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工智能正成為"好朋友" 為傳媒界提供轉型路徑參考

杜一娜
2018年05月15日14:1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工智能:正被培養成“好朋友”

人工智能(AI),如今成為“高頻詞”。人工智能的應用也開始在各個領域探索與實踐,並漸漸成為人類的助手和工具。在傳媒領域,大家對人工智能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漸漸擺脫了焦慮與不安,率先應用的媒體則更加體會到人工智能的優勢,在服務受眾的路上奔跑得更遠。5月4日下午,在由封面傳媒主辦的“新青年 新未來——第二屆AI+移動媒體大會”上,來自學界與業界的嘉賓針對目前最熱的人工智能話題,發表了各自的精彩觀點,為處於轉型期的傳媒業界提供了未來轉型的路徑參考。

人工智能如今無處不在,而且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資料圖片

正視合作 而非恐懼被取代

當我們談到人工智能的時候,應該怎樣認識和思考它的存在?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認為:“任何一個新的技術代替傳統的技術,新的產品代替傳統的產品都是人類自由度的提升、人類交往能力的提升。因此,從人的角度來說,任何新技術都不是斷裂的,而是持續朝一個方向發展——以人為本。”

喻國明表示,AI是一體兩面的。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便利與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以人為本。喻國明認為,看一項技術有沒有發展前景,看一個傳播形態有沒有未來,應當確立三個方面的價值判斷標准,即看其是否增強了社會成員之間信息交換的流動性﹔看其能不能增加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自由度﹔看其能不能增強人們對於紛繁復雜環境的現實控制能力。因此,喻國明認為,AI具有廣闊的未來。

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世界經濟論壇(WEF)人工智能委員會主席、未來計算全球理事會聯席主席賈斯汀·卡塞爾也被邀請到現場。在談到人工智能的現狀時,她表示,人工智能雖然早在60多年前就被提出,很多人為之努力研究,但直到“阿爾法狗”的出現,才真正將人工智能推向大眾。人工智能領域的一些科學家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即機器會超越人類,但在賈斯汀·卡塞爾看來,“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還是有一定距離”。

賈斯汀·卡塞爾提到,人工智能是無處不在的,並且自身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而且中國的人工智能進步神速,有些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圖像識別。“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中國人能夠有更好的資源和工具,來獲取和創造更加可靠的信息與內容。社會會更包容,經濟增速會加快,創意經濟對社會的積極影響也會增加。”

對於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的提法,賈斯汀·卡塞爾給出的答案非常堅定。她認為,人工智能是合作的世界,而不是機器取代人的世界,人工智能隻有在作為合作伙伴時,才能物盡其用,而不是人類的替代品。所有關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比如機器寫作等,我們都把它定義成一個“朋友”或者說一個“工具”。人工智能的每一步發展,比如當我們去編輯新算法的時候,它們的目標都是沖著更好服務社會而進行的。

帶來的變革不隻眼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傳播發行渠道優勢已慢慢下降,而隨著用戶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內容與用戶體驗優勢正日益凸顯。同時,不斷出現的新興媒體也刺激、推動了這樣的需求和競爭。人工智能則是被認為能夠增強媒體內容和用戶體驗的核心手段。

目前,《華西都市報》-封面傳媒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可以說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華西都市報社社長、封面傳媒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鵬介紹,封面傳媒一直在嘗試用機器學習技術推動新聞生產變革。

去年,小封機器人作為第240號員工入駐封面傳媒后,每天生產100多篇稿件。寫稿的領域涉及體育、財經、災害、生活、娛樂、科技等,既有快訊速報,也有熱點資訊。在封面傳媒自主開發的“封巢”智媒體融合系統中,機器輔助寫作成為一項重要功能。小封機器人被植入封巢,成為記者、編輯的寫稿助手。它不僅提供了關鍵詞提取、敏感詞檢測、文章標簽抽取、摘要自動生成、頻道歸類等功能協助,還會在採編人員寫作過程中給予智能協助,從寫作習慣、關聯資料推薦、文章核查等環節幫助提升寫作質量和效率。同時,在最新迭代的封面新聞客戶端4.0中,語音轉換技術得到了充分運用。通過這項技術,每條稿件都有一段自動語音合成,機器合成內容(MGC)成為封面新聞客戶端的基礎性配置。人臉識別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這兩項人工智能技術也被封面傳媒充分運用到各種場景中。比如,去年七夕時,封面傳媒舉辦的AI相親會,通過單身男女的照片和基本資料,小封機器人為他們挑選最為匹配的相親對象。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工智能必然會成為改變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基礎設施。對於轉型中的媒體而言,加快AI+媒體應用是融合轉型的不二選擇,並且這種應用隻能快,不能慢,更不能猶豫不決。”李鵬對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媒體的應用以及其將徹底改變傳統媒體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表示,封面新聞將繼續緊盯前沿技術,發力人工智能,堅定地朝著“AI+媒體”領域進軍,打造智能+智慧+智庫的“智媒體”。

騰訊是最早在國內使用機器人進行寫作的,目前,其人工智能研發也更加深入。據騰訊網人工智能項目總監劉康介紹,騰訊網目前開發了一個新的系統——統一內容生產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可以解決新聞生產中的諸多問題,比如配圖、生產視頻等。

劉康說:“這個時代在進步,騰訊拿到優質數據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目前可以全天候實時抓取數據。”他表示,騰訊機器人雖然可以0.46秒寫出一篇文章,但是他們還需要機器能夠提供更加有質量的內容,通過加入一些算法、時間線、時間軸,讓機器人所生產的文章更加立體,以此優化它成稿的質量。

在引導與調適中相互促進

人工智能的興起,讓大家發現,不管是否願意,我們都處於一個被記錄的大數據時代。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濤認為,人類現在掌握的數據量在幾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但是掌握了這些數據,並不意味著就能夠真正駕馭這些數據。

“每一個人使用的人工智能產品一定是一個個個體的主觀映射。比如,受眾對智能產品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評點,都是每一個受眾在自己調適與自己匹配的智能產品,每一次都是馴化,每一次都是自我調適。”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表示,人工智能產品都需要調適和馴化。他認為,AI技術用到用戶身上,是一個引導與修編的過程,從而互相促進。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洪忠表示:“人工智能其實已經走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們很多時候沒有察覺,尤其對於我們傳媒業而言,給我們提出了很嚴峻的挑戰。”他提出,因為傳媒教育之前是在報紙、廣播等這樣的傳播形態基礎上形成的學科體,目前這樣的學科體已經無法適應人工智能的發展。然而,人工智能是一種迭代工具,因此,怎麼讓人工智能為教育服務,從業者需要迎接這個工具帶來的挑戰。

據其介紹,2017年,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就有一個很好的探索。他們和封面傳媒、微軟研究院共同建立了人工智能和未來媒體實驗室,共同開發機器人寫作,也一起做人工智能與媒體的講座,希望通過多方面努力把新的觀念和思維方式灌輸到教育體系中,以此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