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李肇星:與《人民日報》的不解之緣

2018年06月04日04: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我和《人民日報》的緣分,簡言之,是淵源廣、感情深——我愛《人民日報》這個教我已近六十年的老師。

1959年9月1日,是我在北京大學讀一年級的第一天,從那天起,《人民日報》我沒有一天不讀。隻不過,我進外交部工作前,那時的《人民日報》每天還通常隻有四個版,我每版都不落。在北大和外國語大學的七年裡,更是每日午飯前站在食堂外的報紙專欄前讀的。后來報紙越來越厚,我隻能選擇閱讀中央領導的講話及重大外交和國際新聞了。

我對《人民日報》有親近感,首先因為它是我們的黨報。我和我青少年時學習的榜樣雷鋒同歲,出生在1940年。五歲時家鄉山東膠州灣之南來了共產黨,新中國成立那年才幸福地上了初小一年級。1950年我十歲,第一次看到大卡車,有了長大后要當汽車司機的美夢。1953年我考上我們縣有史以來第一所中學,開始讀到報紙,又萌發了當記者的理想。

對我來說,《人民日報》亦導師亦戰友。我從《人民日報》學黨和國家的最新政策、國際動態、社情民意等多種有價值信息,也閱讀過名家所寫的國際評論、涉及中外歷史地理的精彩文章。我從非洲開始外交生涯,后來又陸續供職新聞司、做發言人、駐聯合國代表、外交部副部長、駐美國大使、外交部部長。回首每一段經歷,通過努力學習,逐漸辦事有自信,走路有方向,邁步有底氣,我感覺,這在一定程度上受惠於《人民日報》這個老師的幫助指點,也得益於報社一批領導、朋友的熱心支持。

我當新聞司副司長時,日本外務省新聞俱樂部邀請中國新聞代表團訪日,部裡讓我任代表團團長。報名參團的都是國內大報的資深記者,很多人的“行政級別”和我差不多甚至比我高。我覺得自己當團長底氣不足,就去向錢其琛同志建議,讓我當副團長,另找級別高的新聞界領導當團長。老錢直接把球踢回給我說:“那你自己提個人選上報。”我常給《人民日報》副刊投稿,與《人民日報》比較熟悉,於是商請人民日報社派一位正部級的領導來給我們當團長。很快得到人民日報社的肯定回復,總編輯譚文瑞應邀出任。

《人民日報》的很多報道,是對中國外交工作的鼎力支持,對我個人的工作也有很多直接幫助。1987年的5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鄧小平和金日成親切會晤》的大幅照片。我當時是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感到兩位領導人熱烈擁抱的照片抓拍得好、非常傳神,立即請《人民日報》放大五張照片贈送朝鮮客人。我任外交部新聞司科員時,曾和一同事陪同十二位外賓乘火車出行。盡管十四人每人都有軟臥票,但車上隻給我們八個鋪位。我到餐車找列車長投訴,但他眼也不眨地說“一個多余的臥鋪也沒有”,堅稱一定是車站“擅自多賣了票”。但就是這位列車長,同時碰到擺威風的鐵路局局長時,卻忙不迭地道歉,派人去准備床鋪。一切看得我目瞪口呆。我為自己的受騙感到憤怒,但也急中生智,從行李中取出一份《人民日報》,告訴他“報紙上面登載著國家領導人會見這批外國客人的照片”,強調了這批客人的身份。原來懸空的六張臥鋪票瞬間有了著落。

后來,我還就此見聞寫了一篇批評不良風氣的短稿投給《人民日報》。這短稿刊登在1978年12月3日的《人民日報》上。據說后來那位擺官架子、鬧特殊化的干部向組織上做了自我批評。我覺得他真得感謝黨報,如果后來在反腐倡廉斗爭中他再沒出現什麼違法違紀問題,那肯定是《人民日報》救了他、幫了他。

外交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對我而言,每一次外交危機處理,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擔任駐美大使的三年裡,處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這一事件。在這段最艱難的日子裡,我每天幾乎隻睡一兩個小時,除了與北京保持密切聯系,提出策略建議,還與美方交涉,在美國媒體露面發聲,揭露轟炸我使館的暴行。下面這些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文字,可以說是當時緊張斗爭的一個縮影:

美國廣播公司(ABC)的《本周》是美國最有影響的電視專題節目之一,它的主持人山姆·唐納德是全美電視界有名的“鐵嘴”。8日上午,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應邀來到該節目直播室,就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襲擊事件接受現場採訪。……

唐納德劈頭就問:“你剛才在電視上看到了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外面的情形,你能保証美國駐中國外交人員的安全嗎?”

神情嚴肅的李肇星當即反問:“你們一直不斷地談論你們外交官的安全,我很奇怪,你為什麼不問問在貝爾格萊德被殺害的中國外交官的情況?我不明白你們的提問為什麼不從中國外交官的被害開始?”一向能言善辯的唐納德頓時語塞。

這是《人民日報》駐美國記者馬世琨、張勇採寫的報道《中國大使舌戰美國“鐵嘴”》的一個片段,發表在1999年5月12日的《人民日報》上。那些天,我先后多次接受美國主流媒體的採訪,既要應對美國媒體刁鑽的提問,又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傳遞中國人民的聲音,揭露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野蠻行徑。后來《人民日報》在5月18日還發表這兩位記者的另一篇報道,寫我第三次接受美國全國性電視台採訪,與美國電視界名嘴拉塞特針鋒相對的論戰過程。

近些年,我參加社會活動時,仍不時有《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我﹔我也到人民日報社和青年人分享“新聞無國界,但記者有祖國”“在世界面前,我微不足道﹔和祖國加在一起,贏得了些許驕傲”等觀點﹔我還積極給報社投稿,表達我對英雄對故土對母校的情懷﹔我也熱心參加人民日報社舉辦的公益活動……我對《人民日報》投桃報李,感情依舊,在《人民日報》七十歲生日之時,我和《人民日報》的緣分仍在持續著。

(作者為外交部原部長)

(責編:王吉全、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