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新作《邪不壓正》定檔 老北京將在銀幕復活

姜文導演飽受期待的新作《邪不壓正》昨日正式公布首支片花,並宣布定檔7月13日。特別有意思的是,除了這支片花能看出電影裡的一些“隻言片語”外,記者們收到姜文公司的定檔通稿隻有區區300多字,裡面“硬”性信息寥寥,看起來特別有“性格”。不過,姜文怎麼可能讓我們失望呢?他在細節處的用心那是需要你細細體會的,就讓揚子晚報記者來解密他新作的各種玄機吧。
1
講述“民國”何地?
1937年的老北京城!
姜文似乎酷愛用影像講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從2010年的《讓子彈飛》,到2014年的《一步之遙》,再到2018年的《邪不壓正》,這8年來,他人生盛年執導的三部作品都跟“民國”有關,因此,外界也將這三部作品稱為是“民國三部曲”。
《讓子彈飛》講述的是北洋時期“華南三王”的亂世梟雄混戰,《一步之遙》說的是1920年代上海灘的花國大選,其台前幕后各路人物波譎雲詭的命運篇章。《邪不壓正》呢?故事地點回到了姜文最熟悉的北京城——劇情發生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的夏天。在不亦樂乎影業惜字如金的通稿中,有這樣一句話值得注意:“就在今夏,梁思成當年哭著喊著要留下的老北京,將在銀幕復活。”雖然這句話對於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似乎頗有些不敬,但是可以看出來,“復活”兩字是針對老北京的城市建筑風貌來說的。如今的北京城已經高樓大廈林立,當年老北平的四合院以及拱頂清末建筑的房屋幾乎消失而空,如此現狀如何來“復活”北京舊貌,且看姜文的能力了,這是值得期待的第一點。
2
它說的是什麼故事?
李小龍智取卡薩布蘭卡!
盡管坊間早幾年就傳說姜文拍的新作改編自張北海的原著小說《俠隱》,但是直到前段時間,該片才正式宣布定名為《邪不壓正》,以對應“民國三部曲”所有片名均為四個字的模式。之后,該片的拍攝和制作期一直秘而不宣,直到今年5月8日,大家才發現,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最新一期電影備案和立項公示悄然出現了它的名字,即,電影《邪不壓正》正式立項了。
立項公示書上顯示,《邪不壓正》編劇是姜文、何冀平,有一段簡短的劇情梗概:“十年前慘遭滅門逃往美國的李回到北平執行特工任務,並借機向仇人朱和山本復仇。李利用朱之情人離間,伺機行動,不料被神秘人物藍阻擋。李愛上裁縫巧,在巧的協助下李成功復仇,並使整個滅門事件和人物底細暴露世間。”——從這段文字來看,與小說《俠隱》故事重復度較高,但是這隻能代表大體劇情走向,因為姜文的電影從來都是突破甚至凌駕原著的,宣傳通稿是這樣說的,“新片主題與復仇有關,姜文導演一言以蔽之,‘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如同李小龍智取危機四伏的卡薩布蘭卡!’”
3
原著作家有何特別?
中國最后一個嬉皮士!
在電影拉開它的大幕前,我們來了解一下旅美作家張北海和他的《俠隱》。之前,高曉鬆曾經在自己的《曉說》裡表示,他看完《俠隱》第一念頭是趕緊買下影視版權,但一打聽,人家姜文早就動手了。那麼,多位名人同時看中的這個張北海是什麼人物呢?
張北海今年已經82歲了,這位老人1936年出生於北平,13歲隨家人遷往台灣,從台灣師范大學英語系畢業后,轉去洛杉磯南加州大學攻讀,在獲得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后定居紐約。之后他在聯合國工作了20多年,擔任翻譯和審校。在60歲以前,張北海專心寫作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以敏銳的觀察、幽默的筆調描繪美國社會,可謂筆耕不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在紐約》。《俠隱》小說則是他60歲退休后改變文風寫作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還是覺得不夠,對不對?好吧,通俗點的介紹是,張北海是張艾嘉的叔叔,家學淵源,是名門之后。張艾嘉曾在一個訪談中提及這位受人尊敬的叔叔,曾說他是“中國最后一個嬉皮士”。
4
裡面都有什麼演員?
英雄美人荷爾蒙扑面而來!
與檔期同時曝光的還有這部電影的首支預告片花,從片花中我們可以看出,本片的主要演員有姜文、彭於晏、廖凡、周韻、許晴等,影像中“有人上房,有人上床,有人拔刀,有人拔槍”。飾演藍青峰的姜文看上去霸氣十足,他在布局,“作戰三大要素:人和、地利、天時”。李天然(彭於晏 飾)短衫,身手了得,真有幾分李小龍的光彩。利落干練的周韻,飾演北平交際花的許晴婀娜多姿的身材,雖然寥寥數十秒,但姜文電影三大要素:英雄、美人、荷爾蒙——可謂是扑面而來。
從氣韻來看,預告片中,有刀,有槍,有動作,有纏綿,有正,有邪,有滋味,有氣息,但所有的人物都只是驚鴻一瞥,看似給出了答案,但仔細一想依然扑朔迷離,而這正是標准的“姜文范兒”。那麼,正像外界所言,四年磨一劍,姜文導演電影,“從來如此,聞你所未聞,見你所未見。”這一回,戲裡戲外,京華煙雲,導演姜文布的什麼大局?
5
公映時間也有講究?
81年前那天永定門抗日!
新片上映日期是7月13日,這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啊,它意在彰顯的是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81年前的那天——1937年7月13日,正是中日雙方在北平爆發大規模沖突的歷史時刻。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僅僅相隔幾天之后的1937年7月13日,中日軍隊在北京城的永定門外就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突,當時參與抗日的是國民黨第29軍。同日凌晨,日本“中國駐屯軍”參謀會議草擬出《7月13日德中國駐屯軍情況判斷》,計劃在增援兵力到達后“必要時一舉殲滅第29軍”,並做出兵力部署。蔣介石致電第29軍軍長宋哲元,表示“盧案必不能和平解決”,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要求第29軍全面做好抗戰准備。就這樣,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全面打響。在這樣一個有著歷史意義的日子上映電影《邪不壓正》,可以說是一份非常特別的抗日紀念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