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告訴我,人民日報最權威”
——來自海外華文媒體的祝福
|
坐在爸爸腿上讀著人民日報長大
陳 翔
我的父母都是教師。小時候,他們經常會拿回人民日報回家繼續看,一家三口圍坐在一起靜靜讀報,那是家裡特別溫馨的時光。直到現在,我的父母見到我都會說:“你是坐在爸爸腿上讀著人民日報長大的!”
讀報的時候,我和父母一樣,也會把精彩的文章剪下來貼在一個大本子上反復讀。后來,我還非常積極地向人民日報投稿,每一次投稿,都覺得自己距離人民日報更近了。
1999年初,我到法國留學。當時留學生在海外了解國內的信息主要依靠報紙,能在海外看到中文刊物是可以讓海外學子激動半天的事。當時我和同學們看到人民日報時,就像過節一樣開心。由於報紙數量有限,一份報紙都是在留學生之間反復傳閱,讀完后我都會收藏起來,非常珍惜。
2015年,新歐洲作為海外華媒代表受邀參加了第一屆海外華文新媒體高峰論壇,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走近人民日報,報社大院綠樹蔥蔥,高樓聳立,端庄大氣。參觀報社時,人民日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力度和速度及其成果更是令人震撼。
今年是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我在此送上真心的祝福!祝福人民日報不斷從輝煌走向新的輝煌!
(作者為法國新歐洲集團董事長)
我的新聞生涯起步於人民日報
張曉貝
人民日報70歲了!
回首靜思,我與人民日報結緣43年了。受父輩影響,從大學畢業開始每天讀報,要讀的第一份報紙自然是人民日報,我因此與人民日報結下情緣。
1979年,我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攻讀“國際新聞報道”專業。上課的教室和宿舍當時都是借用人民日報的地方,我也名正言順地走進了人民日報大院。當時很多人民日報的新聞前輩都給我們授過課。我的畢業實習是在人民日報國際部完成的,平生寫的第一篇國際述評稿件也刊登在人民日報國際版。可以說我的新聞生涯起步於人民日報。
上世紀90年代,我移居法國巴黎,供職於當地的華文媒體歐洲時報,與人民日報的往來更加緊密。1985年7月1日,面向全球華僑華人和留學生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歐洲時報有幸成為它的歐洲印刷、發行總代理。印好海外版,及時將它投遞到廣大讀者手中,成為我在歐洲時報工作職責中的重要部分,我與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各位同事建立了深厚友誼並延續至今。
對於人民日報,我體會最深的就是,無論是人民日報還是海外版,它們都是現代中國政治社會進展的晴雨表。不讀人民日報,不足以全面客觀了解中國的發展情況。
謹以此文慶賀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祝人民日報生日快樂!
(作者為法國歐洲時報社長)
人民日報裡的鄉情親情
蔣 豐
轉眼之間,人民日報迎來70周歲。而我這個比人民日報小10多歲的海外華文傳媒人,可以說是在人民日報的引領下成長起來的。
記得我小的時候,父親在家中訂閱了人民日報,每月的報費是1.5元人民幣。而那個時候其它報紙每月的報費都是1元人民幣。我曾經問父親:“為什麼不訂便宜一點的報紙呢?”父親回答說:“人民日報是最權威的。”
那時,每過一兩個月,父親都會把每天積攢起來的人民日報進行一次整理——剪報。父親帶上老花鏡,拿著一杆紅筆、一把剪刀還有一些牛皮紙的卷宗,在那裡細細地翻閱,輕輕地圈畫,一份一份地裁剪,然后分類。對父親剪報的記憶,影響了我的一生。
1988年8月,我到日本留學。當時,我以為再也看不到人民日報了。誰料,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教育處給我寄來了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一次拿到這份報紙的時候,那油墨裡傳出的片片鄉情、文字裡透露的絲絲親情,讓我有一種想把報紙“吞下去”的感覺。
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我祝福人民日報迎來70歲華誕,我更相信人民日報能夠煥發出新的活力,依然讓我們從中找到力量。
(作者為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人民日報開放而自信
門宗偉
熱烈祝賀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希望人民日報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擁抱新時代,創造新輝煌!
加拿大商報是一份扎根於加拿大,服務當地華僑華人,實實在在傳播中國資訊的日報。與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合作,讓加拿大商報可以拓寬交流渠道、拓展合作領域,探討互利互惠的機會、促進海內外傳媒的共同發展,發揮彼此的作用,共創雙贏。
6月15日是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的生日。70年風雨兼程,從戰火中走來的人民日報歷經歲月的洗禮,愈發成熟與穩重﹔70年篳路藍縷,從農村走到城市、從北京走向全國、再從中國走向世界的人民日報變得更加開放和自信。相信在未來,人民日報能為全球華人在國際輿論場上開辟出更加廣闊的空間,對此我滿懷期待!再次祝人民日報生日快樂!希望人民日報越辦越好,希望中國的聲音可以傳得更遠。
(作者為加拿大商報社長)
非洲華人的人民日報情緣
梁 銓
6月15日是人民日報創刊70歲生日,在此我代表非洲時報祝賀人民日報生日快樂!希望人民日報越辦越好!希望人民日報可以把更多的中國好聲音傳到非洲。
為了讓非洲人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為了讓旅非僑胞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變化,多年以來,非洲時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開展了一系列密切的合作,通過發行、轉載人民日報的諸多報道內容,讓我報的新聞內容和知名度在當地僑胞心目中有了明顯的提高,讓每一期報紙的可讀性、含金量劇增,成為當地最具影響力的華文媒體,並受到當地政府、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認可與關注。
值此人民日報創刊70年之際,衷心希望非洲時報與人民日報海外版繼續保持更加務實有效的合作模式,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中非友好合作發揮媒介應有的獨特作用,為實現“中國夢”和“非洲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南非非洲時報副社長)
祝人民日報生日快樂!
周鴻圖
從小學到大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圖書館裡的報刊欄,人民日報都是放在最顯眼的地方。看著紅色的人民日報四個大字,心裡滿滿的敬意。
2001年,我大學畢業后到德國留學。有一天,我到圖書館,突然發現人民日報這熟悉的四個大字躍入了眼帘,激動的心情一時無法用語言形容。
2014年,在一次歐洲華文媒體論壇上 ,碰到了人民日報海外網的同事也來參會,我與他們相談甚歡。兩個月之后,我回國馬上拜訪了人民日報社,並敲定了合作德國頻道事宜。對我來說,和人民日報合作是一份自豪、一份責任!
特別感謝人民日報,正是通過這樣權威的媒體平台,我們在歐洲採訪報道了更多高級別的會議事件。另外,我們還成為被德國政府批准進入總理府採訪的海外華文媒體。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每年也通過海外網德國頻道向在德國的華僑華人致以新春祝福。
我相信,我們與人民日報的合作才剛剛開始,未來一定會繼續下去!在此真誠祝賀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祝人民日報生日快樂!
(作者為德國開元網總裁)
我是人民日報的“海外合伙人”
熊德龍
值此人民日報70周年之際,我代表美國、印尼國際日報,向人民日報表示最熱烈的祝賀。這20多年來,國際日報與人民日報的合作是非常愉快、非常成功的。
1981年,美國國際日報創刊。為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跟人民日報海外版合作。最近,我們在洛杉磯設立了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箱,有接近400個,走在街頭上,你就能看到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箱。
在這其中,有一個小故事。十九大召開期間,美國、印尼乃至全球都在時刻關注十九大的進程。有一天,我們印尼的印刷廠電腦發生故障,遲到3小時后才把印好的報紙送到各發行點去。就在這個時間段中,許多人紛紛打電話催問:“為什麼人民日報海外版還沒有發過來?”大家問的不是國際日報,而是人民日報海外版,這也從側面說明人民日報海外版在當地的受歡迎程度。
20年來,國際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每天有十幾萬份報紙被訂閱。我想說,我們兩報的合作,隻有起點,沒有終點!最后我們預祝人民日報70歲生日快樂!預祝人民日報越辦越好!
(作者為美國、印尼國際日報董事長)
人民日報就是我的親人
南庚戌
人民日報70歲了!我由衷地祝福。
提到人民日報,首先就是一種情感。可以說,它陪伴著我一起長大。小時候,我就知道這是一份非常權威的報紙,父母看我也看。上世紀90年代初,我去蒙古國,專門帶了十幾份人民日報在身邊,就是這十幾份報紙陪伴了我整整一年。在我困苦勞累的時候,就拿出人民日報讀一遍,每一個字甚至每一個標點都沒有落下。人民日報就是我的親人,是心靈的慰藉,也寄托著我對祖國、對家人的思念。
提到人民日報,不得不說我們之間有一種緣分。2009年,非洲華僑周報在博茨瓦納首都哈博羅內創刊。由於在國內經常讀人民日報的緣故,我在海外辦媒體就有感覺,再加上創刊初期便與人民日報海外版合作非洲周刊,華僑周報很快就在當地有了影響力。2016年,華僑周報與人民日報海外網開啟了戰略合作的新征程,合作實行本土化傳播建設,頗有成效。
我們在非洲辦報經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但不管走多遠,我們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初心:攜手人民日報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以詳實准確的資訊,客觀公正的立場,緊緊跟隨旅非華僑華人的生活和工作,同呼吸共命運。
(作者為非洲華僑周報總裁)
人民日報改變了我的命運
王光德
我與人民日報結緣是看到郭沫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科學的春天》這篇文章。從那時候起,我悟出改變自己命運靠的是知識。在讀了4年書之后,我離開家鄉,參加全國統一考試,考進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現在的武漢理工大學)。
1990年,我隻身前往澳大利亞留學。偶然一天,我從一位學長桌上發現一張已經磨爛邊緣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看到它我就像見到親人一樣,翻來覆去地讀。
2014年,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篇文章討論了在海外經商奮斗成功的華人是否要回國到父母身邊盡孝的問題。這篇報道觸動了無數海外游子的心,也讓我萌生了搭建信息傳播平台,幫助海外華人適應環境的想法。經過幾番嘗試,2016年,我在澳大利亞創立了南半球之聲,並與人民日報海外網合作共建澳大利亞中文網,我這麼做就是為了把祖國的信息傳播到澳大利亞,讓海外游子感受祖國的變化。
今年是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對於這樣一份改變我命運的報紙,我深懷感恩之心,由衷地祝福人民日報越辦越好!
(作者為澳大利亞南半球傳媒董事長)
讀照片裡的人民日報
邵園園
2009年,因為工作的緣故我和家人來到巴西。在海外,我們非常想念祖國,也非常關注祖國的變化。家裡人在國內就有閱讀人民日報的習慣,可是在巴西買不到人民日報,我們就聯系國內的朋友,把人民日報內容拍成照片,用Email發給我們。就這樣,我們一家通過照片來閱讀人民日報,尋找家的感覺。
2015年6月17日下午,人民日報社訪問團到巴西裡約熱內盧,參加合作專題對話會,作為參會代表之一,我們第一次見到了人民日報的諸位同事。近距離接觸人民日報社的記者編輯們,他們的專業、認真和誠懇,很好地詮釋了人民日報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現在,人民日報由傳統報紙發展成擁有客戶端、微信公號、微博等多媒體融合的報網互動平台。通過這些平台,我們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國內日新月異的變化。
今年是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衷心祝人民日報生日快樂!未來,我們這些巴西的華文媒體希望在人民日報的關心與指導下,更好地做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使者!
(作者為巴西華人網總經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