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工作的新聞性及其實踐創新
摘要:堅持真實客觀,是媒體傳播活動的底線,也是樹立媒體公信力的基礎。新聞性是播音主持工作的主要屬性。社交平台、網絡直播平台為個體信息傳播提供了便利,人人得以成為通訊員,甚至成為主持人,這引發了“泛播音主持”的亂像。本文認為,互聯網環境下的“泛播音主持”活動同樣需要遵循新聞性。傳統媒體領域的播音員、主持人應主動作為、創新實踐,借力新媒體開展網絡直播、開設網絡新聞節目、與受眾交流互動,從而淨化網絡生態環境,發揮傳統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關鍵詞:播音主持﹔新聞性﹔創新實踐
一、播音主持工作的新聞性
播音主持工作具有多質性,既包含自然屬性,也包括社會屬性﹔既包括新聞性,又具有語言傳播和藝術的屬性,這眾多屬性不是平均用力,其中,新聞性佔據主導地位。①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定義暗含了新聞工作的三個基本要素:及時、真實、客觀報道。新聞的及時性,體現在播音主持工作中就是在內容和語態方面,要有新鮮感、時代感②,要報道受眾“未知”的信息,要以受眾更易接受的語態和言說方式來傳播信息。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要求播音員、主持人所傳播的信息、發表的言論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必須准確無誤,經得起考証。新聞的客觀性是相對於主觀性而言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要拋卻個人主觀立場、偏好、情緒,而以更為中立、冷靜、理性的面目傳播事實。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的踐行,也使得播音創作中播音員情感的表達與演員表演中的情感表達,有了質的區別③——前者基於事實情境,后者基於故事情境。很多事實本身會激發情緒,例如節慶消息令人愉悅,災難新聞令人悲傷,如果播音員的播報完全剝離情感,也會令人覺得“不真實”,因此主觀情感的合理表達,也是新聞報道客觀性的一種體現。
堅持新聞性,確保信息傳播的真實客觀,是播音員和主持人應履行的社會責任。播音員、主持人是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中介和橋梁,他們的言論、形象、立場等,都不可避免地與其所在媒體捆綁在一起。在受眾眼裡,與同樣在媒體上出現的專家嘉賓、一般受訪者、明星等不同,播音員、主持人代表了媒體,承載著媒體的公信力,因而更值得信賴。受眾這種“天然的”信賴感,更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注重自身言行,無論在新聞、專題節目,還是在生活服務或娛樂節目中,抑或在社交網絡上,都必須確保信息傳播的真實客觀。
二、新媒體環境下的“泛播音主持”亂象
新媒體令無數草根階層得以自由地進行內容生產和信息傳播,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天性,大幅增強了新聞的社會生產力。近兩年來興起的網絡直播應用,更是令普通人得以“出鏡”,並進行一對多的“大眾傳播”。人人可以做“主播”成為現實,這種播音主持人“泛化”的趨勢對傳統播音主持工作造成了巨大沖擊。
首先,網絡主播難以確保信息傳播的客觀真實。例如在一些突發事件中,一些現場親歷者利用社交軟件或直播工具,錄制現場畫面,或對現場情況進行直播。他們的播報往往帶有的主觀隨意性,關於新聞事件的記錄往往流於表面和片面,不能對事件作出全面公正的報道,甚至因為片面的信息拾取導致事實扭曲,進而引發謠言滿天飛。另外,一些“公民記者”在信息傳播中摻雜過多的個人感情色彩,在社會輿論形成中注入了非理性的因素,產生各種難以預測的后果。所以一度有研究者指出:“一場災難發生后,5分鐘內Twitter做的貢獻最大,12小時后就開始幫倒忙。”④社交媒體的傳播機制是一對一的,但是其傳播效果卻是一對多的﹔而在網絡直播平台中,一個直播房間動輒容納數十萬人,其直播行為已成為典型的一對多的大眾傳播。傳播工具的這種滲透力和影響力要求傳播行為的真實客觀與之相匹配,否則,因不實傳播而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將難以估量。
另外,草根主播難以在傳播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傳播工具的影響力越大,傳播者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就越大。與私下一對一的個人交流不同,無論是傳統媒體的播音主持,還是網絡直播平台的主播,從事的都是大眾傳播,影響著大眾的精神世界和行為取向,因此其傳播活動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然而很多所謂“網紅”為了吸引人氣,運用各種當下最為流行的語言和符號,通過各種噱頭引來他人的圍觀,甚至無下限地通過肢體和各種工具來博取更多關注的眼球。色情秀場已成常態,直播“造娃”、虐殺動物、網絡賭博甚等出格內容更嚴重污染網絡環境,突破法律禁區,屢屢挑戰社會道德底線。以“三俗”為看點的網紅及其直播行為污染了網絡空間的風氣,歪曲了人們的認知和觀念,並對人們的日常行為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一方面,事關百姓利益、具有實質價值的新聞類信息被大量忽略了,無數人沉迷於虛擬的網絡狂歡以及淺薄無深度的內容當中難以自拔﹔另一方面,在充斥著噱頭、謠言、獵奇等劣質信息的直播環境當中,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會遭受負面的影響,傳統媒體的聲音會被淹沒。
三、播音主持工作新聞性的創新實踐
針對網絡直播亂象,2016年7月12日,文化部依法查處了23家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共26個網絡表演平台,共關閉嚴重違規表演房間4313間,整改違規表演房間15795間,解約嚴重違規網絡表演者1502人,處理違規網絡表演者16881人。2016年11月4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要求直播平台和直播發布者如要發布新聞,必須擁有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必須設立總編輯,實行先審后發,把控新聞直播平台內容的採編和發布,並確保轉載新聞信息的真實准確﹔另外,所有主播必須實名注冊。
互聯網環境下的“泛播音主持”活動同樣需要遵循新聞性。網絡環境的進化,除了依靠政策規約,還有賴於傳統媒體領域的播音員、主持人主動作為、創新實踐,在互聯網領域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一)開展網絡直播
2016年被稱為網絡直播元年,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達到3.25億。⑤網絡直播軟件層出不窮,國內提供網絡直播服務的企業超過了300家。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受眾市場被這些直播平台大量侵佔。
傳統媒體具備政策、資源、設備、專業等方面的多重優勢,借此可有效整合、利用網絡直播平台,與自身主流平台相結合,形成立體化、全方位的傳播優勢,為廣大網民提供內容健康的信息。
主持人大多是新聞與傳播專業科班出身,接受過系統全面的播音專業訓練,具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在“全民直播”的傳播格局下,傳統廣電的播音員、主持人需要開拓新聞傳播的渠道,充分利用好網絡直播這一“風水寶地”,讓“新聞性”獲得更大的發揮空間。
舉例來說,福建電視台新聞頻道和移動“天脈”系統打造了由主持人、出鏡記者負責的突發事件、特別策劃的手機直播,這彌補了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限制,更增加了傳統媒體的空間感,讓節目更加具有張力和彈性。東南衛視則借助主持人的跨屏現場直播從事精准營銷,如在2016年10月18日(仙游)紅博會的營銷活動中,主播對現場逛展、參與拍賣等活動進行網絡直播,在映客、花椒、美拍、一直播的點擊率高達9萬次,活動共達成意向成交額4億元、實際成交額2億元。⑥
網絡直播給傳統媒體帶來的不僅是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在突發事件、重大活動等新聞報道當中,傳統廣電的主持人、播音員或出鏡記者應積極、高效地運用網絡直播,對現場環境准確描摹,對新聞細節捕捉到位,以專業精神傳遞所見、所聞、所感,傳播真實的信息,令受眾“身臨其境”,從而在新聞事件的大眾傳播當中重獲傳統媒體的主動權。
(二)開設網絡新聞
新媒體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發布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信息,並且迅速將其擴散,在無數次轉發、轉載和評論中起到告知的作用,並形成網絡輿論,然而這些信息往往真假難辨、報道質量良莠不齊。正如學者喻國明指出,在這個時代我們不缺乏信息,我們缺的是真相。因此,傳統媒體有必要在網絡上開設網絡新聞,佔據輿論主導權。
網絡平台出現了許多自制內容產品,如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綜藝節目等,這些內容大都獲得了巨大的流量。仿效這一做法,傳統媒體可以為主持人量身打造網絡新聞節目。這種節目隻在網絡平台上播出,可以有效地打破電視、廣播媒體因為各種原因給主持人帶來的許多限制,讓主持人提供更多符合互聯網用戶需求的新聞內容。舉例來說,《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的網絡新聞節目《胡侃》不僅延伸了該媒體的線上內容影響力,而且體現了胡錫進作為一名“老新聞人”的那種睿智、冷靜、幽默的風格,是一種網絡新聞的成功轉型。他深入淺出、幽默得體地為受眾講述新聞故事,全面辯証、客觀公正地對事件作出精辟的總結和評論,在國內國際重大事件的報道解說中,通過極具個性化的新聞話語贏得了受眾的好評和瘋傳。
網絡新聞是一種新的內容產品,它豐富了傳統主持人“新聞性”的內涵與形式,讓他們可以更加自由地去做個性化的新聞產品。
(三)促進傳受互動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主持人在做新聞的過程中要有一種“人際傳播”的意識,也就是要從過去那種“念新聞”的狀態轉變為一種“聊新聞”的狀態,使用“接地氣”的話語模式,捕捉新聞熱點,發起新聞話題,形成傳受互動,吸納受眾的智慧,拉近傳受距離。在互動的過程中,主持人負責發起新聞話題、把控互動節奏、篩選受眾互動反饋並引導大眾輿論。以鳳凰衛視《全媒體大開講》為例,該節目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單向度、宣傳性的傳播思路,將傳受互動貫穿於整個節目當中,尊重不同個體的價值,打破了性別、年齡、職業、階層、收入等種種約束和限制,讓受眾通過微信等新媒體平台,或者是在街頭出鏡受訪這種“真實電影”式的運用,加入到新聞話題的互動場景當中。所有人圍繞著新聞話題展開討論,主持人主導的媒介輿論場負責節奏掌控和議程設置,政府官員、專業人士主導的官方輿論場扮演著深度解讀的角色,用戶主導的民間輿論場則呈現社會情緒以及社會觀點,參與各方各司其職,共同打造了富有建設性的傳受互動機制。
主持人發起的傳受互動,打破了媒體與受眾之間的傳播障礙,激發了受眾的互動積極性,提升了受眾的媒介素養,這是新聞性在“新戰場”的一種創新實踐,對於擴大新聞傳播影響力、轉變主持人和播音員的職能,提升傳統媒體品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總之,新時代的播音主持工作需要主動擁抱互聯網,基於互聯網需求從事新聞的生產、傳播和互動,在網絡傳播活動中踐行新聞性,用新的工具和方式踐行新聞性,從而促進網絡環境下“泛播音主持”活動的正本清源,淨化網絡生態環境。
注釋:
①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28.
②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28.
③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28.
④郭思忱.探析公民記者新聞專業素養軟肋[J].東南傳播,2013(12).
⑤盧尚月.網絡表達中的道德亂象及治理研究[J].傳媒,2017(5).
⑥鄭甦.傳統媒體主持人如何應對網絡主播的挑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4).
(作者單位:佛山電視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