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細節也有大歷史 《樓外樓》俘獲觀眾味蕾與人心
《樓外樓》海報
坐落在西湖的孤山腳下,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樓外樓”何以綿延170年至今仍生意興隆,聞名中外?是西湖醋魚、龍井蝦仁的魅力,是見証歷史的風雲變幻,還是政要名流、文人雅士在此把酒吟詩、揮毫潑墨的軼事?由張鐸、王靖雲、秦海璐、奚美娟等主演的《樓外樓》正在央視一套熱播,欲揭開這一百年老店的傳奇。近日,劇中主創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講述了“樓”裡“樓”外的故事。
“大少奶奶”秦海璐演繹浙商精神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湖濱小店,到名揚天下的餐飲文化名樓,劇中,“樓外樓”創始人洪氏一家,歷經軍閥割據、北伐鏖戰、外侮入侵、內憂外患的戰亂歲月,不屈不撓,斗智斗勇,上演了一系列讓人拍案叫絕的傳奇故事。
秦海璐在劇中挑大梁出演“大少奶奶”,人物角色命運跌宕起伏,頗具悲情色彩。她出嫁當天遭遇丈夫逃婚,連拜堂都是小叔子幫忙完成。但是面對軍閥強拆,綿裡藏針的她以死對峙﹔面對性情暴虐,光天化日下掌摑家寶的三姨太,她也能挺身而出,化險為夷。
談起為何接下該劇,秦海璐說:“因為‘樓外樓’這三個字。它能在這麼美的地方屹立不倒,傳承百年,不是因為它的菜,而是因為它背后的‘人’和‘精神’。在大時代的動蕩下,這些浙商依然堅守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興業報國的擔當精神。”
在秦海璐看來,李春賢是一個多面性、很復雜的人,不能簡單說成好人還是壞人,“如果是賢良淑德的大少奶奶,我肯定不會來演。李春賢既有女人對情感執著的一面,也是一個願意去承擔很多責任的人。”
一座樓歷經風雲見証歷史
作為西子湖畔的地標式建筑,“樓外樓”見証了歷史風雲變幻。劇中用大量篇幅描述抗日戰爭爆發前后“樓外樓”主人公們以民族大義為重,與浙江各階層人士共同參與了一系列抗日壯舉。日軍佔領杭州,“樓外樓”立刻停業,舉家躲避到天目山。當國共兩黨抗日武裝利用“樓外樓”聲望,在杭州建立情報聯絡站后,主人公洪家寶又忍辱負重,頂著“漢奸”罵名重開“樓外樓”,為抗日武裝打探敵情,傳遞情報工作。商道之外的家國情懷同樣動人。
出品方拉風傳媒董事長陳美麟認為,“樓外樓”不僅僅是“舌尖上的中國”那麼簡單,從文化象征的角度來說,“樓外樓”更是一個“以文興樓”的文化沙龍。劇中還根據真實史料,描寫了二十世紀早期若干政要名流、文人雅士蒞臨“樓外樓”,把酒吟詩,揮毫潑墨的史實和傳聞逸事,藝術地再現了吳昌碩點評“樓外樓”招牌﹔魯迅、許廣平“樓外樓”宴請浙大校長鄭介石、郁達夫登樓賦詩﹔更有“攜手登樓笑語真”的柳亞子、馬敘倫憂國憂民憤然題壁﹔柯靈、黃佐臨於日本投降當日大醉狂歡等精彩的歷史情景。
網友評價為劇版“舌尖上的中國”
除了名人的亮相,《樓外樓》更不乏美食的登場。劇中主人公洪家寶,充分利用傳說和典故,幾乎將自家店裡的每一道菜肴都找到與歷史名人的傳承關系,比如由宋高宗欽點“宋嫂魚羹”、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嘗“魚頭豆腐”的典故,還有由蘇東坡引出的“東坡肉”、由王羲之引出的“掌上明珠”、由袁枚引出的“八寶豆腐”等。對經商智慧與美食文化的展現,也成為《樓外樓》趣味吸睛的細節。
劇中還邀請樓外樓大廚親自上陣拍攝,展現了西湖藕粉、宋嫂魚羹、西湖醋魚等名菜的正宗制作過程。“西湖醋魚”為什麼要餓養三天才能烹制上桌?龍井茶如何與蝦仁搭配成為名菜“龍井蝦仁”?一扇生豬隻有哪個部位才能烹制“東坡肉”?丐幫發明的“叫花雞”如何被“樓外樓”改造成贏得國際烹飪大賽的金牌?劇中將杭幫菜的精致內涵和烹制講究通過一道道美味菜肴娓娓道來,也被網友評價為劇版“舌尖上的中國”。該劇總制片人阮曼青解釋說:“我們認為美食一定要具有文化的色彩和美學的價值,希望通過電視劇以獨有的方式最真實地展現出民族的精彩。”
除了考究的美食盛宴,劇組還在湖州太湖邊按照“1:1”的比例仿真建造了一座上世紀初的“樓外樓”作為電視劇主場景地,還種下了幾百棵楊柳,建了1200噸的輪船,力求表達真實,展現當時的杭州風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