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4期

讓新媒體成為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力量

——訪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宏元教授

思  涵
2018年05月17日13:30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編者按:信息技術的每次革新,都會帶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隨之也推動著新聞傳播教育行業的不斷創新。隨著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 “互聯網+教育”已被迅速普及並廣泛應用。在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下,新的教育模式不斷被催生出來,傳媒高校教研工作要用新的理念去運行,新聞傳播學科理念和技術理念應並舉更新,協同發展。作為一名新聞教育者,首先要做新媒體時代的順應者,既懂得傳播規律,也懂得市場規律,在開闊的國際化視野中,應不斷加入新的技術點,適應媒體多元化技術在教育行業的運用。在教學方面,善於運用新媒體思維及新媒體技術來活化課堂,提高授課效率,如此這樣才能勝任新時代教師的工作崗位,從而實現傳統教學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推進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院長蘇宏元教授近年來對新媒體、數據新聞等有較深入的研究,同時蘇院長曾從事過多年的新聞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也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實踐基礎,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與同步發展。本期欄目讓我們走近蘇院長,聆聽他在新聞傳播教研工作中的真知灼見。

蘇宏元,男,江蘇太倉人。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院長,學術兼職包括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等。蘇宏元教授分別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文藝編輯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文化與社會科學院傳播系,獲傳播學博士學位(2007年4月)﹔先后任職於江蘇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經濟部)、西藏廣播電視廳新聞中心(林芝、阿裡和日喀則駐站記者)和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副教授和副院長)。2007年12月被聘至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工作。目前主要從事新媒體與影視傳播、媒介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先后出版《網絡傳播學導論》《廣播電視學》和《新聞採訪學》等著作和譯著《高效的數據表達》,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據新聞學發展前沿研究》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重大橫向合作項目,主持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大學美育》,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江蘇社會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專業論文30余篇。2015年6月8日獲廣東省第十一屆新聞金鐘獎,2016年入選由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史學會組織編撰的首部《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全國新聞傳播教育界的主要學者”名錄。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 蘇院長,您好,非常高興您接受我刊的採訪!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羅格斯大學新聞學院聯合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可以說貴校非常具有國際視野,那麼請蘇院長談談貴院的人才培養策略。

蘇院長:您好,很高興接受貴刊採訪!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設有新聞傳播系、品牌傳播系、視聽傳播系、網絡傳播系和實驗教學中心、人文素質教育中心四系二中心。本科設有新聞學專業(跨媒體新聞方向)、傳播學專業(網絡與新媒體方向、視聽傳播方向)、廣告學專業(品牌傳播方向)、編輯出版學專業(新媒體方向),並招收外向型人才實驗班(新聞傳播學類國際班,與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羅格斯大學新聞學院聯合培養本科“2+2”雙學位)。學院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設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研究”“組織傳播與管理”兩個博士生招生方向。學院科研實力雄厚。經過十四年的不斷探索,學院逐漸摸索出一條合適的人才培養道路,您剛才所說的與國外高校聯合培養人才的項目是其中的一部分。學院主要是通過跨學科交叉、產學研合作、國際化交流等多種方式,致力於培養出既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掌握新聞傳播業務與現代信息與傳播技術的跨媒體創新型人才。

一是跨學科交叉培養。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新聞傳播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工作時普遍存在“上手快,但后勁不足”的問題,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針對這個現實,學院首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院是在原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院后一直注意保持和發揮文史哲的先天優勢。其次,在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特別注重文理工交叉,例如開設了《傳播技術應用前沿》《數據新聞理論與實踐》《新聞算法與編程》等課程。除此之外,學院還特別重視與本校其它學科的橫向交流和合作,先后與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學院聯合開設創新實驗班。

二是注重實踐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書本知識,如果沒有落實到實際操作和運用層面,可能導致“紙上談兵”,隻知其“形”而不知其“神”。隻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形神相通”,真正學以致用。為此,學院一方面特別重視實驗教學環節和實驗室的建設,實驗設備達1000萬元,還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實驗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學院加強學生實踐教學尤其是畢業實習這一環節,與各大知名媒體共建實習和產學研基地,例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騰訊公司等,為學生搭建更多優質的實習實踐平台。除此之外,學院通過舉辦或鼓勵師生參加專業性比賽,以競賽帶動實踐教學深入發展。

三是國際化交流。首先,學院每年邀請國外知名學者到我校舉行短期講學或學術講座,同時鼓勵學生赴境外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提升學術水平,拓寬國際視野。其次,與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羅格斯大學新聞學院聯合培養國際化新聞人才。經過五年多的合作,先后有40余人參加與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新聞學院的“2+2”聯合培養項目。已畢業取得學位的有32人,其中不乏有同學獲得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優秀畢業生和羅格斯大學新聞學院優秀畢業生的榮譽稱號。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較之前有了較大的轉變,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傳媒行業,對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要求傳媒人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能夠肩負起新時代傳媒變革賦予的責任和使命,適應現代化傳媒生產的特點和要求。我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積極回應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強國戰略對高校應用型傳媒人才的要求,尊重人的全面發展,創新培養模式,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理念、路徑和機制,為學生就業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以當前的傳媒環境,您認為傳媒領域的年輕人應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才能勝任當前的工作崗位?

蘇院長: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傳媒行業正面臨著深刻的變革與轉型,對優質傳媒人才,特別是對復合型的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日益強烈。我認為傳媒領域的年輕人應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素質與技能:

首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同時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傳媒領域的年輕人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同時,無論媒介形態和傳播形式發生怎樣的變化,高品質的內容依舊是“稀缺資源”。傳媒領域的年輕人仍應具備扎實的新聞基本功,生產創造出優質的內容,提升主流媒體的權威和公信力,這才是媒體長久生存發展的根本之道。

其次,需要掌握新的信息與傳播技術。當今時代,新的信息與傳播技術可以說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生產與運營模式,傳媒工作者應順勢而變,熟練掌握雲計算、大數據、短視頻與視頻直播、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新聞領域中的應用,使其符合新聞傳播規律,以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

最后,需要具備創新意識。當今的傳媒工作者應具備多元創意能力,包括在內容、產品、視覺等方面的創意呈現。新媒體環境下,隻有生產出具有新聞創意的內容產品,才能擁有更獨特的吸引力,從而在當今傳媒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記者:大數據化時代,品牌傳播的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品牌傳播借助各種新媒體平台,更加注重消費者對品牌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貴院設有品牌傳播研究所、品牌傳播系,依您看,新媒體時代,我們如何做好品牌體驗營銷?我們又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增加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以提高品牌影響力?

蘇院長:隨著商品生產、消費的全球化,企業想要成為“叢林法則”的利益既得者,僅僅靠產品功能與特性的差異化已經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了,而且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因此必須要打造自身品牌,利用品牌效應在產品紅海中尋一席之地。但是品牌的概念本來就是存在於消費者的認知當中的,如何將品牌資產變現,這就需要借助品牌體驗營銷這個環節。

在討論如何做好品牌體驗營銷之前,我們先要分析一下消費者買點,也就是消費者的具體需求。我所說的是消費者買點,不是消費者賣點,前者強調消費者需求,后者強調產品功能屬性,從后者到前者的轉變體現了營銷4P理論到4C理論的轉變發展。我認為當今消費者買點在於“優質產品+優質體驗”。

優質體驗的營造就需要優秀的品牌體驗營銷,如何做好品牌體驗營銷來提升品牌影響力呢?

一要實現從商品信息的傳播到企業價值觀整合。價值觀傳播往往能夠帶來持續的、更深層次的效果。隻有所傳播的價值觀與消費者價值觀相符時,消費者才會產生價值共鳴,最后自行進行價值觀傳播。而企業價值觀傳播的最高境界莫過於,當消費者一想到某種價值觀即可產生該品牌的聯想。

二要從傳統廣告模式轉向跨媒體整合傳播。傳統廣告模式是一種“廣而告之”的針對性差的方式,沒人知道“被浪費掉的一半廣告費”去了哪裡。企業要在不斷擴大消費者接觸點的前提下,進行統一的品牌價值觀傳播。隨著消費入口平台化,不僅僅是線下的消費者接觸點,移動社會化媒體也為了品牌體驗營銷的關鍵點。因此,企業不僅在線下要通過精心的場景布置來提升消費者體驗,還要依托社會化媒體平台打造線上場景,實現線上線下兩個營銷場景的連通。企業通過在社會化媒體平台打造營銷場景,讓消費者直接在平台完成消費體驗,或者將其引導到線下進行實地場景營銷。

三要從廣告思維轉向社會化品牌運動思維。廣告思維往往追求的是在短期內實現經濟價值,而社會化品牌運動思維追求的是通過與消費者溝通交流實現社會價值,這注定需要一個過程。如今的消費者是社會性消費者,其社會性體現在隨著創作型和表達型社會化媒體的普及,消費者更願意將消費需求從內心表達出來,即通過社交分享無形中參與了品牌傳播,或者參考別人的社交分享來進行消費者決策。這就要求企業通過持續不斷的價值觀輸出,與消費者達成共鳴,形成品牌社區,從而讓消費者主動地成為企業價值觀的傳播者,實現裂變式傳播,從而實現價值共創。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和提升消費者的良好體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