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鐫刻下更美好的記憶

王  蒙
2018年06月16日05: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讀《人民日報》,給《人民日報》寫稿子以及看到稿子刊登於報紙,是我生活難舍難忘的一部分。

  1956年初冬,給《人民日報》投過一紙短論,《關鍵在於質量》,談文學題材與內容的關系,用的“思芳”筆名,后來發表出來。

  我不能不想起1957年春天《人民日報》關於我的“少作”《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的整版文字,包括林默涵同志的保護性批評文章,然后是我的謙遜與正面的感謝與思考,最后是針對此前《人民文學》雜志編輯部對於作品的某些不妥修改而召集的座談會的全文發表。

  后來過了許多年,1979年底我得到約稿,寫了短篇小說《說客盈門》,在1980年初的《人民日報》文藝版上全文發表。《人民日報》是發表過小說的,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連載過袁靜、孔厥合著的《新兒女英雄傳》,受到讀者熱烈歡迎。1951年還發表過馬烽的《結婚》。到了1980年初,我的《說客盈門》新年伊始就在這張曾經可望而不可即的報紙上與讀者見面了。世道正在更新,潮流正在激蕩,它的意蘊是人皆有感的。后來,許多同志多次向我提起此作,特別是周揚同志多次對我說起呂正操同志對此篇的夸獎。

  也不能不提到,1988年我在文化部崗位上用筆名寫的兩篇評論文章《文學:失卻轟動效應以后》與《自由與失重》。它有所提醒,有所忠告,是有的放矢的。這兩篇文字都以顯著位置刊登於《人民日報》。

  后來的一個高潮是二十一世紀初,我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欄目下連續發表二十多篇文章,內容與我擔任過三屆政協常委有關。我還被聘為該欄目的特約評論員。

  近兩年與《人民日報》的交往日漸走向理論領域。2016年9月19日,我的有關文化自信的評論文章《著眼民族復興偉業 推進文化發展繁榮》在理論版發表﹔2017年8月的《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佔了文藝評論版的整版。這些文字的發表,都有很大影響,有不少朋友與我進行了接續的討論。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我與人民日報”,這是個普普通通卻又觸動心魂的題目。在《人民日報》創刊七十年之際,這個話題令人喜悅也令人感慨,令人肅然、浩然、沛然、躍然。我希望我與《人民日報》合作越來越通暢、越來越默契,鐫刻下新的更美好的思想與文字的記憶。我希望《人民日報》與人民一道獲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為原文化部部長)  

(責編:白宇、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