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不限量套餐貓膩多 工信部出手后三大運營商齊整改

2018年06月12日13:2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不限量套餐貓膩多 工信部出手后三大運營商齊整改

  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就是“剛需”,不少運營商順勢推出不限量套餐。可是,這些套餐存在限速等諸多限制,但在宣傳上,又淡化這些限制。所以,很多消費者對這些套餐存在質疑。

  近日,工信部要求,不限量套餐的宣傳推廣行為,不得夸大宣傳,對於限制條款要標示醒目等。11日,三大運營商均表示已開展自查並整改,將規范宣傳推廣行為,在醒目位置向用戶提示相關條款等,讓用戶明明白白消費。

  資料圖:市民正在使用流量上網。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不限量套餐限制多

  不限量套餐誕生后受到網友的諸多吐槽,首先就是限速。據了解,目前所有的不限量套餐,用戶使用流量超出一定量后均有限速限制。

  例如,最近中國移動力推的88元暢享不限量套餐,用戶當月流量使用超過10GB后,上網限速最高1Mbps,當月累計使用流量超100GB后,限速至最高128Kbps。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不限量套餐也存在類似限制,只是限速閥門不一。據專家介紹,一檔限速多是降至3G水平,二檔限速閥門為2G網絡水平。

  記者對目前市面上的不限量套餐進行了梳理,中國移動主要有“任我用卡”、“移動王卡”和暢享不限量套餐等﹔中國聯通為“大小冰神卡”﹔中國電信為“天翼不限量套餐”,他們有一個共性,均存在“達量降速”的特點。

  另外,除了基礎運營商,一些號稱定向不限量的互聯網卡也存在類似問題,甚至限制更多。

  記者近來調查發現,以優酷和中國電信合作的“大小魚卡”為例,其說明顯示,“優酷視頻專屬流量不包括優酷客戶端內圖片、文字、彈幕加載、打開優酷視頻時加載圖片、文字等產生的流量。”播放第三方廣告也單收流量費。

  某定向流量卡說是不限流量,但設定了種種要求,用戶難以做到不使用套餐外流量。APP截圖

  貓膩:宣傳上淡化這些限制

  雖然不限量套餐存在諸多限制,可是宣傳上,很多情況下,運營商都淡化了這些限制:“不限量”字大,“限速”字小,甚至對限速隻字不提。

  5月份,記者在北京地鐵6號線走訪發現,在地鐵廣告牌上,中國電信打出不限量129元套餐廣告,對超出流量后限速等限制隻字不提。實際上,這款套餐,當月國內手機流量超過20GB后,上網速率降至1Mbps,次月恢復。

  11日,記者觀察,在中國移動官網,北京地區首頁部分宣傳不限量套餐的banner中,對超出流量后限速的限制都沒有標注。中國聯通官網亦如此。

  在一些互聯網卡中,其定向不限量套餐,限制條件多“藏”在幾萬字的用戶隱私協議(或說明、用戶須知等)中。誰使用APP時會細讀隱私協議?又如何在上萬字的說明中發現這些?用戶知情程度可想可知。

  資料圖:三大運營商表示規范宣傳。中新網吳濤 制圖

  三大運營商后續如何整改?

  針對基礎電信企業“不限量”套餐隱藏限制條款等宣傳問題,近日,工信部提出明確要求,此類套餐的宣傳推廣行為,不得夸大宣傳,對於限制條款要標示醒目等。

  工信部還要求,要進一步規范經營行為,營銷宣傳時要做到真實、准確,實行明碼標價,對資費方案限制性條件以及有效期等需用戶注意的事項,要履行提醒義務,不得片面夸大或混淆優惠幅度,確保用戶明明白白消費。

  三大運營當時均表示,立即開展自查,規范宣傳經營行為,確保用戶明明白白消費。

  11日,三大運營商再次回應。中國移動表示,近日已啟動了所屬各單位的自查與整改工作,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求進一步規范套餐包含流量的宣傳,對於採用了“不限流量、達量降速”規則的套餐,在媒介宣傳材料中明示“達量限速”等條款﹔二是要求進一步規范銷售和客戶服務渠道,在套餐銷售和客戶服務過程中,向用戶明示相關限速條款﹔三是要求進一步完善資費公示、用戶流量使用告知和提醒服務。

  中國電信稱,根據工信部要求,已經全面啟動各經營單位的自查與整改工作,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求進一步醒目明示“達量降速”條款﹔二是要求進一步規范所有銷售和客戶服務渠道,明確向用戶提示“達量降速”條款﹔三是要求進一步完善資費公示、用戶流量使用告知和提醒服務。

  中國聯通表示,已全面啟動各級經營單位的自查與整改工作,確保在套餐宣傳、資費公示、業務單據中均明確告知用戶。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規范各檔套餐產品的套內流量宣傳,全面排查大流量套餐宣傳推廣中存在的不規范行為﹔二是規范各銷售和服務渠道經營行為,在醒目位置向用戶提示套餐的流量、速率等資費條款﹔三是進一步完善套餐設計,規范資費公示、用戶流量使用告知和提醒服務。(記者 吳濤)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