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讀者座談會發言摘編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永才 |
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
中央政法委宣教室主任 查慶九 |
火箭軍政治工作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 李 宏 |
新華社總編室主任 白 林 |
光明日報社總編室主任 周 迅 |
經濟日報社總編室主任 武 力 |
中國記協國內部主任 殷陸君 |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副司長 李志偉 |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陸紹陽 |
中央紀委研究室退休干部 邵景均 |
中央電視台總編室副主任 關海鷹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 梁君健 |
全國婦聯宣傳部新聞宣傳處處長 陳衛華 |
五礦集團黨群工作部新聞與社會責任處處長 高培峻 |
北京兒童醫院宣傳中心主任 余易安 |
天津和平區法院干部 魏 凱 |
北京密雲農民電商 孔 博 |
中國傳媒大學2015級碩士生 谷 琛 |
講好中國航天故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永才
作為一名和人民日報年紀相仿的讀者,讀書看報是我們這代人獲取知識資訊的最主要方式。我在人民日報中讀到無數記憶深刻、影響深遠的中國故事和時評,也被副刊洋溢人文情懷的文章深深吸引。人民日報像是一位老朋友,既是我們學習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窗口,也是展現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取得巨大成就的舞台。隨著我國國防科技和航天事業的突飛猛進,人民日報對於航天發展的報道越來越多。人民日報記者經常到航天科工一線採訪調研,寫出了很多感人至深、振聾發聵的報道,對傳揚航天精神有著重要作用。希望人民日報講好中國航天故事,推進航天強國、創新中國建設。
因為有人民在心中
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我有一本本厚厚的剪報冊,貼滿了來自人民日報的散文、詩歌和美術作品。慢慢地,我從讀者變成了作者。2015年至今,人民日報刊發了我的16篇文章和若干雕塑作品。感謝人民日報高素質的專業採編隊伍,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和樂於奉獻的精神讓我感動和敬佩。人民日報准確而適時的報道,使藝術創作的原本力量得以放大,使藝術家與生活、歷史、時代更為貼近。可以說,人民日報是宣傳輿論的陣地,也是最佳的育人平台。人民日報七十年如一日,為黨立言、為人民抒懷、為英雄譜曲,為社會主義建設寫就一篇篇華彩樂章。我相信,因為有人民在心中,人民日報的前景會更加美好。
有效引導社會輿論
中央政法委宣教室主任 查慶九
人民日報不僅是一張新聞紙,更是一張與黨、國家和人民命運休戚相關的報紙。人民日報一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有力倡導者和積極推動者,不僅對法治建設、政法工作和司法體制改革的生動實踐做了大量報道和評論,而且在許多重大案件辦理、熱點事件處理中,不缺位、不失聲,及時發出理性、權威的聲音,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為法治中國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互聯網時代,輿論場上眾聲喧嘩,人民日報及時定音定調、指向引路,准確、有力、有效地傳播黨的聲音,生動反映建設成果,旗幟鮮明地亮劍發聲。祝願人民日報70歲生日快樂,越辦越好!
割不斷的報紙情緣
火箭軍政治工作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 李 宏
我的命運與人民日報有割不斷的情緣。1978年12月底,生產隊組織學習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我人生第一次在100多人面前讀人民日報,因為這件事,到家裡提親的人多了起來。1986年1月12日,人民日報一版刊登了我的文章《彝族“烏蘭牧騎”》。因為這篇巴掌大的文章,我當上了新聞干事,在新聞宣傳崗位一干就是20年。1997年8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我反映雪域官兵艱苦生活和樂觀向上戰斗精神的文章《雪域文化風景》,得到廣泛關注。之后,我從西南邊疆正式調到原第二炮兵文化部工作。如今,我做職業軍人已38年,在人民日報發的這些短文我會一直珍藏。
擔綱主流輿論風向標
新華社總編室主任 白 林
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解放戰爭時期,華北人民日報與新華社華北總分社並肩戰斗,一個院子辦公,一口鍋裡吃飯。我們同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主力軍,在一系列重大報道中密切配合,圓滿完成任務。進入新時代,人民日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擔綱主流輿論“風向標”,打好政策解讀“組合拳”,敲響輿情熱點“定音錘”,推出了一批有時代高度、歷史跨度、思想深度的扛鼎之作,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在風雲激蕩中引領思想,在眾聲喧嘩中回應民意,受到廣大讀者和媒體同行的好評。
鑄就媒體金品牌
光明日報社總編室主任 周 迅
70年來,人民日報始終與黨同心、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同呼吸,忠實記錄著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的光輝歷程,傳播黨的政策主張,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見証國家發展。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對中央新聞單位起著至關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一是發揮舉旗定向作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二是把握“時度效”,引領“快准好”。三是人民日報評論手握“金話筒”,鑄就“金品牌”。四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佔領互聯網意識形態主陣地。無論是重大主題宣傳還是日常新聞報道,人民日報都是全國新聞宣傳的排頭兵和領航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心中有大局 眼裡有全局
經濟日報社總編室主任 武 力
70年砥礪奮進,70年不忘初心。70年歷史一再証明,人民日報不愧是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第一黨報”。70年來,人民日報堅持“政治家辦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想問題”,心中有大局,眼裡有全局,毫不動搖地站穩政治立場,堅持正確輿論導向。70年來,人民日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和服務對象,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的經典作品。70年來,人民日報堅持改革創新發展,不斷創新表達方式、呈現形式、傳播模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日報敢於直面媒體傳播新格局,在互聯網陣地上繼續發揮排頭兵作用,是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榜樣。
與人民日報交朋友
中國記協國內部主任 殷陸君
與人民日報交朋友,與人民日報記者做朋友,是我人生中一件重要的樂事。最難忘,25年前與時任人民日報總編輯范敬宜的一段往事。那時,我在中國社科院新聞系讀書,人民日報“今日談”欄目登了我的署名文章《建設功臣剪彩,好!》。事后知道,前一天晚上范老值班,也在寫這樣一篇短評,看到我的稿子后,就把自己的稿子扔進紙簍裡,笑著說,“總不能跟學生爭版面吧!”聽完短評背后的故事,同學們都特別感慨,對人民日報報人的品格和心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到中國記協工作后,我和人民日報有了更多接觸,中國記協作為記者“娘家人”,將更好地為人民日報記者和全國新聞工作者服務。
強化競爭力 構建新格局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副司長 李志偉
70年,人民日報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結合自身工作,我對人民日報提兩點希望。一是希望人民日報繼續深入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用中央對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並對社會關注的重大敏感問題及時發聲,發揮正本清源、一錘定音的“定海神針”作用。二是希望人民日報能抓住媒體融合機遇,著力構建傳播新格局。從國家戰略層面開發建設一批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平台和軟件,把網絡社會的主導權更加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裡。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祝願人民日報在前進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輝煌!
彰顯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陸紹陽
我是人民日報忠實的讀者。對於這張有70年歷史和光榮傳統的報紙,我有3點深切感受。第一,人民日報始終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宣傳者,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彰顯出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第二,人民日報是新媒體實踐的先行者,既遵循宣傳規律,又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媒體發展規律,打造出影響力巨大的新媒體陣地。第三,人民日報是媒體融合的排頭兵。從“光與電”到“數與網”,人民日報都是領先一步、高出一籌,融策劃、採集、制作、傳播於一體,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黨報多平台、多渠道傳播的新時代強音。
亦師亦友恩情深
中央紀委研究室退休干部 邵景均
我是人民日報的同齡人,與人民日報的交往已經42年了。這跨越大半個人生的交往,總結起來就是“情深”。一是恩情深。1977年人民日報刊登了我的文章,使我一下成為“名人”,感謝當時報社理論部領導的熱情推薦,我得以到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工作。二是師情深。在我自學社會科學的過程中,人民日報一直是我的活頁教科書。三是友情深。我與人民日報許多同志結下深厚友誼,他們是我的良師益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在理論宣傳上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理論性、學術性、思想性很強,但又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我希望人民日報繼續保持風格和特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帶露珠 沾泥土 冒熱氣
中央電視台總編室副主任 關海鷹
有人說,互聯網傳播格局下的人民日報“青春不老,顏值依舊”。人民日報媒體融合的成功,靠的是以下幾個“法寶”:一是內容新、形式活,連接黨心與民心。二是調查多、文風好,帶露珠、沾泥土、冒熱氣的好作品越來越多。三是版面靚、視覺美,讓閱讀成為享受。作為一名讀者,我深切感到人民日報在創新傳播、媒體融合等方面走在中國媒體的前列。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多年來我常與人民日報的同行們忙碌在採編一線,見証了人民日報編輯記者的專業水准和敬業精神。正是人民日報在公信力、評論理論水平、社會責任感三方面始終保持的高水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忠實讀者。
融合發展的標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 梁君健
對於新聞教育者和研究者來說,人民日報不僅是研究的對象,更是思想的引領者和學習的好榜樣。首先,人民日報深刻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其新聞實踐揭示了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這一實質。第二,在新時代日趨復雜的技術和輿論環境下,人民日報開創了輿論引導新局面,在新媒體和深度融合方面成為了行業標杆。第三,人民日報對青年群體和新聞學子具有特殊意義,一方面,人民日報的報道和產品展示了青年群體多彩的生活,另一方面,以人民日報評論為代表的內容,讓青年讀者深受啟發,也幫助青年學子建立正確的“三觀”。
助推婦女兒童事業發展
全國婦聯宣傳部新聞宣傳處處長 陳衛華
作為一名婦女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人民日報長期堅定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高度重視婦女兒童事業成就宣傳,特別是近年來注重宣傳群團改革和婦聯改革新成績,宣傳尋找“最美家庭”、反家庭暴力法和優秀女性人物典型,向全社會傳遞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婦女兒童事業的溫暖,展示了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作出的重要貢獻,不折不扣地履行著激勵和引領廣大婦女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責任,成為婦女兒童事業發展的有力助推器。今后,我們將與人民日報一道,牢記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使命與責任,更好地服務婦女,推動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輿論氛圍。
三段緣伴隨我成長
五礦集團黨群工作部新聞與社會責任處處長 高培峻
人民日報伴隨我十幾年,我也從“忠實的讀者”變成了“親密的合作者”。2004年到2005年,我准備跨專業報考新聞系研究生,堅持每天看人民日報,看頭版,看評論,看通訊,汲取營養,獲得靈感。考上研究生后,我與人民日報有了更緊密的接觸。我曾在人民日報國際部實習兩年,有幸見到了許多名字如雷貫耳、為人非常謙遜的老師。現在,我的工作和記者交流比較多,人民日報記者的專業、敬業,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我們集團取得的成績登上了人民日報,員工都感到光榮和振奮。我對人民日報充滿了感激和敬佩,希望人民日報繼續在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推出更多擲地有聲的文章。
為健康中國出力
北京兒童醫院宣傳中心主任 余易安
人民日報及其新媒體平台,是我和同事們每天接受、尋找、分享信息的最重要來源。1957年,人民日報曾刊發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兒童醫院兒內科專家胡亞美撰寫的《預防和護理孩子的呼吸道感染病》。當時小兒肺炎在我國小兒疾病發病率中佔第一位,是人民日報的影響力讓這篇科普文章深入人心。無論媒介手段如何日新月異,人民日報對醫療衛生領域的關注和對人民健康的關切始終不變。醫務工作者渴望人民日報的關注,也感激每一次醫療事件中人民日報發出的理性聲音。期待人民日報做好醫療領域政策解讀,溝通醫患雙方,和全國醫務工作者擰成一股繩,共同為健康中國出力!
為基層探索者鼓與呼
天津和平區法院干部 魏 凱
人民日報一直堅持及時反映人民群眾面臨的現實困難,起到了推動實際工作的效果。五六年前的《一個公章蓋兩周》《企業:這費那費壓彎腰》等報道所反映的問題,現在都有了極大改觀。希望未來人民日報能更加關注基層一線的實踐者和探索者,給他們以關注、支持和鼓勵,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啃硬骨頭和闖險灘。進行實踐和探索,過程難免困難,常有風言冷語、質疑嘲笑,甚至重重阻礙。人民日報更多關注和支持那些“摸石頭過河的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以形成人人關注和支持實踐探索的輿論導向,帶來想干事、敢干事、干好事的空間。在這樣的社會風氣和氛圍下,我們的新時代必定有更多新作為。
獲得返鄉創業的動力
北京密雲農民電商 孔 博
2012年初,我從北京市區回到家鄉密雲,依托互聯網推廣區域特色農產品。是人民日報有關返鄉創業的報道,讓我意識到隻要找對路子,回到農村就能創造更大社會價值﹔是人民日報對陝西楊凌經驗的報道,啟發我依托農業科技,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我從人民日報的報道中獲得知識的啟迪,感受前行的力量。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夜讀”欄目伴隨我度過每個夜晚,人民日報微博帶我關注每個社會熱點,還推出很多“爆款”新媒體產品,不光我,身邊的小伙伴都覺得人民日報怎麼那麼“酷帥”,絲毫沒有板著面孔的感覺。
繼續不斷帶來正能量
中國傳媒大學2015級碩士生 谷 琛
作為一名學生,新媒體渠道是我接觸人民日報的主要方式。人民日報新媒體給我3個印象:一是影響力大。今年5月12日,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發布了一條紀念汶川地震10周年的視頻,創意獨特,感人至深,播放量將近5億﹔二是觀點新銳獨到。最近在朋友圈刷屏的幾篇文章都來自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即使平時較少關注主流媒體的同學,也發自內心地欣賞和認同﹔三是“爆款”產品多。《軍裝照》H5、《中國很贊》手指舞等產品,無論是選題策劃還是表現方式,都值得我們這些新聞專業的學子學習研究。在未來,希望人民日報能繼續不斷給我們帶來正能量,為社會帶來更多理性、和諧和包容。(讀者代表發言由本報研究部摘編 本版所有照片均為本報記者徐燁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