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成風佳作寥寥 后來的我們,怎麼都當起了導演

劉若英執導,周冬雨、井柏然主演的《后來的我們》熱映的“子彈”飛了一陣后,可以得出肯定的結論:該片是“營銷比口碑出眾”的典型例子。總體而言,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可謂質量平平。
以歌手和演員身份跨界當導演,劉若英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接下來的暑期檔,演員黃渤的導演處女作《一出好戲》即將登場,到了今年底賀歲檔,演員鐘漢良的《沙漏》也將出爐。而劉若英之前,跨界的人就更多了,趙薇、郭敬明、何炅、鄧超、叫獸易小星、落落、黃斌、魏楠、大鵬、蘇有朋、陳思誠、崔健、蔡康永、張嘉佳、王寶強、文章、黃磊、張歆藝……他們有的是演員,有的是歌手,有的是主持人,有的是作家,甚至有的是經紀人,但都興之所至,“粉”起了導筒。
跨界的導演如過江之鯽,雖然有個別電影實現了票房大豐收,但就已問世電影的整體而言,還鮮有質量特別讓人印象深刻者。為何佳作寥寥,跨界依舊成風?
跨界需專業
我們並非反對跨界,也沒有人天生是導演,何況影史上也有許多跨界成功的案例。張藝謀、顧長衛、馮小剛等嚴格來說也是跨界導演,希區柯克、斯皮爾伯格、昆汀、呂克等國際大導也都並非科班出身。有的是從攝影、美術、編劇等常年跟電影打交道的行當跨界而來,有的則是從與電影毫不相干的行業直接跨大步當起了導演,比如綜藝節目主持人、作家等。有淵源與業內實踐經驗者,和完全從界外跨跳到影壇者之間,存在本質區別,前者跨界相對“專業”,更近乎電影行業內部人才的自由流動,而后者更多屬於跟風玩票,在導演位置上逗留時間不定。
張藝謀早先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先后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等成功的藝術電影中擔任攝影師,甚至還主演過電影《老井》等,無論對攝影師還是演員,他都是成功和勝任的,兩個身份都讓他獲得權威獎項認可。張藝謀遂走入導演生涯。再如顧長衛執導處女作《孔雀》之前,擔任過《孩子王》《紅高粱》《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多部佳作的攝影師,獲大量攝影獎項。馮小剛也曾有多年美術美工經歷,之后過渡到編劇,並水到渠成當起導演……這些跨界成功案例中,當事人本來就在影視圈的藝術和技術崗位上摸爬滾打過多年,並在各自領域做到頂尖,對影視行業的各環節及電影拍攝基本規律相當熟悉,跨界是順理成章的事。
時下刮起的跨界風,邁出步子的多數“導演”顯然沒有早前那樣專業而謹慎。話糙理不糙地說,導演的門檻一降再降,好像誰都可以做。跟電影行業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沒有任何專業電影訓練的人來了,即便是影視圈內人士轉行,也比不得從前經年練硬了本行、積累了口碑再說,多少顯得有些著急和輕率。一票知名演員跨界前,可能在表演上有些心得,但對電影的技術環節一知半解,在整體藝術把握、審美水准上缺乏准備,所以執導起電影來“踉踉蹌蹌”,自然也就讓觀眾看得一陣清醒一陣糊涂。
不專業的跨界,結果就是不成功的作品。
電影不應淪為粉絲產業
令人尷尬之處就在於,即便跨界鮮有成功者,前赴后繼者卻越來越多,電影資本也在不斷鼓勵這一傾向。為何如此?
根本原因恐怕在於跨界的作品雖平庸,卻賺錢。郭敬明《小時代》系列累計票房超過18億元﹔何炅《梔子花開》豆瓣評分4.1分,票房3.79億元﹔鄧超《惡棍天使》豆瓣評分4.0分,票房6.49億元﹔王寶強《大鬧天竺》豆瓣評分3.8分,票房7.58億元……這些電影的投入產出比相當驚人,片方的最終收益非常可觀。
口碑扑街,盆滿缽滿。於是,資本心動也行動。相較於由科班出身、但知名度不高的導演所執導的作品,明星跨界執導噱頭大,更能夠引起輿論關注,片方“四兩撥千斤”就能達到極好的宣發效果,何樂而不為?粉絲的熱情與力量,更是為電影營銷“加杠杆”的利器。從“有你就看”“不看也買”逐漸過渡到了非理性“刷票”,如此瘋狂的粉絲力量,使明星跨界執導電影無論成色如何,票房成績都不會太差,即便影迷觀后大呼上當,“處女作”的紅利也被跨界者和投資方卷走。
時下的所謂跨界之作,幾無例外地偏於商業片類型,且優先選擇青春和喜劇題材。尤其近兩三年來,IP概念被熱炒,跨界作品也都盡量貼身上位。像何炅的《梔子花開》利用的就是其成名歌曲《梔子花開》這一IP,劉若英的《后來的我們》,主打的是歌曲《后來》這一IP(其實也就是在片尾“彩蛋”中關聯到歌曲)。對於演員選擇,跨界作品通常走流量路線,讓明星導演再選當下較具人氣的“小鮮肉”“小花旦”……喧囂與營銷、吸粉與吸金、星光與利益攪動成一團,使時下跨界電影市場泥沙俱下。
不得不這麼說,知名演員的跨界作品大多數走粉絲經濟路線,讓電影完全淪為一種粉絲產業,不需要太高的執導技巧,不需要多麼認真的打磨,不需要精彩有邏輯的故事講述,也不需要高超的表演水准,隻要噱頭+IP+流量明星,跨界作品就可以輕鬆成為話題之作、流量票房王者,佔據各大院線的主要排片檔期。
資本自然是逐利的。雖然明星跨界執導也不乏馬失前蹄、惡評如潮之例,但總體而言收益遠大於風險,不少電影公司便積極慫恿,后來者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有些明星遇到事業瓶頸期,在轉型壓力下,既急於用尚存的人氣“變現”,也急於自我証明,於是與資方一拍即合,加入跨界行列的娛樂圈名人也就越來越多。
將電影這門藝術降格為關於粉絲電影的產業,或許可以圈來不少錢,但這種路徑能不能走遠,需要打上問號。這輛多少缺失了理性與對電影真誠態度的瘋狂列車,佔據了電影市場有限的“帶寬”,燒掉了多少電影投資,又擠佔掉多少籍籍無名卻懷揣電影夢和藝術才華的新導演的亮相路徑,值得業內反省。跨界導演最終成為“一部電影導演”,糟糕的作品質量讓他們徹底被觀眾拋棄,這樣的惡例已經出現。觀眾不只是粉絲,粉絲絕不代表廣大受眾,當觀眾整體電影品位到達一定水准后,相信隻有那些認認真真對待電影、踏踏實實拍攝制作電影的人,才能走得長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