民營裡一個一個抬出來,非常的艱苦。採訪結束后回到盧旺達,在中國駐盧旺達大使館,一些高級外交官跟我一起交流情況,當時我向他們談了情況之后,我提出一個政策建議,就是中國要適時調整和扎伊爾今后國家的外交關系,果然不久以后,卡比拉就推翻了蒙博托建立了新的政府,我也看到我當時的政策建議是得到了採納,中國很快調整了外交關系,沒有限於被動,等於事后一些外交官跟我說,實際上我的建議還是對中國適時調整外交關系作出了貢獻。

 

溫憲:另外在美國工作的時候,非法移民問題一直是在我腦子裡考慮的問題,當時我就覺得,為了能夠真正非常真實、真切地報道這個問題,到美墨邊境去採訪是非常好的切入點,有了這個時機之后,我抓住這個時機到美墨邊境去採訪,后來寫了一個版面篇幅的報道,非常深刻地剖析了到底非法移民問題是怎麼回事。正方觀點是什麼,反方觀點是什麼,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從我本人到讀者來理解這個問題,還是有很大幫助。直到現在,特朗普在競選當中和競選以后,他要修建美墨邊境牆這個事,他在談論這個的時候,我對這個問題有我自己非常明確的判斷。

 

中國媒體面臨重大利好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講好中國故事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主持人:溫老師,我們知道我國對外宣傳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就是推進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在這裡想請您跟我們分析一下我國媒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現在是否面臨一些機遇或者挑戰?

 

溫憲:你說得非常對,中國媒體的使命與中國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就像有的人說的,現在在國際聚光燈下,中國這個大象已經不能躲在一棵小樹后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媒體當然是面臨重大利好的機遇,也同時是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機遇來說,首先,中國媒體的聲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關注,就是你要說什麼大家都非常關注,這是一個從來沒有過的現象。此外,隨著新媒體的運用,中國媒體發聲的渠道和手段都多樣化,特別有效,也有力地幫助中國發聲。我注意到前不久剛剛到南非工作的一位年輕的同事,帶著一個無人機去,我也注意到最近這幾天他把無人機拍攝的照片也發回來了。我們的手段是越來越先進了,越來越多樣化了。

 

溫憲:當然我們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講好中國故事,就這六個字,說好說,真正做到非常難。什麼叫講,怎麼講,怎麼算是講好,你能不能講得能夠讓人聽得進去,並且講得讓人心悅誠服,並且能夠講得有理有利有節,特別是能夠讓對手聽了之后點頭,這裡面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有硬件上去了,我們的軟件也一定要跟上,並且坦率講,這個軟件還不是一下子就跟上了,有一個過程。

 

溫憲:我們可以舉一反三,我注意到在美國的一批中國問題專家當中,他們在談論中國問題的時候,當時我感覺到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使用微觀數據的時候,沒有錯,百分之幾,這沒有錯。但是他們缺什麼?他們缺一種歷史感,他們缺一種對比,他們缺一種對中國基本國情的了解,所以容易犯以偏概全的失誤。反過來說,我們在做講好中國故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要有歷史感,講中國故事一定要講中國的鮮明對比,原來是怎麼樣,現在是怎麼樣,要有對比。另外,我們要有一種換位思考,我們要有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樣一些方式方法。比如我在一次活動當中曾經聽到美國前駐華大使尚慕杰在談到中美撞機事件時他和在場的觀眾怎麼說,他說大家想一想,如果中國的軍機經常到加利福尼亞近海抵近偵察的時候,美國人會怎麼想?我當時注意到美國現場的觀眾聽完之后不斷地點頭,他們很認可。這種傳播很有效,所以我們需要換位思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有一些方式方法我們是需要運用和學習的。

 

述說最難忘的事

 

“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不能胡說

 

主持人:您在人民日報大家庭當中生活這麼多年,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或者難忘的一件事情?

 

溫憲:有一件事情我是至今難忘,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去世,在全中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悼念文章源源不斷,我當時記得是1976年12月30日晚上八點四十分,我當時在人民日報工作崗位上值班的時候,接到鄧穎超打來的電話,她對人民日報送審的三篇文章提了三點意見,后來她在電話裡跟我說了這麼一段話,她說在談我的看法之前,我先把一個認識談一下,我們回憶歷史,一定要遵循主席要實事求是的教導,要有嚴肅的態度、科學的態度,對於歷史事實最重要的是要確切、完整、弄清楚,不要隻要前半截不要后半截,不要自己編造,不能為了吸引人就嘩眾取寵,弄得那麼神秘似的,什麼神奇、傳奇,這都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悼念恩來同志,但不能從中捏造,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不能胡說。她隨后就三篇文章裡不太符合事實的情況一一做了非常詳盡的說明,這是40多年前的事。直到現在,鄧穎超的那句“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不能胡說”在我腦子裡仍然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一直影響著我以后的人生。我在做國際新聞報道當中,一直認為國際新聞是用文字、用圖像,現在用視頻來記錄事實、記錄歷史、記錄真相、記錄世界的一個職業。我們必須敬畏事實、敬畏歷史、敬畏真相、敬畏文字,否則輕則產生歧義,重則歪曲歷史。

 

70年來,人民日報風雨兼程

 

是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記錄者、積極推進者和勇立潮頭者

 

主持人:6月15日是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紀念日,在我們今天訪談的最后,溫老師對人民日報以及報社的所有同仁,有沒有什麼樣的寄語呢?

 

溫憲:70年來,人民日報是風雨兼程,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凡的歷史。人民日報一直與我們整個中國國家的發展變化密切聯系。多年駐外的經歷也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也使我們中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非常自信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也能感受到我們那麼多海外華人因為中國的強大,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揚眉吐氣。所以,我們人民日報是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記錄者、積極推進者和勇立潮頭者。現在人民日報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同事,叫不上名字的年輕面孔是越來越多了,這是人民日報事業興旺發達的表現。我祝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順利、成功,而順利、成功的前提是什麼呢?也就是不要忘記人民日報的初心和使命,日復一日的勤勉積累、潛心攻讀、細微體察、發散思考、冷靜研判、世界眼光、不斷進取,讓優秀成為生活習慣甚至是生活方式,這樣報社的同仁們、這些專業的看世界者,我相信他們就有不一樣的胸懷、不一樣的眼光,他們也會有不一樣的成就。他們也會因此擁有一個無愧於人民日報工作人員的精彩人生。

 

主持人:非常感謝溫老師的寄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通過溫老師的一番講述,我們也看到人民日報前輩的責任,勤勉、敬業,包括對我們年輕人民日報人的寄慰。我們感到非常有收獲,再次謝謝溫老師作客我們的節目。

 

溫憲:謝謝你,也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大家收看今天慶祝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系列訪談。再一次謝謝溫老師,也謝謝各位網友的收看。

【1】【2】【3】【4】【5】【6】【7】【8】【9】【1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2018年05月14日09:25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