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有力量的聲音

丁 力
2018年05月26日05: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有力量的聲音(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我們是火的隊伍/我們是光的隊伍……生命應該是永遠發出力量的機器/應該是一個從不停止前進的輪子/人生應該是/一種把自己貢獻給群體的努力……”這是艾青的長詩《火把》。我十八歲時曾在地下黨領導下,參與學生運動,與國民黨反動派斗爭。那個時候,這詩句像火一樣,燃燒在每一個進步青年的心中。七十多年過去,我依然愛念這首詩,它如火把一樣照耀了我的一生。

  我出生於1929年,二十歲成為延安西北新華廣播電台的一名播音員。我見証並親歷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活捉國民黨集團軍司令等歷史時刻,我採訪過出席西北地區五省學生代表大會的彭德懷同志,採訪過招待蘇聯援華專家晚會上的習仲勛同志。承擔這些重要任務,是我一生的榮耀。而作為黨的新聞人,我最難忘的是,三十九年前的一封信讓我與《人民日報》結緣。

  那是1979年9月8日至25日,正值撥亂反正百廢待興之時,我作為隨團人員參加了西安、蘭州兩市某系統的聯合檢查。隨行中我發現,這場活動名為互相檢查,實際上卻是公款旅游,不少細節今天回想起來仍令人氣憤不已。

  比如,本來不是什麼緊急公務、距離也不遠,兩地檢查團來回居然都是坐飛機。檢查團在蘭州期間住高級賓館,吃高級飯菜,在西安期間嫌招待所飯不好,竟然去檢查單位吃“招待飯”,頓頓點七八個菜。要知道1979年全國人均GDP不過四百二十三元,陝西農民人均純收入隻有一百五十元。

  檢查團在西安七八天的時間,幾乎游遍了附近地區的名勝古跡,從大雁塔、碑林到乾陵、昭陵、華清宮、秦兵馬俑館,每次出游都是大小汽車一長串,有專人跟隨拍照留念。至於檢查工作,則是浮皮潦草,幾十個人擁到一個單位,順著大路或工作場所的通道匆匆走一趟,所到之處又是張貼橫幅標語,又是迎送匯報,檢查結果是任何實質性問題也沒有發現。

  對此,兩地的干部群眾意見很大。在蘭州檢查一個牛肉面館時,為招待檢查團要停止對外營業,有位顧客當場質問:這種檢查團少來些行不行?有餐飲業者再三懇求,希望聽到反饋意見,檢查團回復了兩條:一是食堂裡還有蒼蠅,二是工作人員衣帽還欠整潔。這樣的缺點、問題需要坐飛機檢查才能發現嗎?

  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我認為這樣的不正之風背離了黨的原則,必須狠狠剎住。於是,我們撰寫《建議停止勞民傷財的互相檢查》的建議,如實地反映這一情況,寄給國務院信訪辦和《人民日報》。中央主要領導同志批示,中紀委要認真查處,堅決制止這種不正之風。11月10日《人民日報》三版刊發我們的建議。11月14日,由中央紀委一位處長帶隊的小組來西安,找我談話並進一步核實了解情況。一個多月后,12月3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了中央紀委的通報,要求各地紀律檢查部門認真討論,並出台糾正這種不正之風的教育措施與具體制度。

  今年,我已經八十九歲了,仍然是《人民日報》的忠實讀者。眼睛花了,女兒讀報給我聽﹔記性差了,經常忘記昨天吃了什麼,但忘不了年輕時激情燃燒的新聞歲月,更忘不了黨中央機關報實事求是的作風。在我心裡,《人民日報》的聲音是最有力量的,因為她傳播的是黨的聲音。“我們是火的隊伍/我們是光的隊伍……”今天,祝福黨報的七十歲生日,祝願她永遠以最有力量的聲音激勵我們這支“火的隊伍”“光的隊伍”向前進。

  (作者為原延安西北新華廣播電台播音員,離休前任陝西人民廣播電台首席記者、記者部主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