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族如何躲開網絡"漩渦" 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一名學生在等車間隙看手機。
小學生在玩手機。
學生群體在手機網民中佔比最高。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認識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迅速開展全面排查。各校要明確學校各崗位教職工的育人責任,加強午間、課后等時段管理,規范學生使用手機。
同時還發出了《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要求各地傳達到每一所學校、每一位家長。該信另附“防迷網”三字文,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青少年“觸網”呈現出更加低齡化的趨勢,很多中小學生沉迷網絡,不僅浪費大量時間、金錢,還影響健康和學習,這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教育界人士和專家表示,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要治標還要治本,在引導中小學生正確上網行為的同時,要讓學生的“精神需求”在現實中得到滿足。
網民趨向低齡化 不良影響顯現
小杰(化名)是一名初二的學生,記者見到他時,他正躺在家裡的沙發上玩手機。“玩游戲呢。”小杰告訴記者,自己正在玩當下一款熱門的游戲。小杰完全沉浸在游戲中,有時還通過手機跟隊友互喊。
小杰的父親曾先生告訴記者,當初給孩子買手機是為了方便聯系和溝通,但現在孩子經常放學回來就躺在沙發上抱著手機玩游戲,有時還躲在房間裡連飯都不吃。
“孩子讀小學的時候各科成績還可以,現在成績下降得非常快,還經常遲到。”曾先生說,自己經常不在家,孩子就喜歡宅在家裡玩游戲,體重都超標了。
記者走訪福州的部分中小學發現,大部分學生手裡都拿著手機,以中學生居多,智能手機為主。在地鐵、公交車上也隨處可見中小學生拿著手機在聽歌、聊天、打游戲。在一輛公交車上,記者看到,一名穿著校服的學生拿著手機全神貫注地玩起了游戲,下車時還邊玩邊走,相當危險。
福州二十九中一名初一的學生告訴記者,手機一般用來打電話,和同學聊天,在課余時間偶爾也會玩時下熱門的那幾款游戲。“平常隻玩一個多小時,晚上到點了爸媽就會把手機收起來,周末沒事的話會玩一整天。”
家長吳女士認為孩子適當上網並無不妥,玩游戲也能培養孩子的反應能力和動腦習慣。更多的家長則迫於擔心,用各種方式限制孩子上網。“晚上要做完作業才能用電腦和手機,睡前要上交手機,節假日可以寬鬆一點。”家長江先生說。還有不少家長給孩子配備非智能手機,隻有打電話和發短信功能。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佔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們的“觸網”年齡越來越小,甚至低於3歲。福建省此前的調查亦顯示,福建網民更趨向年輕化,19歲以下網民發展迅猛,在手機網民中,學生群體的佔比最高。
福建教育學院閩派特色教育研究所所長鄒開煌表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接觸網絡越來越便利,極易沉迷,不僅影響學習、視力以及身心健康,還可能破壞家庭和諧,甚至發生悲劇。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已有不少中小學生因沉迷網絡出現行為失范、價值觀混亂、不當消費等問題,甚至造成人身傷亡、違法犯罪等惡性事件發生。福州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用母親的手機微信支付購買游戲道具,1個月不到刷了3萬多元。而前幾天在泉州洛江區,一名少年因沉迷網絡游戲與家人發生爭吵,欲跳樓輕生,所幸被當地警方和消防救下。
除了與家人產生矛盾,福建省麥田陽光健康助學公益服務中心的武斌注意到,網絡色情產品也是對青春期的挑戰。“色情產品很容易讓青少年誤以為染上了壞毛病,在心理上產生自卑情緒。”
出台政策制定校規 引導合理使用網絡
近年來,福建省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出台各項措施,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應對中小學生沉迷網絡。
早在2010年,福建教育部門就下發通知,要求學校採取與家長簽訂上網協議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和手機。《福建省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提出,要採取措施防止網絡中不良信息對兒童的傷害,家長和教師應加強對兒童上網的引導。福建省教育廳在2018年全省學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到,要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教育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安全上網,提升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素養。今年出台的《福州市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施綱要(2018—2020)》 同樣在中小學生學習目標中提出,要懂得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合理控制使用手機及上網時間”,“不沉迷於網絡虛擬世界”。
記者注意到,此次教育部印發緊急通知后,福建各級教育部門紛紛進行了轉發,不少學校立刻開展了形式各樣的主題教育活動。三明八中舉辦了征文活動,在主題班會上讓征文作者談體會,並在家長會上對家長進行“預防學生沉迷網絡”專題教育總動員,強調學生把手機帶入校園的危害性,要求家長作出承諾,上交回執單。
龍岩武平縣第二實驗小學利用周一國旗下講話,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了解預防沉迷網絡的知識和方式。該校通過排查及時掌握學生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特別是有無到網吧沉迷網絡游戲等。同時提醒家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安排好孩子放學后和節假日生活,引導孩子綠色上網,及時發現、制止和矯正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和不當消費行為。
福建不少中小學校已經開始禁止學生把手機帶進校內。福州延安中學明文規定,學生在校內任何場所禁止使用手機,一經發現一律沒收並通知家長領回,多次違規將被取消各類評優評先資格。
“我們學校此前也有通過各種形式對學生上網行為進行教育和引導,但並沒有形成常態化、經常性的教育內容。”龍岩某中學的廖老師說,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是社會大環境的問題,出台通知和開展活動並不能一蹴而就,還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各界、學校、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參與和長期努力。
關注孩子精神需求 養好習慣把好關
對於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界人士、專家和學生家長。
福建心理咨詢與健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王永紅說,網絡對青少年兒童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別是網絡游戲,具有聲音、視覺等刺激性的元素,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學生群體,很容易沉迷在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中。不過,王永紅認為,孩子沉迷網絡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家庭教育,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許多家長以自己的意願和期待去安排孩子學習,把自己變成了“警察”“法官”,親子關系被破壞,失去情感的聯結,並沒有關注孩子的真正需求。
“孩子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就會通過網絡去尋找,比如游戲裡的打怪升級可以提升自尊心,通過團隊作戰獲得人際交往等。” 王永紅表示,家長要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同時把孩子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構建起來,包括娛樂、渴望得到愛、交朋友等等,業余時間多陪伴孩子,孩子就會從虛擬的世界中回到現實生活來。她還指出,一味地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並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約定孩子上網的時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要通過平等的討論,告訴孩子為何不合理。
“我對孩子從小就有嚴格的要求,平常絕不允許玩電腦和手機,隻有周末的時候可以玩。要是發現偷玩,電腦會被沒收,所以孩子一直很遵守約定。” 鄒開煌強調,預防孩子沉迷網絡,習慣養成很重要。家長要提早防范,及早對孩子上網行為進行引導和限制,採取嚴格的措施,從小培育孩子的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為孩子做好學習和生活上的時間規劃,提升孩子的克制力。同時學校要做好引導,開展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主題活動和社會實踐,來填補孩子的空余時間,讓孩子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
龍岩市高級中學的廖茂奎老師撰寫了《加強對中學生使用網絡教育和管理的建議》一文,指出學校應開設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教育第一課,把網絡的利與弊分析透徹,教會學生安全使用網絡﹔要制訂校園手機管理制度,不放任,也不完全禁帶。同時要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網服務。他還提到,教師自身不要沉迷於手機和網絡,不要在教室使用手機,不給學生負面影響。
不少家長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在技術上對網絡游戲和網絡小說、視頻中不適合學生接觸的內容進行控制。“我們不可能讓孩子隔絕網絡,網絡內容應該要把關。”家長曾先生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