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擁抱新時代 再創新輝煌>>歷史上的人民日報

四個"記者團"與一個"培訓班"的故事

曼葉平
2018年06月07日09:3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原標題:社史|人民日報裡庄時期: 四個“記者團”與一個“培訓班”的故事

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眾號

位於河北省平山縣的裡庄村,是《人民日報》的創刊地。1948年6月15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與《晉察冀日報》合並,出版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正式創刊。

伴隨著隆隆炮聲,解放戰爭已進入到了決戰階段。此時,如何以執政黨的身份,登上歷史舞台,成為了黨亟需考慮的問題。1948年先后成立的四個“記者團”和“新聞干部培訓班”,為新中國的新聞事業培養了大量的骨干力量。今天,研究事兒推出“社史”專欄第三期,帶您一同回顧那波瀾壯闊的新聞歲月。

裡庄創刊前后,人民日報先后成立了三個“記者團”,任務各不相同,有調研,有採訪,也有新聞培訓。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劉少奇作出指示,創辦華北《人民日報》有一個明確目的,就是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央機關報作干部方面的准備,屆時還要抽出骨干力量,赴解放后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創辦黨委機關報,包括向華北地區的一些大報派出骨干。

“華北記者團”是繼上述三個“記者團”之后組建的,自1948年9月中旬至12月上旬,來自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的新聞業務骨干近30人,在西柏坡附近的陳家峪北溝村進行了集中培訓,密集聆聽了當時中央領導同志及新聞宣傳部門負責人的講話與授課,收獲甚豐。

三個“記者團”的變遷

第一個“記者團”。1948年6月10日,根據張磐石的指示,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決定,抽調若干名記者組成“北上記者團”,對土地改革、整黨和生產情況進行採訪。這是第一個“記者團”。

第二個“記者團”。華北《人民日報》創刊后,情況發生了變化,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候補書記、負責解放區土地改革工作的彭真下達指示,要人民日報完成有關土地改革的調查研究任務。6月16日,記者們前往人民日報採訪部所在的獲鹿縣東焦村待命。6月25日,已調往彭真處工作的、時任中央華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的鄧拓專程趕到東焦村,向記者們部署了工作任務。第二個“記者團”隨即展開工作。

6月26日下午,記者團 9名成員來到彭真辦公室。彭真說,記者不好當。稿子署名張三李四,是某一個人寫的,可是稿子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代表著黨的政策,一個字也不能馬虎。黨的政策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你們下去,首要的一條是要有階級觀點,要撥開重重雲霧,看到事物的本質,這就叫站穩立場,也就是對事物作階級分析。現在的稿子,缺乏階級分析,觀察得不深刻。分析方法包含兩個內容,一是階級分析,一是全面分析。記者觀察問題時,凡是應當肯定的首先要肯定,然后對應當否定的加以批判,這是方法。彭真再三囑咐記者們要收集能夠幫助黨決定政策的材料,材料要正確可靠,主要涉及土地改革、生產、建政和整黨四個方面的問題。

6月27日,記者團繼續開會,討論如何將新聞報道與調查研究相統一的問題,副總編輯袁勃、安崗、王亢之都參加了會議。安崗轉述了毛澤東最近針對新聞工作講的一句話“不能輕視辦報”。安崗說,我們辦報的人一定要做好工作,才會不被輕視。這次記者團的工作如果做得好,就可以創造新聞工作配合全黨工作的新經驗。

7月,記者團一直在做深入調研,至7月底結束。8月1日,鄧拓代表彭真前來聽取了記者團成員之一蕭航的匯報,他對記者團的工作表示滿意。至此,第二個“記者團”順利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三個“記者團”。1948年8月4日,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預備會,8月7日正式開幕,8月19日閉幕,歷時13天。

因為戰爭仍在持續,特別是國民黨軍還掌握著制空權,所以大會選擇在夜間舉行。在戰爭形勢下,人民日報對這次大會沒有做實時報道。 8月10日《人民日報》1版刊出《太行選舉人民代表,擁護成立華北人民政府》的消息, 9月4日《人民日報》1版刊出有關會議的全程消息《中國民主史程上劃時代的一頁,華北召開臨時人民代表大會,民主選舉委員組成華北人民政府,經詳盡討論通過許多重要決議,董必武等廿七人當選政府委員》。此后,《人民日報》的有關報道延續至10月下旬,共刊發20余條消息,其中10月19日在1版刊出的《華北人民政府各部會院長人選》名單,就是這次代表大會的重要成果。

人民日報記者對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的採訪活動於8月19日大會閉幕當日就結束了,全體人員返回駐地裡庄,又組成第三個“記者團”,集中學習,准備在 9月份下鄉,對解放區的土改和整黨進行報道。

“華北記者團”的由來

在此前后,中央領導同志決定,未來中共中央機關報的基本力量,以華北《人民日報》的隊伍為主。為了培養更多未來新聞工作的骨干,中央要求,無論是初入筆陣的新聞新兵,還是久經考驗的老新聞戰士,都要參加集中培訓。為此,中央書記處和中宣部決定,將於1948年9月中旬開始,對人民日報(包括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的老新聞戰士和業務骨干集中進行培訓,由中央領導人和新華社負責人親自授課,培訓地點選在陳家峪北溝村。由此,“華北記者團”正式組建,學員來自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華北總分社,共近30人。

1948年8月19日,人民日報記者團剛剛完成對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的採訪,正准備在9月開展關於土地改革的報道。9月8日,任務有變,記者團接到人民日報社領導的通知:9月11日去新華社華北總分社報到,任務是學習記者工作方法。9月11日,原定的出發日期被推遲了一天,張磐石在東焦村會見了記者團部分成員,談了他對當前報紙工作的一些看法。他說,總體來看目前存在著稿件空泛、缺乏事實的毛病,記者既要善於抓住普遍存在的問題,又要善於抓住典型。他認為,現在不是稿荒,而是“好稿荒”,把政治談出趣味來,這應該是我們的看家本領。

當日晚,記者團又召開會議,傳達了薄一波的意見,具體包括:最近毛主席看了全解放區的報紙,覺得批評稿子少,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太行《新華日報》好,有批評和自我批評。不過華北《人民日報》最近好些,開始有些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稿子。毛主席指出,要反對報喜不報憂,反對欺上瞞下。薄一波還要求報紙增加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稿子。

1948年10月2日,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講話,是記者團此次集中學習的高潮。

此時,遼沈戰役鏖戰正酣。根據分工,時年50歲的劉少奇主要考慮“進城”接收以及此后全黨面臨的工作。而如何在奪取全國政權以后建設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做好新聞工作,劉少奇也在深深地思考著,逐步形成系統的思想。為了作好對“華北記者團”的這次講話,劉少奇事先聽取了新華社副總編輯范長江的匯報,准備了比較詳細的講話提綱。

10月2日,記者團近30人來到中央領導人駐地西柏坡村,聆聽劉少奇講話。除記者團成員外,在座者還有廖承志、范長江、吳冷西、朱穆之。以提綱為基礎,劉少奇講話時不看講稿,講得自然生動、趣味橫生。

劉少奇一開始就說,報紙辦得好,就能引導人民向好的方面走,引導人民前進,引導人民團結,引導人民走向真理﹔如果辦得不好,就存在著很大的危險性,會散布落后的錯誤的東西,而且會導致人民分裂,導致他們互相磨擦。因此,新聞工作的影響是很大的。你們的工作做得好,就很好﹔做得不好,就要受歷史的處罰。新聞工作很重要,黨很重視這項工作。黨歷來的文件、書刊都曾說明黨報的重要性。保持與人民的密切聯系,是新聞工作的重點,也是新聞工作成功與否的標志。他在講話中,要求編輯記者們重視新聞的真實性,反對“客裡空”。要經得起風浪,在工作中創造經驗,積累經驗。

劉少奇講話的核心思想,是黨報編輯記者要反映人民心聲。在這次講話中他有一句名言傳播久遠,深深地影響了黨的新聞理論:如果能夠真實、全面、深刻地把群眾情緒反映出來,作用就很大。人民的呼聲,人民不敢說的、不能說的、想說又說不出來的話,你們說出來了。如果能夠經常作這樣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的記者就真正上路了。……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劉少奇一邊講,記者們一邊記。當時負責記錄的是人民日報的蕭航。10月 4日午前,記者團回到裡庄后,蕭航便著手整理劉少奇的講話稿,至10月6日完成,總計12000字。

當時,蕭航將劉少奇的講話稿整理好之后,人民日報負責人即根據整理稿向全體記者傳達了劉少奇的重要講話,包括在外地的記者,此項工作持續了一段時間。1948年深秋,原《冀魯豫日報》記者姚力文等人調任人民日報記者,他們來到裡庄報到,第一件事就是聽副總編輯安崗傳達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講話,劉少奇的講話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姚力文沒有想到的是,新中國成立后,自己還擔任了劉少奇的秘書。

“新聞干部培訓班”

1948年9月中旬,“華北記者團”“新聞干部培訓班”正式開班。培訓班由新華社副總編輯兼口播部主任梅益負責,張紀明主持日常工作。培訓班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聽課、記筆記,觀摩貼在院牆上的一些電訊稿原稿和新華社修改稿,也經常就一些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討論。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別發給每人一份《參考資料》,組織學員分析戰場形勢。此外還推薦了馬列著作中的必讀文章。

培訓期間,記者團成員聆聽了中央領導同志和新聞宣傳部門負責人的講話和授課。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組織部長、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彭真與記者團談話的主題是“布爾什維克記者的任務和應當具備的條件”;新華社社長廖承志主講中國共產黨黨史;毛澤東的秘書、中宣部副部長、新華社總編輯胡喬木講授新聞學;副總編輯范長江、石西民主講新聞採訪與寫作;梅益也給學員講授業務課程。其間,記者團成員還聽取了中央政策研究室負責人、中央財經部秘書長、中央城市工作部秘書長、原晉察冀野戰軍宣傳部長以及中央社會調查部部長等領導的授課。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袁勃率蕭航、李千峰、姚天縱等人參加了培訓。

就在培訓班集中開班不久,傅作義軍南下進襲石家庄。面對威脅,中共中央不為所動,“新聞干部培訓班”始終照常開班,未曾搬遷。

1948年年底,規模宏大的平津戰役全面展開,北平、天津攻克在即,接收准備工作馬上鋪開,亟需大量干部。為此,“新聞干部培訓班”即告結束,12月下旬開始分配工作。當時分配到人民日報的有14人:王青、王辛夫、師於、喬雨舟、吳士珍、邱惠蘭、林晰、陳大可、穆楊、周存遠、周容止、彥穎、蕭穎、康衛中。宣布分配的第二天,分往人民日報的學員打起背包回到東焦村,向副總編輯安崗和副秘書長郭渭報到,由郭渭為他們分配了具體工作。

1948年9月中旬至12月上旬,“新聞干部培訓班”雖然隻有短短兩個多月時間,但對身處戰爭年代的人民日報新聞老兵及新任記者們來說,能有機會如此集中而密集地聆聽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以及新聞宣傳部門負責人的精彩授課,大家備受鼓舞,思想理論水平和新聞實踐經驗得到較大提高,為日后做好黨中央機關報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眾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