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從讀者到作者
在《人民日報》迎來創刊七十周年的日子裡,我來說說我與《人民日報》四十多年的情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我生活在桂東南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這裡雖然地處窮鄉僻壤,黨中央的聲音仍然可以第一時間傳到。一是家家戶戶通廣播。村子裡沒有電燈,每家每戶牆頭上卻都挂著一個小喇叭。村口河邊有一座小水電站,一天隻發四個小時電,專供大隊廣播站轉播公社、縣廣播站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節目,讓鄉親們聽到黨中央的聲音,了解山外的事情。二是大隊每月在晒谷坪上放映一次電影,每次都會放映三十分鐘新聞紀錄片,讓村民們了解國家的新聞,看看外面的世界。三是上級組織為每個村子訂閱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傳遞黨中央的最新精神。報紙也改變了我的命運,幫助我這個山裡孩子考上大學、成為新聞出版與文藝隊伍中的一員。《人民日報》在我年少的心靈點亮希望之光,我與《人民日報》由此結下不解之緣。
那時候,《人民日報》是由郵遞員送到大隊部,然后由大隊文書分發到牆上各生產隊的紅布口袋裡,等生產隊長來開會時再取回去。由於喜歡閱讀,加上能及時了解新鮮事物,增長知識,我就成了每天從大隊部取報紙到生產隊的“投遞員”,這種奔波讓我享受到的“待遇”就是,我成為生產隊裡《人民日報》的第一讀者。
有一天,大隊文書見我每天都跑到大隊部取報紙,便對我說,你家不是在郵遞員送報紙來大隊部的路邊嗎?明天中午你來見一見鄉郵員老陳,以后讓他每天在路邊把報紙給你,然后你再交回給生產隊。從那之后,我幾乎天天都在路邊等鄉郵員老陳,我不在的時候,他就把《人民日報》直接投到我家裡。
我對寫作的熱愛,源於小學五年級,語文老師將我的作文在班上朗讀,並且貼到班級的牆報上。從那以后,我便養成閱讀報紙文藝副刊的習慣,《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成為我寫作的啟蒙老師,從初中開始,我每期必讀,幾無遺漏。讀著讀著,我便嘗試為公社、縣廣播站寫消息稿,后來又學《人民日報》副刊的“范文”開始練習寫文學作品,試著給報刊投稿。我在夜裡昏暗的煤油燈下閱讀報紙上的文學作品,練習寫作。
恢復高考后,我告別山村,進入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深造。在文學的海洋裡,我依然對《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情有獨鐘。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把鄉郵員的故事寫成一篇散文寄給《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我以為這很可能會“泥牛入海——無聲無息”,想不到一天中午,同宿舍同學揚著當天的《人民日報》喊起來:“老丘,你的散文發表了!”我搶過報紙一看,那篇散文赫然紙上,第二個月,被《新華文摘》轉載。
大學畢業后,我進入新聞出版界工作。在《南方日報》值夜班的時候,《人民日報》如果有重要通訊或社論要同日轉載,我常常邊簽其他版面邊等待即將到來的《人民日報》重要稿件。前些年,我還陸續出席了人民日報社主辦的幾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論壇。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與《人民日報》的感情與日俱增。
光陰荏苒,時序更迭,轉眼間已到2018年。在這個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重要年份,我在《人民日報》公眾號上看到人民日報社與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偉大征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啟事,便將自己親歷的廣東改革開放見聞寫成一篇散文應征,這篇題為《南粵春早》的散文被《人民日報》“大地”副刊選登。
手上捧著刊登有自己最新作品的《人民日報》,我在想:《人民日報》已經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后的日子,我還能夠繼續為《人民日報》做些什麼呢?
我自問自答:依然是《人民日報》的忠實讀者和作者!
(作者為廣東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