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李雪健:我和《人民日報》
自打小,“人民日報”這四個大字就印在我的心裡,我那時候還不知道這四個字是毛主席親筆寫的呢!
日子過得真快,眨眼《人民日報》就要過七十歲生日啦!回頭一想,這張報紙小時候我是跟著父母看,當了工人是跟著師傅看,當了戰士是跟著部隊首長看,當了演員是組織起來看,現在退休后是自覺地看。天長日久,《人民日報》在我的人生中教會了我不少怎麼做人、怎麼做事的道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王冀邢導演找我演焦裕祿,我腦子裡立刻就閃現出六十年代中跟著父親看《人民日報》的情景。報上刊登的焦書記的事跡,在我十幾歲時就在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演完焦裕祿,接受《人民日報》記者的採訪,我第一次上了《人民日報》副刊,報紙還用整整一版談論這部電影呢!《焦裕祿》電影第一次見觀眾,是在人民日報社的小禮堂放映的,放映結束后,大家的掌聲經久不息,這些觀眾可都是大記者、大知識分子、大專家啊!至今,當時的場面還常常在我腦海裡出現,忘不了……
為迎接新中國六十年大慶,陳國星導演來找我參演電影《橫空出世》的馮石將軍,《人民日報》號外上登的原子彈爆炸的照片和人們手拿《人民日報》相互傳閱的激動場面又出現在我眼前。
2017年11月23日,我參加的電視劇《北部灣人家》在廣西北海開機,在開機儀式上讓我發言,我就拿出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的習近平主席寫給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念起來。全組創作人員深受鼓舞,邊拍攝邊學習。對三句話談得最多,一是“接地氣”:我們的作品要和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結合起來﹔二是“傳得開”:作品是給人看的,要好看、要做到娛教統一,才能有好的作用﹔三是“留得下”:我們必須奮力向經典、向高峰攀登,隻有這樣藝術作品才能長壽而經得起歷史的驗証。
近幾年,我這個普通的忠實讀者,有幸經歷幾次在《人民日報》做“賓上客”的體驗。如:《用角色和觀眾交流》《珍惜“演員”的名號》《演繹人生笑與淚》《做好中國的電影夢》《做堅硬的小石子》《春風一過天地寬》《就做一棵樹,站成永恆》《重燃演員精神的火把》,等等。特別是2014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共商文藝繁榮發展大計”這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聽了李雪健的發言,總書記說,你講的充滿深情。正如你所說,從焦裕祿、楊善洲身上,人們看到了共產黨人的‘職業病’——自找苦吃。隻有全面准確地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把熒幕形象刻畫好、塑造好。”
《人民日報》在親切地與一名普通演員交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道理和意義﹔在鼓勵我堅守“做戲先做人,努力去做一名人民喜愛的合格演員”的追求﹔在傳遞著新時代、新征程、新作為的信念和力量!
好像有好多話想說就是不會寫。瓜子不飽是人心,請收下“我和《人民日報》”這份上不了檔次的薄薄禮物,衷心祝願創刊七十周年的《人民日報》生日快樂!
(作者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