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第二季:走出舒適區,不斷為難自己

《奔跑吧》成員與彩虹合唱團合影。浙江衛視 供圖
5月18日,新一期《奔跑吧》帶著漫威復仇者聯盟的祝福,化身“奔跑俠”,“跑進”山西,完成各種挑戰,給觀眾帶來了一期精彩的節目。
不管是將復仇者聯盟這個大熱話題融入節目,還是聯系“復仇者”錄制視頻,對於節目組來說都是一次新的嘗試與挑戰,但在浙江衛視副總監、《奔跑吧》節目總統籌周冬梅看來,這種嘗試是必要的:“隻有不斷地為難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才能保持節目鮮活的生命力。”
內容充滿彈性
自2014年10月10日在浙江衛視開播以來,“跑男”就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而今年4月,第六季節目再度開張,瞬間就引發了極大的討論。
在聯合國演講、與各國名校學生一起賽龍舟……觀眾們驚喜地發現,再度起航的《奔跑吧》相比前幾季,在節目內容上玩出了更多的“花樣”。
“經過了幾年的努力,整個節目的專業技能有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創作人員在長期磨合下產生了默契,對於節目的制作更有一種收放自如的感覺。”周冬梅表示,這就像武俠中所說的心中無劍一般,沒有定式,制作組便有了更多可供發揮的空間。
現在的《奔跑吧》有著更加靈活的節目形態、更加豐富的節目內涵,整個節目內容充滿彈性。這也是這一季與前幾季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現在的《奔跑吧》就像一個充滿了彈性的容器,什麼都可以放在裡面。”周冬梅說,音樂會、跳繩、足球、大合唱等內容,各種各樣的玩法都可以從已播出的節目中找到。同時,這個“彈性的容器”不僅僅包容千變萬化的游戲模式,還包容不同導演不同的風格,這使節目內容具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在節目的內涵上,新一季的《奔跑吧》十分重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上一季節目中,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黃河大合唱”和“雞毛換糖”兩期節目都取得了成功,這讓節目組“漸漸摸到了制作門道”。在新一季的節目中,節目組將傳統的賽龍舟搬上了熒屏,無形中傳播了傳統龍舟文化。
而在選題和拍攝地的選擇上,周冬梅表示新一季《奔跑吧》會嘗試去更多地方,並且將這個地方的人文歷史通過節目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
傳遞綜藝正能量
除了受到廣泛的喜愛,一檔綜藝還得承擔起一份責任,輸出正確的價值觀。“當下可能有很多迷茫的年輕人,他們大多生活在壓力下,很需要鼓舞。如果通過節目能夠鼓舞到人,我覺得這比高收視率更能讓我們感到安慰。”周冬梅說。
《奔跑吧》自開播以來,就十分注重節目正確價值觀的傳播。從第一季開始,《奔跑吧》就不僅僅隻在鏡頭下奔跑,還在公益中奔跑。第一季的“陽光跑鞋”計劃,第二季的“奔跑2015”公益計劃,第三季啟動的“奔跑陽光+”青少年成長助力計劃,第四季的“全民公益跑”等,《奔跑吧》節目組一直秉持著傳播公益和傳遞正能量的宗旨,讓節目充滿積極向上的核心品質。新一季同樣扛起了傳遞正能量的旗幟。
新一季第一期播出后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許多觀眾觀看后都在節目組微博下留言,稱自己被英語不好、但始終堅持用英語演講的鄧超鼓舞,受到了激勵。
而演講這樣接地氣的節目形式也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與以往創造出一個虛擬背景進行游戲的模式相比,面試、演講幾乎是每個普通人都會遇到的考驗,更多地貼近了現在的年輕一代,貼近了普通人的生活,更能夠引起人們共鳴。
“不管是爆款還是現象級綜藝,真正打動觀眾的都是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在周冬梅看來,一個節目要想走得長遠,除了要輸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還需要觀眾的共鳴。同時,這種共鳴“帶著觀眾自己的情感記憶和投射”,經得起回味與時間的考驗,讓《奔跑吧》真正做到“伴隨一代人成長”。
找准市場盲點
除了承擔起一定的責任,新一季的《奔跑吧》還在不斷地創新,“不斷為難自己,走出舒適區”。
對於已經生存到第六季的“跑男”來說,採用以往的方式策劃一期節目已不是難題,並且同樣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在周冬梅看來,不管是個人、組織,還是團隊,想要進步和成長,就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如果制作節目一直處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游戲、規則、創意主題都是老樣子,觀眾拋棄你是分分秒秒的事。”周冬梅表示,任何節目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在娛樂信息資源爆炸的時代,如何讓觀眾持續地保持對節目的興趣,就是延長節目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通過節目組自己的創新,通過為難自己、挑戰自我,一次一次不斷地從很安全的地帶走出來去冒險,才能保持這個節目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在新一季,觀眾們可以看到節目組自己“為難”自己,持續創新出新的節目內容﹔嘉賓被節目組“為難”,練習英語並發表演說﹔被專業的運動員“為難”,在水面上真刀實槍來一場龍舟比賽……這樣的“為難”使《奔跑吧》保持新鮮的活力,讓觀眾永遠不知道《奔跑吧》下一期是怎樣的內容。
而這種不斷的“為難”,也讓《奔跑吧》節目組回到一個觀看者的角度,從觀眾的視角思考在綜藝爆棚的情況下,自己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的地方,這些地方就是市場的空白點和盲點,周冬梅表示,“那麼你的市場肯定就在這兒。”(記者 楊雯 實習生 錢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