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聞40年——《荷風清韻:徐荷新聞作品集》后記

2018年06月11日16:4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作為一個新聞人,近40年職業生涯,正好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歷程同步,這是一種何等的幸運啊!

從18歲入職甘肅日報當記者到今天,我的大部分職業狀態是當記者、編輯,寫稿、改稿、辦報。甘肅日報社12年,中國人事報並中國組織人事報社10年,即使是在國家人事部中國高級公務員培訓中心當副研究員的5年間,以及在國家人事部政策法規司新聞宣傳處當處長的7年間,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說不上是多麼熱愛,但對新聞一直有著一種敏感,對新聞事業一直有著一種崇敬。我始終記著80年代甘肅日報記者部主任王鴻雁大姐說過的一句話,“新聞可使人永遠處在談戀愛的狀態”。1984年9月初,我同她一起採訪甘肅省離退休老干部代表會議寫的報道:《他們都有值得自豪的少壯時期》,今天讀起來依然讓人心潮澎湃。連我自己都覺詫異:那時候的會議報道還可這樣寫?

回首近40年新聞生涯,適才發現,我原來是在與一個個採訪對象和採編實踐的互動中學習、體驗、思考、感悟並成長成熟的——

12年甘肅日報記者,風裡雨裡鄉裡城裡穿梭隴原,握粗手握繭手握棉手記錄春秋,八百多篇新聞、通訊、專訪、評論,每年百篇稿件見報,勤奮記錄甘肅改革中的人和事:那個毛遂自薦當生產隊長要讓大伙過上好日子的生產隊長陳沛,那位為解決甘肅洋芋病毒再出一把力的農科人員王素香,那個要讓靜寧養雞業歷史寫上一個庄稼人名字的燒雞專業戶王貴生,那位為蘭州瓜果城添光彩的農藝師何榮素……30多年過去了,他們一個個朴實、厚道、執著,讓“理想在田野裡閃光”的精神燦爛至今在我腦海裡閃現。

從大漠戈壁到甘南草原,從隴東高原到河西走廊,從南北兩山到黃河岸邊,《社員喜獲超產糧》《從“頂牛”到“牽牛”》《河州在改革中崛起》……隨著這些記錄80年代甘肅人民改變命運的一個個故事的新聞報道獲全國好新聞獎、甘肅省好新聞獎,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對每一個中國人有著怎樣的影響和意義。

10年主持《中國人事報》並《中國組織人事報》業務,筆政帶領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年輕採編團隊,將熱情、激情、活力和青春,投入到傳統、嚴肅、神聖、厚重的組織人事工作採編實踐。從《中國人事報》2005年8月5日創辦《組織工作版》,到2011年1月5日《中國人事報》經中組部、人社部決定,中央領導批准,更名為《中國組織人事報》,我們研究提出“服務組織人事工作大局、服務組織人事工作實踐,服務組織人事工作者”的辦報宗旨﹔探討確定“權威、准確、專業、深度”的辦報特色﹔把“辦有分量的報紙,編有分量的版面,寫有分量的稿件,做有分量的新聞人”作為編輯部工作目標。宗旨明確、特色鮮明、目標清晰的全國組織人事專業報迅速得到了組織人事系統的廣泛認可,發行量從3萬份猛增到了近30萬份。《中國組織人事報》的誕生,從某種程度上說,揭開了組織工作的“神秘面紗”,讓“神聖”的組織工作走進了社會、貼近了百姓。如今,回首創辦《中國組織人事報》的歲月,無論是昔日指導辦報的領導還是已不再年輕的編輯記者都無不感慨:“我們共同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辦報10年,寫稿近百篇,既當總編又當記者。廣東、廣西,山東、四川,湖南、湖北,雲南、福建,東北、西北,人才強省、基層黨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服務型政府建設……我們總有寫不完的重大題材。當老總期間一直沒有放下筆,是由於當時報社的採編人員大都剛剛走出校門,帶他們採訪,給他們改稿,寫出有分量的稿子見報、獲獎,真的是為了鼓勵和激發年輕記者們的新聞激情和職業理想,就像當年甘肅日報的總編輯、老記者們帶我採訪、給我改稿一樣。

直到2012年7月21日晚,審簽完當日報紙的大樣,散步在北京北四環路經斑馬線時被突如其來的車撞倒,因腰椎爆裂性骨折住院98天,放下了手中的筆,也停止了終審《中國組織人事報》的工作。

2013年2月,腰傷恢復,有幸到香港入職《大公報》任副總編輯,繼續感知新聞、繼續感知著新聞職業……

40年職業生涯,開始於甘肅日報,期間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歷經甘肅日報(理論部、農村部、武威記者站、記者部),國家人事部中國高級公務員培訓中心、政策法規司,中國人事報,中國組織人事報和《大公報》6個崗位、4家報紙,此生真是與報相知、與新聞有緣。從甘肅日報記者,成長為全國組織人事專業報總編輯,深知需要的不僅僅是新聞業務知識和能力。上學、讀書、培訓、研修,自費的、公派的,國內的、境外的,在職的、脫產的,這種不間斷地邊工作邊學習使我獲得了充實﹔更為有幸的是在多個任職崗位上,得到了組織和領導的信任、鼓勵和培養,得到了同事們的理解、支持和相助,給責任、壓擔子,使我從一個記者的寫稿、採編工作思維方式,逐步鍛煉,形成了從大局、從發展去衡量和判斷事物的思維方式,懂得了在工作中抓重點、抓重點環節的重要方式方法。對此,我獲益終生,心存感恩。

內心唯一虧欠的是我的父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沒有因父親請過一天假,真正陪伴他老人家的日子少之又少。2004年5月27日,因我要出差陝西,開完編前會匆匆帶老爸在北京安貞醫院檢查身體的過程中,他老人家突發心臟病離世……那些日子,讓我體會了什麼叫做撕心裂肺,什麼是終身無盡的遺憾!我的老爸啊,連離世都“選擇”去醫院裡,不給兒女們增添一絲一毫的麻煩!

從徐荷到一禾,學中文的爸爸給我起了一個美麗、美好的名字,一禾是我在不惑之年給自己起的筆名,我想這個筆名更適合於中年后的我。父親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正直而善良的男人漢。爸爸上大學時曾擔任《黃河大合唱》指揮,他生前最喜歡唱的一首歌是《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我的母親和我們兄妹都會唱,都喜歡﹔爸爸退休后每天必看的電視節目是《新聞聯播》、必讀的報紙是《參考消息》,每天每個版面都要從頭看到尾,直到他離世的那一天上午。我們2007年8月26日在安葬他老人家骨灰時,把他常用的筆、老花鏡和當日一份《參考消息》一同陪伴他安葬了。老爸的正直、善良、真實、簡單、認真、執著,以及熱愛生活、忠於職守、追求真實和美好的基因多少還是遺傳給了我。

編輯這本新聞作品集的最初動議是在2012年7月車禍后,終日躺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干部病房之際,98天的住院生活,使我終於有了回顧、總結自己職業生涯和無盡思念父親的時間。到香港工作一忙,書稿又放下了,一放又是6年過去了。我深知,在這個知識、信息爆炸,節奏、刷屏如此之快的新媒體時代,沒有人會有時間去翻這樣文字冗長的新聞作品集,好幾次都想放棄編輯此書了。但一想到我那純粹的父親,想到他對我從小的教育、期望和影響,想到讓老爸在天國裡也能分享到女兒工作成長的快樂,放置編輯五六年后,在責編的辛勤勞作下我還是把書出版了。希望看到這本書的朋友和讀者們,能夠解我作為愛女對突然離世父親深深的思念、感恩之情。

說實話,這本書是我對老爸養育之恩的匯報,也是對他老人家突然離世后14年來無盡思念的一個釋然。

感謝人民日報出版社宋娜6年來的鼓勵和為編輯此書付出的辛勞。

感謝新華社原副社長何東君老朋友、中國婦女報原總編輯盧小飛姐姐特意為本書做的序言﹔感謝經濟日報原副總編輯、甘肅日報老領導宋靜存27年前為《隴上萍蹤》做的推薦。

感謝甘肅日報和中國組織人事報同仁為本書提供的有關稿件資料。

又一個春天來到,

衷心祝願我的家人和朋友們、同事們新春快樂、如意吉祥安康!

徐 荷

2018年春節(正月初七)於北京

徐荷,筆名一禾,高級記者。中國人事報刊社、中國組織人事報原總編輯(正局級),現任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大公國際傳媒學院執行院長。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