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感恩《人民日報》

劉  芳
2018年06月04日04: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副刊,是作家的搖籃,是中國文學創作的百花園。我也是被《人民日報》副刊培育的一枚小小的花蕾,報紙幫助我打開一條創作之路。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在河北興隆縣委“三線辦公室”,負責辦工地上一張由蠟紙刻印的小報,非常簡陋。我寫了一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工連》的稿件,不知被誰給推薦到報紙上發表。於是,承德地委派人來考察,結果一紙調令把我調到承德地委宣傳部做新聞干事,專門寫新聞報道。有一次我去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的一個小山村採訪,發現那裡的集市上全是婦女,一問才知道,自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男人都上山干活去了,趕集全靠婦女。所以,這裡的集市被謔稱為“山村嫂子集”。女人平素就好打扮,現在生活好轉,又趕上逛集市,一個個都像賽花似的比著穿。她們足蹬繡花鞋,身穿花褲褂,頭戴新採來的野山花,肩挎荊條編的小花籃……從頭到腳全是花!莫說是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就是在當今看這情景也覺著很新鮮。這花花綠綠的情景,在一篇通訊中很難完成。從小就酷愛文學的我,像素描似的學著寫了篇散文《山村“嫂子集”》投稿,沒想到被《人民日報》副刊選中發表。這是我第一次刊發散文作品,高興得無以言表。后來得知,是副刊編輯袁茂余老師在來稿堆中發現這篇稿子。這篇文章的發表成全我進入另一個創作領域,使我在新聞報道之余,又開始散文創作。

  承德地區寫散文的人越來越多,很多稿件都在報紙上發表,受到《人民日報》副刊編輯們的關注和鼓勵。1985年秋天,人民日報文藝部袁鷹主任提出,要給承德的散文作者發一版專頁,鼓勵承德的散文作者多寫散文,寫好散文。這個專版的“編者附記”寫道:“近年來,河北省承德地區的業余文藝創作活動開展得比較活躍。這裡刊登的是該地區幾位作者的作品。他們從事創作的時間都不長,有的還是剛剛拿起筆來的新手,作品自然還欠成熟,但由於他們一直都生活在群眾中,無論敘事、寫人、記游,都有較強的生活氣息,讀來有一股朴實、清新之感。我們編這個專版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推動各地業余文藝創作活動的開展,希望有更多的基層業余作者拿起筆,描繪四化建設和改革中的新人新事,唱出更多的‘春潮曲’。”專版刊發了我和劉蘭鬆、王曉霞、白瑞蘭、步九江、李秀娟等文友的作品。那時,承德幾乎每年都要召開散文研討會,作家薈萃,對承德的散文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大家都認為承德散文界發展快。

  八十年代有一年暑期,我去新疆霍爾果斯,對這個邊陲小鎮留下深刻印象。最讓我難忘的是在緊靠中蘇兩國界碑的我方一側,有一幢小平房,是由兩個親姐妹經營的姐妹小店,所賣的商品可謂是琳琅滿目。即使客人一時買不到的商品,小姐倆也都一一記下來,等司機下次再過境時准能拿到貨。酷熱的暑天,長途跋涉的司機們一下車,小姑娘立即遞上雪白的毛巾,讓他們洗洗臉解解乏,然后再遞上冰鎮汽水、啤酒和西瓜。若在嚴寒的冬季,屋裡安上一個大火爐,窗外雪花紛飛,窗內溫暖如春。回來后我寫成一篇小稿投給《人民日報》,經劉夢嵐老師編發到副刊上。有一次我和地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春明同志路過灤平縣周台子鄉,見一小孩正坐在路邊上翻看初級中學課本《語文》第二冊,我一看,發現我寫的《邊城小店》被收入課本。

  如煙的往事,總也關不住閘門。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在《人民日報》副刊上發表的散文也約有四十篇。這雖不能與那些黃鐘大呂般的巨著相比,但也是在改革開放中迸發出的漣漪和浪花。回望這麼多年,《人民日報》副刊多位老師對我的培養和幫助,讓我由衷地感激!與此同時,我還採寫不少新聞報道和通訊發表在《人民日報》上。我一生最喜歡的工作,就是寫新聞報道和散文。《人民日報》幾乎成就我一生的追求和夢想。感恩《人民日報》!

  (作者為河北省承德市文聯工作人員)

(責編:王吉全、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